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国民经济管理
18060 14
2011-12-31

核算司:我国劳动生产率及其计算方法研究
2011-12-29 09:37:31 董礼华

一、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生产产品的效率,一般用单位劳动投入生产的产出来反映。它体现劳动投入与生产产出之间的关系,单位劳动投入的产出越高,或者说,单位产出需要投入的劳动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劳动生产率由产出和劳动投入决定,产出和劳动投入任何一方面的变化都会引起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因此,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就是影响产出和劳动投入变化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技术进步和组织管理水平。生产单位通过技术创新,优化组织管理,提高生产能力利用率等措施,可以在不增加劳动投入甚至减少劳动投入的情况下增加产出,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生产规模。生产单位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规模效益,也能使相同的劳动投入生产更多的产出,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劳动者素质。高素质劳动者,相对低素质劳动者来说,生产能力比较强,生产中创造的产出比较多,劳动者素质越高,劳动生产率也越高;四是劳动投入与中间投入的比例。生产的总投入包括劳动投入、中间投入和资本投入,其中,劳动投入是生产过程中的人工投入,中间投入指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原材料、燃料、生产性服务等货物和服务投入。在生产的总投入中,劳动投入与中间投入的比例变化,实际上会对劳动投入和产出带来影响。劳动投入既可能随着上述比例的变化发生变化,也可能不发生变化,生产的产出同样既可能随着上述比例发生变化,也可能不发生变化。因此,劳动投入与中间投入的比例变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取决于这一比例变化所引起的劳动投入变化和产出变化的对比,如果劳动投入增长幅度小于产出增长幅度,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反之,如果劳动投入增长幅度大于产出增长幅度,会降低劳动生产率。

尽管劳动生产率反映劳动投入与产出两者的关系,但这里所说的产出并不是指劳动这一个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出,而是包括劳动在内的所有生产要素共同生产的产出。因此,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仅仅是劳动投入变化的影响,而是包括劳动投入在内的上述四个因素变化的综合影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12-31 18:30:52
二、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劳动生产率反映劳动投入如何与其他生产投入有效地结合起来生产产出的效率,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反映劳动效率的高低。劳动生产率水平越高,表示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投入结合起来生产的效率越高,生产单位可以在控制或减少劳动投入的情况下生产更多的产出。二是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反映生产活动所属的类型,即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一般地讲,劳动生产率水平低的生产活动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活动,而劳动生产率水平高的生产活动基本属于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活动。通过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还可以反映同一行业不同时期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生产活动相互转化的情况。三是分行业和经济总体劳动生产率,反映不同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以及对经济总体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反映不同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分析研究经济结构差异,合理地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四是劳动生产率变化为调整劳动报酬提供依据。按照国民经济核算的定义,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各行业增加值之和,增加值由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即生产税与生产补贴的差额)和营业盈余总额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劳动报酬是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的所得,生产税净额为ZF所得,营业盈余总额为生产企业所得。由于劳动报酬是增加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增加值密切联系,因此,以增加值作为产出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密切联系,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劳动报酬变化密切联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目标,实际上就是要使劳动报酬的增长与增加值的增长同步,就是要使劳动报酬的增长不低于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总额二者的平均增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31 18:31:00
三、劳动生产率的计算方法

如何计算劳动生产率?根据定义,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 ,其中,表示劳动生产率,表示产出,表示劳动投入。因此,计算劳动生产率,就是要合理确定产出和劳动投入两个指标。

(一)产出的确定

使用什么指标来反映产出?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反映产出的价值指标主要有两个,即总产出和增加值。总产出是生产单位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总价值,它既包括作为中间投入的转移价值,也包括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增加值是生产单位在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它不包括作为中间投入的转移价值,等于总产出减中间投入。

使用总产出作为产出指标计算劳动生产率,对于劳动投入与中间投入比例变化因素的影响较为敏感。因为总产出中包含了生产单位从外部购买的原材料、燃料等中间投入的价值,因此,在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中,劳动投入与中间投入比例变化因素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如果一个生产单位减少劳动投入,将过去由本单位附属活动生产的中间产品,改为从外单位直接购买。假定本单位附属活动生产的中间产品价值与从外部购买的中间产品价值相等,生产单位的总产出不发生变化。这样,生产单位减少了劳动投入,但产出没有变化,就会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因此,在分析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时,不能忽略劳动投入与中间投入比例变化这一因素的影响。

