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算司:我国劳动生产率及其计算方法研究
2011-12-29 09:37:31 董礼华
一、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生产产品的效率,一般用单位劳动投入生产的产出来反映。它体现劳动投入与生产产出之间的关系,单位劳动投入的产出越高,或者说,单位产出需要投入的劳动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劳动生产率由产出和劳动投入决定,产出和劳动投入任何一方面的变化都会引起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因此,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就是影响产出和劳动投入变化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技术进步和组织管理水平。生产单位通过技术创新,优化组织管理,提高生产能力利用率等措施,可以在不增加劳动投入甚至减少劳动投入的情况下增加产出,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生产规模。生产单位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规模效益,也能使相同的劳动投入生产更多的产出,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劳动者素质。高素质劳动者,相对低素质劳动者来说,生产能力比较强,生产中创造的产出比较多,劳动者素质越高,劳动生产率也越高;四是劳动投入与中间投入的比例。生产的总投入包括劳动投入、中间投入和资本投入,其中,劳动投入是生产过程中的人工投入,中间投入指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原材料、燃料、生产性服务等货物和服务投入。在生产的总投入中,劳动投入与中间投入的比例变化,实际上会对劳动投入和产出带来影响。劳动投入既可能随着上述比例的变化发生变化,也可能不发生变化,生产的产出同样既可能随着上述比例发生变化,也可能不发生变化。因此,劳动投入与中间投入的比例变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取决于这一比例变化所引起的劳动投入变化和产出变化的对比,如果劳动投入增长幅度小于产出增长幅度,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反之,如果劳动投入增长幅度大于产出增长幅度,会降低劳动生产率。
尽管劳动生产率反映劳动投入与产出两者的关系,但这里所说的产出并不是指劳动这一个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出,而是包括劳动在内的所有生产要素共同生产的产出。因此,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仅仅是劳动投入变化的影响,而是包括劳动投入在内的上述四个因素变化的综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