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民 发表于 2011-12-21 16:40 
那么,你研究问题的作风就是见风就是雨、认死理,日本学者是在宣扬资本论中劳动价值论前后矛盾么 ...
呵呵!
见风就是雨,这和认死理是两码事。相反,你们却完全是见风就是雨,见到这个日本人说的,你们由于自己的知识修养达不到,就以为这个日本人说得有道理,而忘记了去系统的理解马克思的理论。你这人,这个明显的矛盾你就随便的放在一起,以此观之,你怎么能够看出日本人论述过程中自己的错误理解呢?
你以为这位日本人在解疑,但是你没有看到的是这位日本人自己还在到处矛盾着。与日本人相反,我从马克思的所有经济学研究文章里就可以看出,马克思从一开始到最后,他的理论始终是用辩证法的眼光进行研究的,而辩证法最重要的一点是讲本质的,也即是说从矛盾对立开始研究的,这就要求对于矛盾对立的双方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不然后续的研究完全就没有根据。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里就已经完全奠定了马克思后来经济学全部理论论述的最基础的指导思想,后来就始终没有改变过。由于你们这些人不懂得辩证法,所以,根本看不懂马克思把唯物主义辩证法在经济学中贯彻始终。所以,后来的概念完全是基础概念的发展。尽管在一开始的时候,马克思的某些用词还没有固定下来,但是对于价值的理解一开始他就是明白清楚的,所以,我在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中从来没有看出过马克思会犯前后不一致的矛盾。
呵呵!还马克思一开始赞同,后来否定,最后又进行清算等等,这真是不懂得马克思对于商品价值的研究。你们这些人看不出,那不是马克思对自己的清算,这种工作他一开始就完成了。他在不同的手稿以及著作里不同角度的论述,是针对你们这些人的,但是没有想到你们这些人还是不理解。这正应了列宁的那句话,“不研究和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就不能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尤其是第一章。”所以,作为第一卷的资本的生产,完全是后面资本的流通以及现实资本的表现的基础。后面所有内容的发展的源头就在第一卷里,而不是马克思在后来对商品价值的本质又有什么不同的理解。所以,不懂得第一卷的商品价值,就不懂得后来的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也更不懂得资本主义地租是怎么回事。难道你们这些人就看不出来,第一卷是讲资本生产的,第二卷是讲资本的流通的,第三卷是资本的生产与流通过程的统一,也即是资本的现实生产过程。这里虽然分开来写,但是在马克思的头脑中,这是一个整体,怎么会有商品价值的理解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会有不同的理解?当然现实的研究过程是从后来开始的,也即是说从第三卷资本的现实表现开始的,但是理论的叙述却是从商品价值开始的。
最早的可以说比较系统的讲价值的,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就通过对蒲鲁东的批判系统明白的论述了商品的价值的本质。那里面顺便还有对于我们现在流行的效用论的批判。只怕你们这些人看不明白。因为这篇文章完全是辩证法的应用。这部著作,马克思相当重视,你们可以从后来马克思的通信集里看得出来,他多次说过他的一些观点在对蒲鲁东的批判中就已经完成了。不过,你们可没有耐心把五十卷全集全部看完。
在马克思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时,马克思对于商品的价值问题已经完全弄清楚了,以后就从来没有疑惑过。无论马克思在后来写作《资本论》一二三卷,商品价值都是马克思的基础。无论是手稿,还是后来发表的资本论一二三卷以及《剩余价值理论》三卷,这个基础是始终没有改变过。而且,比如《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完全就是第一卷的内容的发展,合起来,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但是要求你们这些人整体把握资本的运动规律,看来是太难了。所以,你们这些人竟然会用自己那有限的眼光在不同的手稿中和不同的著作中到处能看到马克思的矛盾,但是看不到马克思的统一。而日本人做的就是这样一个庸人所喜欢做的事情。他以为能够帮助别人理解马克思,其实,他在不自觉的歪曲了马克思。
日本人前面说了那么多,他以为马克思在写作手稿的时候,对于商品价值的本质规定问题,会在价值分解和构成之间来回转变,最后才进行了清算,那么,这完全是不懂得马克思的价值论。可以说,没有第一卷的对于商品价值的本质的清楚明白的了解,则根本就不会有后续的发展。我已经在第一个贴子里就指出了这位日本学者的错误在哪里,那根本就是来源于他对于第二卷第三卷马克思从不同角度来讲的问题的不理解。这说明,这位日本人对于马克思对于斯密和李嘉图等人的批判也不完全了解。
在这么多贴子中,只有rr3068还正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虽然他的观点完全是错误的,但是还不至于象你们那样一直离开本题而纠缠于枝节问题。这只能让我有一个理解,那就是你们真的不懂马克思的商品价值理论,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