使用增加值作为产出指标计算劳动生产率,劳动投入与中间投入比例变化因素对增加值的影响与对总产出的影响有所不同。如果一个生产单位减少劳动投入,将过去由本单位附属活动生产的中间产品,改为从外单位直接购买。由于增加值中不包含中间投入,因此,无论是自己生产中间投入,还是外购的中间投入,对增加值的影响不太大,因为在总产出不变的情况下,减少劳动投入只会使生产单位支付的劳动报酬随之减少,并引起增加值相应的减少。当劳动投入的减少大于增加值的减少时,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反之劳动生产率就会降低。

鉴于总产出和增加值两个指标的特点,应采用增加值作为产出指标来计算劳动生产率。

(二)劳动投入的确定

用什么指标来反映劳动投入?劳动投入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支出劳动力的活动。劳动投入可以直接使用参加生产活动的劳动者人数来反映,也可以使用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来反映,还可以使用劳动报酬来反映。

劳动者人数是把每个劳动者等同看待的总人数。尽管这一指标在实际中比较容易获得,但使用它来计算劳动生产率存在比较大的缺陷。一是不同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工作经验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在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技术技能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不同劳动者在生产中的贡献不一样,他们的劳动生产率也不同;二是不同劳动者工作时间长短可能不同,在实际中,劳动者按工作时间长短的不同分为全日制人员和非全日制人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非全日制人员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从业人员。因此,仅从工作时间看,至少两个非全日制人员相当于一个全日制人员。显然,使用劳动者人数来反映劳动投入,把劳动能力不同、工作经验不同、工作时间不同的劳动者同样看待,这样计算出来的劳动生产率不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

工作时间指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实际花费的时间,即实际工作小时,包括根据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加班加点工作时间,自由职业者的实际工作时间,不包括休假、停工、罢工时间等。不同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因为劳动者质量存在差异不能简单加总。例如一个计算机软件设计人员与一个餐厅服务员,每天都工作8小时,尽管工作时间相同,但他们在相同的时间创造的产出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对不同劳动者的工作时间进行汇总时,原则上应考虑劳动者不同特征的差异。美国哈佛大学Jorgenson教授等人提出劳动者的五个特征,即年龄、教育、工人类别、职业、性别。但在实际中,要全面获得劳动者不同特征的工作时间的详细数据是比较困难的。从一些国家的实践经验看,一般抓住劳动者素质差异的主要特征就可以了,而不是分得越细越好。美国劳工局在计算劳动投入时只考虑教育程度和工作经验两个特征,加拿大统计局只考虑劳动者的年龄、教育程度和工人类别(雇员和自我雇佣者)三个特征。

目前,我国有关劳动的资料主要是按行业进行统计的,而按劳动者素质统计的资料比较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对不同劳动者的工作时间进行汇总,很难全面考虑劳动者的多种特征。从现实可操作性出发,可以按工人类别、行业差别两个特征进行区分。工人类别就是把每个行业的劳动者分为付酬雇员和自我雇佣的个体经营者。付酬雇员指参加生产活动并从生产单位获得报酬的劳动者,按照劳动合同,付酬雇员通常都有规定的工作时间和劳动报酬。而自我雇佣的个体经营者(包括农林牧渔业个体生产者),一般对工作时间和劳动报酬没有明确的规定。将付酬雇员和自我雇佣的个体经营者区分开来,分别处理,有利于正确处理自我雇佣的个体经营者的劳动投入。行业差别就是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把每个行业的劳动者作为一个整体,反映不同行业之间劳动者的差别。当然,行业差别的这种处理方法,没有考虑行业内部劳动投入不同特征的差异,这是一个比较大的缺陷,如果能够获得更多的基础资料,应尽可能全面地考虑劳动者在行业内部的不同特征。

