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545 8
2012-01-05

上一章介绍两位推崇马克思经济学的人物,现在颠倒过来介绍两位批判者。熊彼德(Joseph Schumpeter, 1883-1950)是20世纪上半叶,经济思想史学界最著名的人物,代表作是History of Economic Analysis19541260页,有中译本《经济分析史》)。他的人生三愿是要当天下最伟大的骑士、情人、经济学家。这三个愿望相当刺耳,上天真的听到了,故意让他品尝几次大起大落的滋味。太小的愿望没意思,上天懒得理你。不大不小的愿望也很没趣,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不如没愿没望来得平静自在。布劳格(Mark Blaug, 1927-)是20世纪下半叶,经济思想史学界最著名的人物,代表作是Economic Theory in Retrospect1997年第5725页,中译本《经济理论的回顾》,2009)。他有几个特点:博学、锐利、嘲讽、机智、反骨、勤奋、睥睨。任何学说经过这两位的法眼恐怕都难善终,但他们下笔还算节制,以下介绍的论点要放大两三倍,才能还原他们心中真正的强烈意见。

问: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熊彼德认为马克思是个学识丰富的天才与预言者,终身嗜读著述不倦兼具学理与实务,擅长把枯冷的理论转化为激动人心带动社会变革的论述。我想知道马克思的经济学师承关系。

答:德国的经济学在马克思时期尚未发达,他的思想来源与批判对象是英法的古典学派。他自称是李嘉图的学徒,当然不是真正的授业关系,而是学术脉络的传承:(1)马克思承袭理嘉图的基本命题,注重所得分配讲求社会正义。(2)承袭理嘉图的抽象演绎推理手法,从基本的定理(劳动价值论),逐步建构出整套理论与政策意涵。另一位影响马克思的人,是法国重农学派的主将魁奈(Quesnay, 1694-1774)。魁奈的放任学说和史密斯《国富论》的自由主义互为表里,马克思从魁奈的「经济表」(分析三大部门相互交易流动的动态过程),学到一个重要概念「经济流程」(economic process)。这对马克思建构经济动态运作的内在逻辑,与推论资本制度必然崩溃的学说,是一项重要的启发。

问:劳动价值说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这是古典学派中屡见不鲜的概念,马克思增添了哪些重要意义?

答:最重要也最为众所熟知的贡献,就是从劳动价值说引申出剥削论(资本家剥削劳动所得),以及由此再引申出的阶级对立、斗争、革命论。从马克思的观点来看,受雇工人虽然是拥有人身权与财产权的自由人,但只要一进入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就和奴隶并无多大差别。劳动价值说的意思,是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时的劳动投入量,这也是古典学派的共识。熊彼德有两项批评。

(1)这种「劳动量决定商品价值」的观点,只有在完全竞争与静态的社会才成立(例如在传统的农村与初始的工商业),如果在不完全竞争(寡占与独占)的环境下,决定商品价值的就不是劳动投入数量。(你可以试想看看,iPadiPhone的价值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你认为工人的劳动投入量重要吗?)马克思更大的错误,是用这种只适合静态、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劳动价值说,来建构一套动态的经济变动学说,还更野心地据以推论资本制度必亡论。

(2)每个工人的劳动质量不一,被剥削的程度因而不同,所以这种分析方式在学术上较缺乏科学性。这也说明为什么边际学派兴起后,能用微积分来证明、能用几何图形来表达更细微的学理时,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说(包括理嘉图与马克思的),很快就从经济学的教科书退位。边际学派的诉求平实中性,用人人都可以明白感受的中性观念(效用与价格),取代了诉诸热情与煽动的劳动价值说。熊彼德说劳动价值论不是「错误」,而是dead and buried(死掉埋葬了)。

