另外一方面,货币增发速度大于经济增速,也说明有意通过这种增发达到“自我融资”的杠杆作用,促进经济更快地发展,这一点在我国对于投资的偏好上可见一斑。而在经济增长进入相对平缓期,经济增长的重心是质量而非速度时,是否还要维持如此的货币投放速度,就值得商榷了。在经济增长迅速时,可以靠后几年的经济迅速增长来冲销货币增发带来的通货膨胀效应,使物价的上涨不至于过于明显。而在经济增速放缓后,这种冲销能力就会显著下降,这时货币增发的通货膨胀效应就会显现出来,物价开始轮番上涨。所以,由于“信贷刺激”的滞后性,应该在经济增速下降真正到来之前就为货币增发“踩刹车”,而目前没有这么做,反映了我们对于经济前景预期可能过于乐观了,尽管这有惯性思维的因素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