劳动报酬是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也可看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提供劳动服务获得的收入。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劳动报酬包括劳动者从生产单位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交通补贴、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还包括个体经营者的混合收入中属于劳动报酬的部分。在一个成熟的劳动力市场中,劳动报酬的水平可以反映劳动者能力的大小和劳动者素质高低,一般地说,教育程度高、工作经验丰富的高素质劳动者,劳动报酬一般比较高,而教育程度低、工作经验少的低素质劳动者,劳动报酬一般比较低。不同劳动者获得的劳动报酬可以简单汇总,得到分行业或经济总体的劳动报酬。但在反映不同时期劳动投入的变化时,由于当年价格劳动报酬中包含了价格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在实际中,如果不能获得适当地反映劳动报酬价格变化的价格指数,使用劳动报酬反映劳动投入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会遇到不能准确反映劳动生产率实际变化的问题。

鉴于上述三个反映劳动指标的特点,工作时间是反映劳动投入的适当指标。在目前国际生产率的研究和实践中,通常也使用工作时间反映劳动投入。



(三)计算劳动生产率

确定了产出和劳动投入之后,可以计算劳动生产率。按照反映对象的不同,劳动生产率既可以按经济总体计算,也可以按国民经济行业计算,还可以按生产单位、生产过程等计算。从分析应用的目的来讲,生产单位和生产过程的劳动生产率主要侧重微观分析的目的,比如分析不同生产单位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企业生产中不同生产过程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分行业和经济总体的劳动生产率主要用于宏观经济分析目的,这里着重讨论分行业和经济总体劳动生产率的计算方法。

(四)分行业劳动生产率

分行业劳动生产率反映不同行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及其变化。在实际计算中,国民经济行业应划分到何种程度,主要取决于可以获得的基础数据情况。也就是说,取决于分行业的增加值与相应的劳动者工作时间的基础数据情况,如果基础资料能够满足计算的要求,行业划分的越细越好。

分行业劳动生产率等于分行业增加值除以分行业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反映不同行业单位工作时间生产的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表示第个行业的增加值,第个行业的工作时间。

(五)经济总体劳动生产率

在计算经济总体劳动生产率时,经济总体的增加值可以利用不同行业增加值简单加总,因为它们都是用货币单位计量的无差别的价值量,即。但不同行业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不能简单加总,如前所述,需要考虑工人类别和行业差别,对劳动投入进行必要的质量调整。工人类别是把每个行业的劳动者区分为付酬雇员和自我雇佣的个体经营者,由于自我雇佣的个体经营者没有明确的工作时间和雇员报酬标准,因此,实际计算中,既要根据自我雇佣的个体经营者的工作特点,合理地确定工作时间,又要根据自我雇佣的个体经营者获得的混合收入,即增加值扣除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差额,参照同类小企业的劳动报酬占混合收入的比重,推算出自我雇佣的个体经营者的劳动报酬。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考虑行业差别。行业差别可以利用不同行业劳动报酬的差异来反映,就是把不同行业的劳动报酬差异作为劳动投入的差异。在对分行业工作时间进行汇总时,利用每个行业劳动服务收入的比重做为权数,即当年价格劳动报酬占经济总体劳动报酬的比重做为权数,进行加权汇总。即,其中,表示总工作时间,表示第个行业当年价格劳动报酬占经济总体劳动报酬的比重,表示第个行业工作时间。经济总体劳动生产率计算公式为:




如果基础资料比较丰富,劳动者的工作时间还能够按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工作经验等分类,经济总体的工作时间可以根据每类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以及相应的当年价格劳动报酬占总劳动报酬的比重进行加权,逐级逐层进行汇总计算。

(六)计算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

分析劳动生产率,不仅要看劳动生产率水平高低,还要看劳动生产率增长变化情况,反映不同行业和经济总体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特点,以及分行业劳动生产率变化对经济总体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劳动生产率水平既可以按当年价格计算,也可以按剔除价格因素的不变价格计算,劳动生产率增长变化通常按不变价格计算。

