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博客网)
网上流传说一个外国人写了一首《一家家》歌谣,以前也听说过外国人会写中国诗词、唱中国戏曲、翻译中国古典文学,在这些事情的背后说明了什么呢?我认为这是就是所谓的国家“软实力”的作用。
按照约瑟夫·奈的观点,“软实力是通过劝说和魅力而非通过威胁或军事力量来影响别国的能力”,因此主要包括文化影响、外交合作、经济互利以及在发展模式和意识形态等价值观方面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
长期以来,很多人一谈到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就离不开四大发明,实际上,中国对世界的更重要的贡献应该是中国的思想文化。这一点常常被人忽略。
中国“软实力”增长,最直观的表现可能是在文化方面。近几年来,世界许多国家出现“汉语热”的现象。在中国文化影响下,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学校把中文作为第二外语甚至第二语言。有些学者还试图从英语词汇的变化来说明中国文化的影响:过去,英语从中国文化引进的词汇以负面为多,如“kowtow”(磕头)和“coolie”(苦力)等;现在,“peaceful rise”(和平崛起)、“harmonious world”(和谐世界)等与中国有关的新词汇简直成了国际政治的流行语。
文化交流也必须选择真正具有国际说服力的感性形象。一个泰戈尔,就让印度文化纳入了西方主流文化。一个海明威,让欧洲文化接受了美国文化。德国诗人歌德对中国人情感方式的惊喜发现,是通过中国古代一部三流小说《风月好逑传》。一部《少林寺》让世界关注中国功夫。一部《大长今》让中国电视迷为韩国文化疯狂。在中国古代,玄奘、鉴真、朱舜水、利玛窦、汤若望、徐光启,都是这样的文化桥梁人物。在中国近代,胡适、赵元任、林语堂有可能成为这样的人物,可惜兵荒马乱间都不得不中断了文化纽带的作用。现在中国的李连杰、成龙、姚明、郎朗和几位具有国际号召力的电影导演和演员,倒是实实在在起到了积极的文化纽带作用。我相信,在今后,文化交流主要不是以国家话语、行政活动的方式,而是以有魅力的桥梁式人物为中心来开展的。这种桥梁式人物,可能是艺术家、运动员、学者、慈善家、宗教家,但大多不会是官员。
“伴随着中国飞速的经济发展,被称作‘软实力’的文化、外交等方面,中国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世界许多角落,无论在东南亚、拉丁美洲,还是在非洲你都可以发现中国的影响。”美国五角大楼2006年度《中国军力报告》刚“夸奖”了中国军事力量这样的“硬实力”,而华盛顿的智库学者们同时也在兴起另一股研究中国“软实力”的浪潮。前面这段话就出自被美国人视为“重大国际事务权威观点发源地”的《外交》杂志。
2006年5月美国《新闻周刊》根据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的网民投票,评选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2大国家文化以及这12个国家文化的二十大形象符号,中国文化居世界第二位,可见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是越来越深。
我们有理由相信,相信中国文化会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