问:马克思是个预言家,但至少有两项预言错了。(1)长期而言资本家的利润会下跌;(2)资本制度必然崩溃。

答:19世纪中叶马克思做这两项预言时,还没有现代意义的统计数据,所以短期内不容易反驳。到了1980年代,各类统计已逐渐完备,经济史学界也回溯建立不少跨世纪的数据。马克思的两项预言是实证问题,现代已可轻易驳倒。马克思的时代科技创新尚未风起云涌,预见不了日后的轮船、电报、飞机、电视、计算机、网络,所以不要和他计较这两项预言。同样的道理,《资本论》里的货币理论也相当脆弱,主因是:(1)马克思在这个议题上没有良好的师承,货币理论也不是李嘉图的强项。(2) 19世纪中叶的金融体系还不发达,他没有多大机会发展出这方面的好理论。

问:马克思说劳动阶级的生活会更贫困化,但美、日、德、英、法的工人生活得比祖先更好,这也是错误的预言。我听说熊彼特赞同马克思,认为资本体制必然崩溃。

答:是的,从结论来说,熊彼特认同马克思的预言,还说I believe it is吾信之)。但熊彼德不同意马克思崩溃说的理论,不同意几项见解。(1)劳动价值是错的。(2)根据错误的劳动价值说,所建立的剥削论也是错的。(3)资本家的利润下跌说没有史实根据。(4)劳动阶级的生活也没贫困化,资本家和劳动阶级可以对话协商,不一定要走向斗争革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1-5 11:17:12
问:如果熊彼德不同意马克思的内在逻辑,而又同意他的结论,那么熊彼德提出哪些新的理论,来取代上述4点马克思的错误学说呢?
答:我不知该如何回答,只能提出我的困惑。
(1)熊彼特晚年在哈佛长期任教,亲眼看到美国的资本主义愈来愈强壮,对打败德国和日本有重要贡献。我不明白他是居于哪种心情、根据哪些史实,在1940年代还预言资本主义会崩溃。
(2)他也知道有些新马派学者,例如Rudolf Hilferding,认为愈来愈多的大企业集团出现,应该会让资本制度更稳定。1929年的世界性大萧条与高失业率并没有打倒资本主义,美国的实力反而更加强壮。
(3)熊彼特认为马克思的错误,并不会妨害真相的探讨,显示他主观上支持马克思的结论,但一方面又必须批评马克思的见解,二方面又反击说,那些批评马克思的人犯了更多更幼稚的错误。
(4)那么熊彼特有什么高见呢?他就是为了要回答这个大问题,而写《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1942)。但我还是不明了他的真正论点,也不认为他的论点能取代马克思。这本书写得很好,知识渊博雄辩滔滔,我认为最有创意的概念是「创造性的毁灭」(creative destruction),稍后会有专章详细讨论。我读这本书第7章得到的印象是:创造性的毁灭不但不会摧毁资本主义,反而还是强化资本制度的重要特色,所以我认为熊彼德没有成功论证资本主义必灭。更重要的是,和这两位大师的预期相反:资本主义虽有许多弊病,但今天它活得还算好,至少比社会主义好。
问: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会成功,会取代资本主义,但是奥地利学派的信念相反。大家都知道熊彼特属于奥地利学派,我不明白为什么熊彼德会违反奥地利学派的基本态度,认为社会主义会取代资本主义。
答:这也是我的困惑。熊彼特在这本书的初版(1942)序言里说,「社会主义的社会,不可避免地将会出现,正如资本主义的社会不可避免地将会崩解。」第3版(1949)修正了这项「远观式」的预言,以较保留的态度说,这本书是在分析「可观察的趋势」。但他的基本态度还是一样:「资本主义的秩序倾向于自我毁灭,中央集权的社会主义应该是明显的继承者。」熊彼德认为资本主义被自己的经济成就害死,因为这种成功会造成社会与政治的对立性。熊彼德的目的是要诊断资本主义的病症,而不是要咒咀它灭亡。所以这本书是对资本主义的诊断书,而不是死亡证书,目的是要提醒世人:如果明白这些病症也能改善,就可以避免快速死亡。熊彼德在页61说:医生诊断说这个病人会死亡,并不代表医生希望病人死去。
问:用这样的说法替他辩解实在有点勉强。我换个角度想问你对这本书的观感。