1、计算不变价增加值

从上述选择的劳动投入和产出指标可知,反映劳动投入的工作时间是一个物量指标,不受价格因素的影响,可以直接用于计算不变价劳动生产率。但反映产出的增加值是一个价值量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增加值包含了价格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计算劳动生产率增长变化时,需要把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增加值换算成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增加值。不变价增加值采用价格缩减法计算。由于增加值是总产出减中间投入的差额,实际中,没有一个独立的产品和价格与增加值对应。因此,从理论上讲,计算不变价增加值应该分别考虑总产出和中间投入的价格变化,分别计算不变价总产出和不变价中间投入,这种计算方法叫做双缩法。计算公式为:




其中,表示不变价增加值, 和表示不变价总产出和不变价中间投入,和表示当年价格总产出和当年价格中间投入,和表示总产出缩减指数和中间投入缩减指数。

在实际中,由于很难全面获得当年价格总产出、中间投入以及相应的价格指数资料,因此,增加值通常采用单缩法计算。也就是,利用总产出的缩减指数或其他有关价格指数,直接对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增加值进行缩减,计算不变价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其中表示当年价格增加值。

2、计算分行业和经济总体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

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计算,即直接计算法和指数法。

直接计算法是利用两个不同时期的不变价劳动生产率直接计算增长速度。首先,根据分行业不变价增加值和分行业工作时间,利用公式(1)计算分行业不变价劳动生产率,利用公式(2)计算经济总体不变价劳动生产率。在计算中,公式(1)和公式(2)中的增加值(分子)为不变价增加值,工作时间(分母)不变,与计算当年价格劳动生产率的计算方法一样。当获得了分行业和经济总体不变价劳动生产率时间序列数据后,可以计算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代表时期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代表时期的不变价劳动生产率,代表时期的不变价劳动生产率。

指数法是利用增加值物量指数和工作时间物量指数计算不变价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增加值物量指数指相邻两个时期不变价增加值之比,工作时间物量指数是相邻两个时期工作时间之比。目前OECD国家及其他开展生产率测算的国家基本都采用这种方法。计算公式为:



表示增加值物量指数,表示工作时间物量指数

在计算经济总体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时,公式(6)中的分子经济总体增加值物量指数,利用分行业增加值物量指数,通过加权平均方法汇总求出。其中,加权平均的权数为每个行业当年价格增加值占经济总体增加值的比重。公式(6)中的分母经济总体工作时间物量指数,利用分行业工作时间物量指数,通过加权平均方法汇总求出。加权平均的权数为每个行业当年价格劳动报酬占经济总体劳动报酬的比重。

四、计算劳动生产率的基础资料

劳动生产率尽管只涉及产出和劳动投入两个指标,但在实际中,计算分行业劳动生产率需要有比较翔实的基础资料,基础资料的状况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如果基础资料比较充分,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分行业产出情况和劳动投入的特征,劳动生产率的计算方法就会比较完善,计算结果也会比较反映客观实际。如果基础资料缺口较大,劳动生产率的计算方法就会因存在过多的假设和推算而不完善,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也不高。

我国计算劳动生产率使用的基础资料主要有分行业增加值、从业人数、工作时间以及其他有关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来自国民经济核算资料、有关专业统计资料、劳动统计资料和劳动力调查资料等。其中,国民经济核算资料主要是分行业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资料和投入产出表,专业统计资料包括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统计资料等。

由于基础资料来源的多样性,在搜集和使用基础资料时,应注意,分行业增加值与分行业从业人员和工作时间是否衔接。也就是,分行业增加值与分行业从业人员和工作时间最好来自同一统计调查资料,如果来自不同的来源,应尽可能避免因基础资料来源不同造成的分行业增加值同分行业从业人员和工作时间在口径上不衔接的问题。在实际中,基础资料不衔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劳务派遣工对劳动的影响。劳务派遣工是劳务派遣公司按照合同向用人单位派出的工作人员,用人单位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向劳务派遣公司支付一笔费用,获得劳务派遣工提供的特定服务。尽管劳务派遣工在用人单位工作,但劳务派遣工由劳务派遣公司负责管理并支付工资,因此,用人单位通常不把劳务派遣工看作是本单位的员工。这样,就会引起劳务派遣工生产的产出计算在用人单位的产出中,但劳务派遣工不包括在用人单位的从业人员中,使得用人单位的产出和劳动投入不衔接,夸大用人单位的劳动生产率。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劳务派遣工引起的从业人员与产出不衔接问题进行调整。调整方法为:把劳务派遣工作为用人单位的从业人员处理,劳务派遣工的劳动报酬,计入用人单位的劳动报酬中。对于劳务派遣公司来说,劳务派遣工不作为劳务派遣公司的从业人员,劳务派遣工的劳动报酬,也不作为劳务派遣公司的劳动报酬。

