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的企业投资价格与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2所示。
举例来说,国美电器以36亿元人民币收购大中电器。此次的收购对象北京市大中家用电器连锁销售有限公司拥有老大中的经营性资产和渠道资源,而所有的债权债务都留在了老大中。因此收购价格是经营性资产和渠道资源价值的直接体现。据悉,在国美收购大中之前苏宁电器一直与大中频频接洽,欲出价30亿元收购大中的传闻一直没有断过。同是针对大中电器的收购,国美电器与苏宁电器的出价却相差6亿元,占苏宁电器出价的20%,差幅之大,耐人寻味。同一家标的企业,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出价的大幅差异呢?
一般情况下,在企业资产价值评估方面,投资方和被投资方根据成本法、依据于资产负债表进行评估,不会有太大的分歧,虽然可能会在固定资产折旧计提、费用摊销以及企业商誉等模块上评估数额有所出入。但是投资双方对企业溢价的评估,甚至是不同投资者对同一标的企业溢价的评估往往会有较大差别。在国美收购大中案中,据有关报道称国美电器并没有对大中电器的经营资产一一核查,只是在苏宁对大中的资产核实报告的基础上外加6亿。由此可以看出,国美相信苏宁对大中电器的资产盘点,二者在对大中的企业资产价值方面保持一致。但对大中电器的溢价评估看法却相去甚远。此时的收益法因其局限性已经失效。国美电器考虑更多的是大中电器的未来潜力、收购大中电器的战略价值和不收购的机会成本。事后苏宁电器总裁孙为民也证明了这一点,曾爆料说如果抛却时间成本,大中电器的门店也就值6~8亿。那么6~8亿之外的部分则是不同投资者对大中电器溢价的不同看法。
对企业溢价的不同看法、其估值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实际企业的交易价格要考虑更多的因素,而不是拘泥于数学方法算出来的数字。理论计算只能提供一个参考基础。投资双方的谈判技巧、信息对称性、被投资企业对投资企业的战略价值、双方市场反应等等都很关键,对企业溢价评估有着重大影响,同时也是难以用数学模型来计算的。
微软2月1日对雅虎每股31美元的出价较1月31日的收盘价19.18美元溢价62%。雅虎的股价已经是社会投资者对雅虎资产价值和部分溢价的外在体现。如果收购成功,微软对雅虎的最终出价和溢价部分将更多的考虑雅虎对微软进军互联网搜索引擎到底有多大的战略价值,而不是雅虎的实物性资产值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