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该文发表于《科技导报》2011.32
最近几年从事科学计量领域方法论的研究,侧重理论,进展应该不错,成果也还可以,但也遇到一些尴尬的问题:
1.单篇论文难以面面俱到
由于单篇论文一般侧重于某个方面,而且是偏理论的研究,那么在一篇论文中,就难以照顾到所有的方面,论文中许多定量方法的运用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算例”,这样就导致同样一套指标体系的数据,从不同角度研究会有3—5篇甚至更多论文,内行看着还行,但给外行或者没有系统看过我论文的人的感觉就不太好,似乎仅仅是为了追求论文数量。
2.论文引用的问题
由于侧重方法,我的论文中引用的内容多来自其他学科,如数学、运筹学、统计学的一些论文,这样在的科技评价论文看上去显得有些别扭。
办法写了科技评价的论文会引用数学、运筹学、统计学的一些论文,看着3.内容全面的单篇论文没办法写
给定一个具体的评价任务,比如期刊评价或者机构评价,在有数据的情况下,如果要完成一个评价那肯定就是一本书,因为要考虑到的问题太多了:指标选取、新指标的运用、指标数量、权重设定、方法选择、灵敏度分析、区分度研究、打分倾向、效用函数、组合方法……这在单篇论文中是没有办法反映的。
4.申报课题选题过大
例如,2010年申报一个国家级课题,就选题的问题请教了几个专家和朋友,都认为题目选得太大,不够具体。一般申报国家自科基金、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申请者往往选择1、2点进行深入研究。而以我目前研究的宽度和深度,需要进行3—5个相关点的研究,并且这些点的研究不可割裂,这样一来申报课题时题目必然很大。
5.创新点不会写
因为侧重于科技评价方法论的研究,论文中需要很多创新点。2010年在我申报后期资助的申请书中,关于创新的写法我很困惑。一般论文要求2—3个创新点即可,但我要写3—5个大方向,创新点要达20个以上,真不知道怎么写!(注:后期资助终获立项)
6.方法论类研究课题不受重视
在人文社科领域,更多的研究项目侧重解决问题,即使有理论研究,更多也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的理论研究,属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上目前人文社科研究所采用的定量方法几乎全部来自国外,因此,课题主管部门和评审专家似乎潜意识里不相信中国有方法论的自主创新,对这类课题当然也就不重视了,导致方法论类课题难以立项。
7.实际团队成员不可能过多
人文社科研究团队与自然科学相差较大,申请书中一般写5人以上,真正从事研究的可能只有2-3人,甚至更少,如果是从事偏理论的研究,人数可能更少。但是课题申请书中,谁敢写少于3人?你写少了就说你研究团队不够。
写下此文不为别的,只希望看到此文的专家们无论在论文审稿还是课题评审时,要看重点,看主要方面,看具体研究的问题。不能因为申报的课题大,或者写的论文的选题大就产生不好的第一印象。
其实做科研,需要更多的另类。这些另类的研究,100个中成功10个,保本20个,失败70个也足够了。最怕的问题是,100个研究中,结题良好的占70%以上,这可能是中国科研最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