二是劳动力调查资料和劳动统计资料因统计调查对象不同造成不衔接。劳动力调查是对劳动力就业情况进行的调查,劳动力调查资料中的分行业从业人员的人均工作时间是计算劳动生产率的基础资料。劳动力调查的对象是劳动力的供给方,即符合劳动力标准的从业人员。每个被调查者只统计一次,如果被调查者从事兼职工作,其工作时间为所从事多份工作的总时间。而劳动统计是对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进行的统计,劳动统计资料中的分行业从业人员是计算劳动生产率的基础资料。劳动统计对象是劳动力的需求方,即生产单位,在统计范围内,不管是全职人员,还是兼职人员,全日制人员,还是非全日制人员,都按所从事的工作活动分别进行统计。一个从业人员可以按从事的不同工作统计两次或两次以上,如果从业人员的兼职工作与专职工作分属不同行业,则分别统计在不同行业的从业人员中。显然,劳动力调查资料中的分行业从业人员的人均工作时间与劳动统计资料中的分行业从业人数是不衔接的。在利用这两个不同来源的基础资料时,应该对存在的不衔接问题进行适当调整。即在计算分行业从业人员工作时间时,原则上,应将劳动力调查资料中的分行业从业人员的人均工作时间区分为专职工作时间和兼职工作时间,并把兼职工作时间按行业属性归到相应的行业中。

三是分行业增加值与分行业从业人员数据的不衔接问题。分行业增加值主要来自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分行业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劳动统计资料和专业统计资料。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分行业增加值有两个来源,一是可以从分行业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资料中获得。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分行业增加值主要利用经济普查资料、专业统计资料、部门统计资料和行政记录资料等计算。二是可以从投入产出表中获得。投入产出表是以矩阵形式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生产中的投入来源和产出使用的核算表,它反映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计算生产率时,许多国家都把投入产出表作为一个重要的基础资料。但在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中,由于现行的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使得投入产出表还没有成为其他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基准框架,因此,国内生产总值数据不像其他国家以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为最终的基准数据,而是以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的生产核算结果为准。分行业增加值也以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的数据为准。在劳动统计资料中,分行业从业人员只包括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不包括非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使得分行业从业人员与分行业增加值在口径上不一致。此外,劳动统计资料中的分行业从业人员与工业统计等专业统计中相应行业的从业人员、经济普查和人口普查中的分行业从业人员也存在不衔接。对此,需要根据经济普查的分行业从业人员、人口普查的分行业从业人员以及工业统计等专业统计的从业人员,原则上以普查数据为基准,针对有关口径差异进行调整,推算出既包括城镇单位,又包括非城镇单位的全口径的分行业从业人员。

四是时间序列数据存在的不衔接。无论是分行业增加值,还是分行业从业人员和工作时间,在实际中,都存在因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变化、统计口径范围变化等引起的不同时期数据的不衔接。为了准确反映不同时期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情况,需要对这种不衔接进行调整,以获得可比的时间序列数据。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分行业增加值通常都是经过调整的可比的时间序列数据,但分行业从业人数和工作时间等资料在不同时期存在的不衔接,一般没有进行调整,需要在认真分析口径差异的情况下,通过内插、外推等方法,推算出可比的时间序列数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31 18:48:0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17 17:00:57
版主!为什么我一个计算公式都看不到,急求教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27 09:12:19
snxl 发表于 2011-12-31 18:31
三、劳动生产率的计算方法

如何计算劳动生产率?根据定义,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 ,其中,表示劳动生产 ...
为嘛我看不到公式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