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4128 15
2006-12-24
热火朝天的扩建,完全缺乏财务约束的借债,日甚一日的入不敷出,中国高校可能正在纷纷踏上破产的不归路。目前国内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量约在1500亿至2000亿元之间,高校贷款有可能成为又一个高风险贷款项目。
  近日,天津大学原校长单平被罢免。这起由于当事人违规操作、主管领导监管失察所造成的事件,暴露了当前我国高校产业运作中存在的失范现象。
  热火朝天的扩建,完全缺乏财务约束的借债,日甚一日的入不敷出,中国高校可能正在纷纷踏上破产的不归路。
  一份名为《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称,目前国内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量约在1500亿至2000亿元之间,高校贷款有可能成为又一个高风险贷款项目。
  有关专家表示,作为最终责任人的政府,加强对高校贷款的监控,合理控制高校贷款的规模,降低银行风险已是当务之急。
  盲目贷款挥霍无度
  据调查,民众约84%认为,现在不少大学的建设存在「面 子工程」和「过度消费」问题。最近中国人民大学三层高的食堂耗资人民币100万元安装两部「观光电梯」,更是引来外界一片挞伐声。
  与几年前各地大建开发区的现象如出一辙,如今高校开发建设大学城成为一种风潮。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建和在建的大学城已有50多个,而且争先恐后做「大」文章。
  由于教育部直属高校所得国家教育经费较多且多有保障,而省属高校经费不足导致贷款的情况十分普遍。而很多压力来自于高校扩招,因此,高校扩招与贷款正在形成恶性循环。
  据称,部分省、市高校贷款高达10多个亿甚至20个亿。估计全国的数字「相当惊人」。例如北京师范大学财政拨款4个亿,但实际运营需要8个亿。现在仍挂吁北师大牌子的珠海分校(现在已经成了独立学院),借了7个亿用于基建投入。例如,清华大学借贷10个亿盖学生公寓,公寓的收费还不够偿还贷款利息,更别提本金了,因为中国学生公寓收费有标准,一年不能超过1500元。
  建设大学城所需投资有多种筹集渠道,包括以政府投入为主,以社会投入为主,多元化投入等方式。但无论哪种投资方式,其最终的资金来源绝大多数都是银行贷款。而开发和建设大学城所需的资金额绝非一个小数目,都是上亿、几十亿,甚至百亿。如廊坊东方大学城投资达50亿,宁波市高教园区投资32亿,南京市江宁大学城远期投资40多亿,仙林大学城投入50亿,广州大学城投资高达120亿元,这些资金主要是靠银行贷款。从目前的经济现实可以看出,并没有太多城市具备这种持续追加投资的经济实力。
  九成高校财务危机
  占全国90%的公立大学纷纷坠入了重重财务危机,原来高校也有入不敷出的一天。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显示,全国各大高校热衷的「圈地贷款兴教」,将给我国带来新的金融风险。而高校作为非营利机构,举债经营是不正常的,不符合主要靠政府财政和慈善捐款的国际惯例。
  高校贷款不断增加是否蕴含吁潜在的财务危机?据称,一些高校不仅从财务核算上来看已经破产,从实际运行上看,其实已经陷于困境。现在每当还款高峰期到来,部分高校的运转就有困难。
  大学城建成后对于建设资金的返还,主要靠配套服务经营、后勤社会化服务、教师和学生公寓的出售与出租、学生学费收入等,其中学生的学费和住宿收入是主要来源。东方大学城的开发者──东方大学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就已遭遇了严重债务危机。大学城二期工程完工后投资已达50亿元人民币,但众多施工单位的巨额垫资偿还遥遥无期。据估算,东方大学城总负债约为22亿元。人们担忧:东方大学城暴露出来的资金链断裂问题,会不会在其他大学城重演?
  谁为高校坏帐埋单
  招商银行一位人士表示,如果将高校当作公司,以中国今日高校资产负债率之高,财务风险之大,中国高校显然已经成为继银行、证券业之后的又一个高危行业。
  高校贷款一旦引发金融风险,将给银行带来比国有企业呆坏账更大的冲击。为了预防这一金融风险的扩大,国家有必要采取措施化解这股热潮,以预防金融风险扩大。首先必须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规范地方政府和高校管理者的行为,其次银监会要加强对商业银行高校教育贷款行为的监管。
  「你们借那么多钱怎么还?」「在借钱的时候,我们压根儿就没打算还。」这是一段发生在两所著名高校负责人之间的对话。毫无疑问,这肯定会让中国银行家们暗中叫苦。
  高校大量向银行贷款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众多高校由于过度借款,现如今已经沦入有力付息,无力还本的境地。如果收入来源发生波动,那么其付息的能力也要大打折扣,银行的贷款风险面临大幅上升。有消息称,一些地方银行已接到总行通知,暂停对高校的所有信贷、授信业务,包括已经签约和正准备发放的贷款。
  但是,银行方面的态度并非如此消极,它们认为高校贷款均有土地作为抵押,如果高校发生财务危机,银行理论上可以通过拍卖高校事先圈得的土地甚至其他固定资产以收回贷款。不过,这也许只是银行表面乐观的理由罢了。因为土地的价格波动性很大,从根本上讲并不具备保值能力,加上这两年土地基础价格被大幅炒高,土地的实际抵押价值更是可疑。即便剔除上述因素,如果「高校」概念不复存在,这些郊区的土地也没有多少增值潜力。
  可见,银行并非要依靠卖楼卖地来收回贷款,其真正赌的是政府肯定回来救火。如果银行和高校之间发生借贷纠纷,作为当初力促「银校合作」的地方政府会袖手旁观么?对教育负有终极责任的中央政府会不出来干预吗?在银行看来,由于大学城项目多受政府支持,政府似乎已经成为这些巨额贷款的「第二背书人」,即使没有明示的担保,也做了隐性担保。如此一来,政府就要被推到风口浪尖。高校的疯狂扩建,银行的热情解囊,在这背后是它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的假设──高校还不起债务,自有政府来填窟窿。这是否也是一种你情我愿的「银校合谋」呢?
  高校作为当今中国的特殊利益集团之一,不仅吃银行、财政,也同样吃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其一家通吃的欲望和能力比其他分利集团有过之而无不及。
  日前,教育部向各高校发出通知,要求高校对本单位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开展一次清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查出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将坚决予以查处。
  针对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高校扩招之风和贷款规模过度发展的势头,河北将通过制订高校贷款最高控制额度和超额度审批制度等措施,对高校贷款加强宏观管理,缓解贷款规模过大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
   (来源:大公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4-14 15:58:00
哎  难啊  问题太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14 16:11:00

这个问题最明显也是最直接的导火索就是吉林大学吧?

不有句话叫"吉大极大极大"嘛,就是成为了极大的吉大后开始了它的负债恶梦.

吉大到今年初据官方数据各项负债累积30多个亿,而且从明年开始多项负债需要偿还本金.

比较关注吉大的走向,应该不会在一轮合并高校的风潮之后又开始走向分校.但以吉大现在的状况来看,不分校它就很难走出现有的困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14 20:41:00

大兴土木,几乎所有的重点大学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新校区建设,旧校区改造,确实增加了GDP,但是究竟是否有效,学问做的如何,只有自己知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14 20:43:00
听说我的学校就因为新校区的拆迁补偿费用超过预计的而重新选址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15 00:22:00
银行作为国有垄断行业,政府与学校有着割舍不断的关系,学校敢贷入是因为有政府作后盾,银行敢贷出是因为学校是国家的。有政府这个“父母”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