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2011年两院院士增选于年底尘埃落定。虽然院士增选自始至终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质疑,但是一旦当选名单公布,按照国际和国内惯例,就这样了。遵循现行的规定和规则,院士增选走完了所有的规定程序,结果就是这样了。
与他国院士增选不同,我国院士的增选不单纯是学术界内部的事情。两院一纸院士候选人推荐通知,在全社会启动了院士增选的大幕。根据规则,院士候选人推荐有三个渠道:一是院士联名推荐;二是部委推荐;三是科协所属学会推荐。为了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各省区市、各部门、各学会积极响应,大张旗鼓地进行院士候选人遴选。例如,安徽科技厅于1月下发《关于推荐提名两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科人〔2011〕8号),通知各省直属单位、各市人民政府海选院士候选人;国土资源部于3月份举行2011年两院院士遴选会,部长亲自出席会议,来自中国地震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等单位的17位院士对候选申报人进行初选,推荐出10名院士候选人。在确定候选人后,院士侯选人需要按照要求准备相关材料,包括基本情况、学术经历、主要成就和贡献、论文论著、获奖、国籍证明等。2011年,中国科学院增选有效候选人为314人,中国工程院有效候选人共485人。根据规定,两院对有效候选人名单和材料进行公示,接受实名反映的意见。
有效候选人名单公示后,在全国上下、两岸三地引起热议,一轮质疑浪潮随之而来。7月9日,一则题为《中科院院士段振豪包养二奶,小三,小四,养私生女》的帖子迅速蹿红,网友、所在单位、审计部门、司法机关先后介入,这就是闻名全国的“段振豪”事件。7月21日,中科院就段振豪事件发表声明:院士候选人段振豪涉嫌贪污已被刑拘留。工程院有效候选人中,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等多位央企高管和政府高官在列,再次引发了公众和媒体对院士官僚化的质疑。新语丝网先后发表近百网帖,对候选人的学术论文、专著、学风、成果、学术履历等提出质疑,包括李兆申、倪明江、张建春、武强、罗永章、王如松等。在社会各界发出各种各样的质疑的同时,院士候选人及其单位也没有闲着,按照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四处活动,目标是具有投票权的院士们。针对候选人的活动,5月份工程院在网站连续发布3封公开信,号召抵制“助选”和“拉票”等违规行为。闻玉梅、秦伯益等4院士响应号召,联名发表呼吁抵制“拉票”行为。
年中,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先后公布初步候选人名单。工程院初步候选人163位,入选率33.6%;科学院初步候选人145位,入选率46.2%。触犯法律的段振豪因涉嫌贪污被刑拘,未能出现在科学院初步候选人名单中。部分高官和高管,如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原办公室主任张基尧、安监总局原副局长闪淳昌、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神华宁煤董事长王俭等,未能出现在工程院初步候选人名单中。目前,没有资料表明,有效候选人的落选与来自各界的质疑声有直接的关联,但是对于某些有效候选人,这些质疑发挥了作用,如段振豪的落选很明显是由于网络的举报。当然,社会各界关于初步候选人的质疑还在继续。预想不到的是,一个人的落选,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他就是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从北美大学正教授位置上全职回国的饶毅,落选初步候选人。落选次日,饶即表示不再参选院士。饶的表态并不恰当。因为按照规则,他是否当选院士,不用自己申报,参选不参选,不取决于他本人。饶毅事件,又一次把饱受争议的院士增选戏剧性推进公众视野。
饱受质疑的院士增选,在寒冷的冬天有了最终结果。伴随院士增选的质疑声也达到了白热化,媒体在狂欢中再次把镜头对准了被庸俗化的象牙塔。曾被预言“下一轮必定会进”的清华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最终落选,引起了其支持者的种种联想:是不是国籍的缘故,是不是对海归有看法,是不是没有搞好关系等等。近日,中国科学院回应,施之落选与国籍无关。相比于施的落选,另一个人的当选质疑声更为激烈。在卷烟降焦减害领域做出贡献的谢剑平,因其研究命题和经费支持来源,收到卫生界和控烟界的强烈质疑,叱其当选是“中国科学界和中国工程院的耻辱”。中国控烟协会正式致信中国工程院,要求重新评估关于“降焦减害”的研究成果和谢的院士资格。
科学本来是神圣的,象牙塔本来是纯净的,院士本来是高尚的。但是,在当今的中国,却都已成为娱乐的。院士增选的制度是健全的、规则是明晰的、过程是繁杂的,其结果却是可疑的。是社会不理解学术界,还是学术界太了解社会?不得而知。可以确定的是,我国的院士增选从来不只单纯地考虑学术贡献,还有其他的难以言明的因素。从一开始,院士就是这样选出来的,你能指望这样产生的院士选出比自己更纯净的院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