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增长不现实 读者:刘志广
读了
《中国减速将殃及世界》一文后,我有如下观点:
时下欧债危机正酣,各国ZF都在寻求解决之道,资本市场将这种负面消息不断放大,经济放缓的忧虑无处不在,以至于放松货币政策呼声四起,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增长,持续增长现实吗?
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的模式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双轮驱动,同时松,或者一松一紧,很少有二者同紧的时候,只有极少数国家采取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
出于不同的诉求,世界各国同时患上了增长综合症,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很长时间里保持了高增长、低通胀的好日子,这种美好的愿景让人痴迷,各国都要寻求持续的高增长。高增长需要相应的政策配合,这种刺激一定会带来恶果,尽管在经历了2008年次贷危机后,出于对经济衰退、社会动荡的恐惧,立即推动强力刺激计划,试图寻求新一轮增长。凯恩斯主义有广阔的市场,货币主义被人遗弃,反思之意难觅踪影,三年过去了,我们从未走出2008年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深刻地告诉我们这个事实。
1971年8月,布雷顿森林体系结束,货币发行成了中央银行的专利,不再受黄金储备约束。出于贸易和全球化的需求,货币发行量持续增长,此时,主要的决定因素是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不幸的是,真正独立的央行罕见,不是受制于ZF,就是受制于背后的利益集团,就连美联储也无法独善其身。
在这种背景下,货币发行只是反映ZF的意志,只要不是恶性通胀,没有人会排斥财富,因此,货币超发不可避免。可问题是怎样才能既超发而又不会导致通货膨胀呢,边界到底在哪里,中央银行具有这样的控制力吗,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危机,货币政策并未平滑经济发展,反而创造经济周期,每个经济周期已经缩短至三年,解决危机的同时也在复制危机,循环往复无穷尽。
通常,判断货币是否超发的指标是M2与CPI和GDP之和进行比较,如果相当则说明未超发,按照官方数据,2009年中国M2同比增长28.42%,而CPI和GDP之和是8.5%,货币超发严重性不言而喻,几乎每年实际M2都会高于中央银行设定的目标。
绝大部分人认为,温和通胀是必要的,因为,这样可以体现出ZF的政绩,也可以表现为居民的幸福感,会得到所有人的拥护,温和通胀又不至于恶性通胀,这就考验中央银行的能力了。对于增长的渴求,往往让中央银行找不出这种平衡点,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持币值稳定、抑制通货膨胀三个目标里,中央银行往往选择前者。
货币政策反映出ZF的态度,是稳如泰山还是急不可耐,经济是有周期的,选择连年低增长和大幅波动实质上是一样的,长远来看,后者远不如前者。当代社会,对于增长的渴望让各国ZF越来越忽视经济周期,甚至否认经济周期,不顾一切的追求持续增长。宽松货币政策的表象是长期的低利率,低利率是鼓励投资而非消费,是以存款人的利益补贴贷款人,这样的机制下,各类炒作不可避免。美国在9•11后维持了数年的宽松货币政策,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后五年维持了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终于导致危机出现。调整货币政策,消除负利率,真正鼓励消费,也和我们提倡的结构调整不谋而合,这也取决于ZF的选择。
任何货币制度都有缺陷,我们不可能退回到金本位制,可必须要深刻的认识到现行货币制度的不足,长期以审慎的态度对待货币政策,才能长治久安。
相较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危险性较低,也能兴风作浪。积极的财政政策是ZF投资的发动机,投资因操控性强一再被ZF所倚重,投资于民生问题的财政支出无可厚非,也是必须的。各类重大工程的投资则要量力而行,和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一样,ZF债务占GDP的比率一样重要,把比例控制在适当范围内为妙。这种杠杆率和货币投放异曲同工,具有辩证色彩,如果过低则不利于经济发展,如果过高则引发危机,欧债危机和美债危机正是高杠杆率的体现,高福利应该建立在国民财富的真实增长上,而不是靠举债,寅吃卯粮不可持续,量入为出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
还有,关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边界,二者虽相互配合,但必须分开,应该是楚河汉界,《中国人民银行法》第28条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ZF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ZF债券。” 二者混淆不清必然会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建国后我们有不少惨痛教训,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央行一再违背此原则,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纵容高消费、纵容投机,日后必将自吞苦果。
铸币税诱人,温和通胀可以接受,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边界必须坚持,严格监控。
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导致危机的主要原因,如果辅以高杠杆的财政政策,危机很难避免。真正解决危机的办法是另辟蹊径,而不是用曾经导致危机的办法再次出发。欲真正解决问题,各国ZF必须冷静决策,接受经济放缓,进行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耐心等待市场自我修复能力,这个决心是难以下的,只有高瞻远瞩的政治家才有此魄力,立足长远,选择审慎。
痛定思痛,适当抛弃凯恩斯主义,减少ZF对微观活动的干预,耐心忍受经济周期的轮换,让市场发挥自我修复能力,以当前各国政策取向,通货膨胀还会再来。持续增长不现实,也无必要,时值中国本轮通胀拐点确认,不幸的是,又仿佛听到了货币政策放松的水流声。
读者:刘志广(财富证券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香港中文大学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