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468 8
2012-01-02
2011年的最后一天,新闻界还是“晚节不保”地爆出一剂“猛料”。据财经《新世纪》周刊报道,达芬奇“造假门”惊现“案中案”,不仅还原了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记者李文学炮制达芬奇新闻事件的始末,还披露其涉嫌利用媒体公关对达芬奇进行敲诈勒索。这让此前一直备受诟病的“达芬奇案”十足上演了一把“大逆转”,令不少媒体人士也为之瞠目。  据报道,最初是一位名叫唐英的消费者,因与达芬奇家居有送购纠纷,而将线索提供给了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组。而在其后的调查报道中,暗访记者伪装身份套取了达芬奇的所谓“合作生产商”东莞长丰家具公司“总经理”的话,但实际上,该“总经理”只是一个跑单的业务员,他所提供的信息只是为了做成生意而夸大其辞,该公司也不过是曾为达芬奇代理的美国品牌的几个系列做过代工,并未参与大规模的生产造假活动。因此,央视的这档“达芬奇密码”节目,极有可能只是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产物。但正是这档节目掀起了日后舆论的轩然大波,为达芬奇家居带来了莫须有的过度责难,使其蒙受了近乎“灭顶”的损失。当然了,前提是,如果财新这篇报道是真实的话。
  这也就可以解释了,为何达芬奇在9月时突然“变脸”否认造假,又在11月欲对广东卫视提起诉讼,随后还在微博上因不服罚单而与工商局打“口水仗”……种种奇怪举动,在财新版报道中似乎都有了合理的着落。其实反过来想想,若不是有确凿的事实和铁打的证据,达芬奇何至于能这么“牛”?
  达芬奇当然也有错,它错在一定程度的虚假宣传,销售、配送环节的管理混乱,也为消费者对其的误解打下了根基;此外达芬奇在事发后没有冷静自查,不然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走法律途径,而是四处找熟人、托关系谋求“破财消灾”,这样也就等于“自掘了坟墓”,为不合法行为铺平了道路。
  但是更应该反思的,难道不该是我们的媒体吗?暗访调查可以如此草率介入和深度参与吗?其实类似的失实报道已经不止一次出现了,这对媒体公信力而言都是极大的伤害。试想如果新闻连客观真实原则都不能保证的话,还谈何新闻监督、舆论监督?新闻自己都“造假”还如何“打假”?现在有些记者,要么一味追求眼球效应,要么有不切实际的救世理想,从而忽略了踏实的求证和逻辑思考。新闻是要快但又切忌浮躁,否则会对社会诚信造成多么大的影响!
  诚然,一两篇报道并不能说明问题。在事实没有调查清楚之前,在法律没有给予最终裁决之前,谁又能轻言这场“侦察与反侦察”游戏的最后赢家。也或许根本没有赢家。现在我们对任何新闻的真实性,还残留有多少信任呢?能做的也只有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但同时我们也相信,事实终归胜于雄辩。更期待2012年司法能“Hold”住真相,“Hold”住公平正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1-2 21:30:20
1、不知道真假;
2、太贵了,自己没有能力去买;
3、商家忽悠应该是真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 21:35:52
有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 21:39:37
一个现象:权威媒体经常跟自己过不去。

这事很严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 21:47:26
值得关注。。 估计里面是有一些说不清楚的地方。 达肯定是有问题的,只是大小的问题。央视,这东西不好说。 如果是 记者自身存在问题的话,也是有可能的。如果说,涉及到央视内部中层都干这事,那就出大问题了,严重性 应该不亚于“郭美美”事件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 21:49:28
这种  还是不评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