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2081 4
2006-12-24
按韦伯的观点,教师的任务就是将真正高质量受欢迎的“学问与方法”“卖给”学生,以此“赚”更多学生的“父亲的钱”,而教育机构的任务,就是组织好这个交易市场并维持好秩序,严防 “假冒违劣商品”。学生们毕业时找不到工作,大学与教师却对学生质量说三道四,而不从作为生产者的自身找原因,岂非本末倒置?

  每年的这个时候,是我最需要给来年应届毕业学生们打气和增强信心的时候,因为此时他们找工作最繁忙最挠头,也是尚未出校园就接受校外世界挑战的开始。今年北京地区毕业研究生“供需见面双选会”是近5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场,第一天从各地赶来的研究生超过4万人,“其火爆程度堪比北京国际车展”。

  由此想到今年7月份,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05-2006)》中,发布了一项“研究生教育现状调查”:“有56.9%的硕士生导师和47.8%的博士生导师认为研究生质量在下降。”

  两个话题,实则是一回事。一方面,研究生们为就业满天跑,另一方面,老师们却给出了“研究生质量下降”的结论。但令人不解的是,老师们的言论不可能不加重学生们找工作的难度。如果真是“研究生质量在下降”,那么请问,谁应该负第一责任?

  跨越19世纪与20世纪伟大思想家马克斯·韦伯的一段演讲很有助于对中国眼下研究生培养与就业问题的理解。韦伯1919年向慕尼黑青年学生发表了两篇著名演说,其中一篇名为《以学术为业》,韦伯这样说:“美国人对站在自己面前的教师的观念是,他卖给我他的学问和方法,为的是赚我父亲的钱,就像菜市场的女商贩向我母亲兜售卷心菜一样。情况就是如此。”

  按韦伯的观点,教师的任务就是将“学问与方法”如何“卖给”学生,如果他有真正高质量受欢迎的“学问与方法”,这位教师就有“市场”,也就会“赚”到更多学生的“父亲的钱”,否则,就会被这一市场淘汰掉。学生的任务,就是拿自己父亲的钱找到更好的老师,“买”到更好的“学问与方法”,否则,就是瞎花钱甚至白花钱。而教育机构特别是大学的任务,就是做好以“学问与方法”为交易对象的市场组织并维持秩序,严防市场欺诈特别是“假冒违劣商品”,努力使那些拥有真才实学而对“消费者”负责的人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想方设法建立“多层次的市场体系”(不同层次的教育体系与学科门类合理健全),以确保不同类型“消费者”的需要,并保证这一市场公平公正。

  那么,什么是“真正高质量受欢迎的学问与方法”呢?我以为那就是“买”了这种“学问与方法”的学生能顺利地走上社会闯世界———就业!能够“学以致用”!如果教师仅仅是“兜售”给学生们一大堆“学问与方法”,把人家“父亲的钱”赚走了,到头来,却让学生待业,那“学问与方法”恐怕就是一堆低劣甚至无用的东西,某种程度上就是“市场欺诈”,这一教育市场无疑就是失败的。

  进一步讲,研究生也好,本科生也罢,都是教师与大学生产出来的一类产品,只不过是以“人力资本积累”为突出特点的能动性产品,当然不排除“原材料”本身的天赋要素与后天能动性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但正如任何一个好的生产厂商一样,应不断严格生产工艺流程,全力提高生产技术,以便将比较粗略的原料加工成优质产品,而且,大学与教师手中的“原材料”都是经过严格的高考与研究生入学考试筛选出来的,经过几年的加工提高,到头来却说“质量在下降”,这能将责任归绺学生吗?我看,如果真是存在产品质量问题,那也全是作为生产者的教师与大学的责任!

  这几年来,教育机构尤其是大学,更多的是忙于校园“基本建设”,热衷建高楼、建校门甚至高档球场,热衷于“扩招”,热衷吹嘘“在校学生规模突破多少多少”,教育行政主管机构也以“规模”作为经费拨付、学校级次与各种资格评定和授予的依据。如此,便形成了相互推进的一种怪循环。说其怪,是指这种循环惟独忽略了师资力量与质量的相应配套扩大和提高,忽略了教材结构的不断改进,忽略了教师们“学问与方法”的扩展与增强,忽略了教师于课堂上“兜售学问与方法”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那些“研究生导师”们,相当部分是一个学期也不见学生一面,更何谈有针对性的辅导,致使相当部分学生只付钱却买不到什么东西。在这种状况下,大学与教师却对毕业生说三道四,而不从作为生产者的自身找原因,岂非本末倒置?

  当然,也有少数高校在改进教育质量上开始下功夫,却又重生产轻营销,提供就业信息与引导毕业生就业意识改进的能力较差,不注重向市场推介和营销自己的产品。这恐怕也是研究生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如此看来,教育机构还真应好好琢磨韦伯上个世纪初讲的话:不要再将自己神圣化了,赶快从天上回到地上来,将身份定位于“学问与方法”的出售者,踏踏实实地不断扩展与提高各自的“学问与方法”;要将身份延展到人才产品的生产经营者上来,树立并不断强化“人才产品的生产与营销”观念,重视人才产品生产流程工艺及质量提高的同时,尽快增强产品营销意识,下大力气提高营销能力。

  千万不能再去责怪社会上各类用人单位的这不合理那不尽人情,因为用什么样的人是用人单位天经地义的权利,作为教师与高校产品的购买者,他们是市场上的“上帝”,后者就得以他们的需求为生产经营的最高宗旨,这是“天理”。

  恐怕只有如此,学生们的“父亲的钱”才不会白花,学生自己的努力和辛苦才不会白费,“毕业生就业难”才会得到真正缓解,教育市场也才是个真正有效的市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1-25 19:54:00
韦伯的话虽然俗了一点,但确是大实话。如果研究生找工作比本科生还难,不能不说这种教育是失败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6 16:30:00

韦伯的话虽然俗了一点,但确是大实话。如果研究生找工作比本科生还难,不能不说这种教育是失败的。

支持楼主此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6 16:51:00
韦伯的话虽然俗了一点,但确是大实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9 22:16:00

有些基础学科老师也优秀学生也勤奋,但市场需求却很小,这些学科很多是没有短期的经济的效益,难道就只能以市场标准来衡量其成败吗?

市场没有错,老师和学生也没有错,从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来看,这些学科也必须要搞,

那么,仅仅因为就业问题就评判这么多因素吗?

就业不好难道只是因为研究生质量下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