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资源/课程/会议/讲座 论文版
2011-12-21 00:23:55
sphinx_xzw 发表于 2011-12-20 23:47
Thanks for your comments.
组织资本在我们的文章中类似于human capital,其积累过程是内生的。所以并不 ...
没想到您在关注评论。文章都接受了,除了祝贺再说别的有点多余。但本着学理求真的态度,还要再回应您的回应:您能保证您的系统中不会有趣地将没有出现的人力资本影响叫做组织资本影响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1 00:30:34
sphinx_xzw 发表于 2011-12-20 23:47
Thanks for your comments.
组织资本在我们的文章中类似于human capital,其积累过程是内生的。所以并不 ...
“投资专有技术”冲击已经几乎是一个冗余(caballero,1999),“组织资本积累专有技术”冲击不得而知,引进之后效果如何也只有您最清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1 00:48:40
manchern 发表于 2011-12-21 00:30
“投资专有技术”冲击已经几乎是一个冗余(caballero,1999),“组织资本积累专有技术”冲击不得而知,引 ...
呵呵,叫组织资本不叫human capital,个人认为是个仁者见仁的问题,个人以为,讨论厂商行为,组织资本更确切一点,这点我专门看过管理学的文献,并和管理系的phd讨论过,他们也是这么认为的。
投资专有技术冲击是不是重要,只有让数据自己来说,文献之所以很care这个冲击,是因为他能够解释投资品价格波动,我记得2000年以后又很多文章讨论这个冲击是否重要(Christiano,Krusell,等等都有文章讨论),大致结论是很重要。我不知道你说的Caballero(1999)是否是ECTA的lumpy investment文章?
对于投资专有冲击对中国重不重要,我记得有文章讨论过,貌似也是管理世界的文章:陈师和赵磊(2009)。
引入组织资本的技术冲击,以及它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我们的文章也有大篇幅的讨论。 至于“引进之后效果如何也只有您最清楚”, 呵呵,在做模型和估计之前,我不知道效果如何。一切让数据说话,我不需要掩盖什么。
能去管理世界,或许是运气好,或许是审稿人nice,抑或仅仅是文章比较规范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1 19:14:20
sphinx_xzw 发表于 2011-12-21 00:48
呵呵,叫组织资本不叫human capital,个人认为是个仁者见仁的问题,个人以为,讨论厂商行为,组织资本更确 ...
其中的关键分歧,我认为是资本偏倚还是劳动偏倚:人力资本理论好歹将K、L之外的效率来源归结于人(主要是劳动者);而组织资本将其归结于资本。归根到底是价值立场问题。技术的稳健性在这里只是基本条件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1 21:43:54
manchern 发表于 2011-12-21 19:14
其中的关键分歧,我认为是资本偏倚还是劳动偏倚:人力资本理论好歹将K、L之外的效率来源归结于人(主要是 ...
归因于人还是物这种价值问题,个人认为本身没有什么意思,关键在于这种无形的东西在企业经济行为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对研究宏观问题是否重要。从生产技术角度,组织资本是一种内生的中性技术:包含在通常定义的TFP中。
以下是我们文章一开始对组织资本的描述:
什么是企业的组织资本?谢德仁(2002)从经济学的视角给出了一个广义的定义:组织资本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素投入形成的初始生产资本联合创造出来的新的资本(无形的),运用它们能更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促进企业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合作效率与效益的提高,进而促进要素更大的增值。而刘海建和陈传明(2007)则从管理学的角度诠释了组织资本: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由于长时间的沉淀而在企业内部自发形成的、有利于企业的组织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与其他企业资源相结合,对企业的战略选择与绩效产生重大的影响。与以上两种抽象的定义不同,Black和Lynch(2005)对组织资本进行了详细地划分,其分类有助于我们更为直观地理解组织资本。具体而言,他们认为工人培训(Workforce Training)、职工意见的传达机制(Employee Voice)以及工作流程设计(Work De⁃sign)是构成组织资本的主要成分,三者通过共同促进组织资本的积累来提高生产的边际效率。该促进作用表现为3点:第一、企业通过培训可以使其工人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进而提高整体工作效率;第二、企业通过建立透明而高效的意见反馈机制,使得工人不仅是生产流程的执行者,更是改进者,从而不断地提升生产效率;第三、高效的多工种生产流程设计(诸如各生产单位之间更为灵活地岗位轮换,以及生产经验分享等)可以减少企业内部信息交流成本,进而促进生产率的提高。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经济学角度还是管理学角度,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构成部分,无形的组织资本产生于生产过程,同时又作用于生产过程,在微观企业层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1 21:58:40
sphinx_xzw 发表于 2011-12-21 21:43
归因于人还是物这种价值问题,个人认为本身没有什么意思,关键在于这种无形的东西在企业经济行为中究竟起 ...
只从管理的角度(也就是从资本所有者的角度)分析那些“溢出”效率,不是说不可以;问题是就经济系统而言,效率来源与成果分配是一体的,效率来自于人还是物,那是有区别的,而且大大地有意思,不是没什么意思。呵呵。一般均衡不是只有产出均衡,还有分配均衡呢。你的微观到宏观之间的“危险一跳”也不知道考虑了没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4 10:33:37
你的经典参考应该是这篇才对吧?Learning by Doing and Aggregate Fluctuations  200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4 11:04:56
wangfaxian 发表于 2011-12-24 10:33
你的经典参考应该是这篇才对吧?Learning by Doing and Aggregate Fluctuations  2002
噢对的,呵呵,我把年份弄错了,cooper是我们文章第二作者的校外导师,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2 22:33:37
文章发出来了吗?刚看到这个帖子。最近扫论文发现这两年国内宏观非常多的DSGE模型的讨论,非常火。原本自己较多关注的是计量统计之类的定量分析。

比如说,可能是人力资本的内生,又或者是货币政策的内生,在进行相关宏观分析时,用dsge理论分析之后,怎样结合中国现实设置合理的参数值进行模拟?及设置的依据?参数设置不同,差别估计应该是不小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3 13:21:38
jerrywang 发表于 2012-2-22 22:33
文章发出来了吗?刚看到这个帖子。最近扫论文发现这两年国内宏观非常多的DSGE模型的讨论,非常火。原本自己 ...
最近会发出来。
由于中国经济中很多数据的不可获得,像估计人力资本这样的模型很难用通常的方法做,而DSGE刚好给出了这样一个合适的框架:通过最优化行为,在一个经济系统中给出了所有行为变量(包括人力资本选择)的最优行为方程(这点reduced form model是没法做到的),最关键的是,每个行为变量之间通过市场相联系,因而我们可以自然地利用Bayes方法,通过可观测变量(产出,消费etc)来间接估计不可观测变量(人力资本序列)的行为特征以及相关参数。这也是我们文章所做的初步讨论,当然模型是否非常精确地(或者重点地)刻画了中国经济的某些特征,还有待商榷以及后续研究(如建立更为全面的经济系统,如您所说考虑内生ZF行为),毕竟本文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3 19:14:29
谢啦,宏观方面是新兵啊。最近关注的是另外一个问题,不是组织资本方面的冲击。确实在熟悉dsge模型之后,发现新古典经济分析框架延伸下的模型在个体效用和总量生产结合上采用动态优化方法有便利性,比较有说服力。个人感觉的难点应该就在参数校准上。

楼主科研~工作~一帆风顺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