答:《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1942)多次重印,60年后的今日仍是社会学、政治学、思想史学界不敢轻忽的名著。这本书有明显缺点也有明显优点。主要缺点是时常聚焦不明确,有时好几章看不到重点,有不少段落对1940年代的读者也只是普通常识,如果全书浓缩一半我也不觉得会减损整体价值。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本书是典型的晚年熊彼特文体。他经历过两次大战,几次婚姻与亲人死别,还有参与政治与金融事业惨败的痛苦,这些因素加总起来,让他在二次大战期间在哈佛教书写作时,「创意」远少于「随意」。但我想替他辩护的是,如果一本书的内容都是「正确的」,当年也能算是名著,但几十年过后就没多大启发了。相反地,有不少当时看似「随性的偏见」(opinionated,例如罗素的《西洋哲学史》,1945),至今仍有许多(扰乱的性)启发性。《资本主义》(1942)就是这类型的名著:你很难同意它的内容,但更很难忽视它,因为总是在不经意处挑起你的思绪,挑战你的成见,说出几句至理名言,就算他有许多明显的错误,也有不少是闪亮性的。
问:我对熊彼特的论点还是相当困惑,但就今日的主题来说,他明确告诉我们马克思经济分析的4项缺失。我想听另一位批评者的观点。
答:布劳格的见解较学理化,集中在《经济理论的回顾》第7章,不易用浅白的语言转述,我摘述一项论点为例。「劳动价值说其实只是一种静态的一般均衡理论,适用于任何封闭性的交换经济。应用这套学说时,可以不考虑财产权的特性,只要是在完全竞争的环境下,单从技术的角度来考虑,同时也假设生产技术的投入系数都是固定的。劳动价值说其实只是更一般性的Walras(瓦尔拉斯)式理论的特例。」(第22节)
问:这段引述让人感觉到,布劳格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分析没什么重要性。
答:布劳格认为马克思是19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但从现代意义的经济分析来看,会有许多逻辑上的缺失与命题上的错误。若和李嘉图相比较,马克思的优点是能把经济活动的各个面向链接起来,从生产关系到景气循环到阶级斗争到无产阶级专政,也能把现状与历史、与制度、与上层结构串成整套的论述体系,这确实是了不起的成就。但一个人要同时处理这么多这么复杂的议题,必然很容易在许多地方有漏洞。为了让他的模型更漂亮,马克思有时会有意无意地扭曲事实、曲为解说、过度推论、夸大解释能力。他在建构一个无法独力完成的体系,经济学只是其中的一环,他还触及政治、社会、宗教诸多学科与面向。单就经济学来说,他的核心概念是剩余价值说(从劳动价值论推理出来的剥削理论),但前面说过这套说法不易成立。马克思对经济学的贡献,并不是在分析上的深刻,以及提出有延伸度的新概念。他的重要性在于:(1)提出动态性的观点,解说资本制度的变动模式,以及长期的演化(资本主义必亡)。(2)提醒古典学派疏忽的几项重要议题,例如技术变动、景气循环、失业的严重性。
问:马克思预言资本主义必亡,这种论述在哲学上称为petitio principii(拉丁语),这是什么意思?
答:这个拉丁名词的英文翻译,就是哲学争论上常见的begging the question(乞讨问题)。有人译为「乞求问题」,但这是字面的直译,看不出重点。哲学的专用术语是「丐题」,意思是说「在某个论证的前提里已经隐藏了结论」。丐题还有三个意思:(1)如果你不接受这个论证的结论,你也就不会接受它的前提。(2)如果你接受这个论证的前提,但却不相信结论,那么你就犯了「自我矛盾」。(3)如果我提出一个丐题,其实我只是变相地要求对方质询我的前提,而不是我的结论。好了,够抽象了吧。
问:为什么马克思预言资本主义必亡是一种丐题?
答:布劳格在《经济理论的回顾》第4版(1985)第7章第6节(页234)有一段解说,但在第5版时删掉了(见页224),或许有人说服他说这样的解释不恰当。我引述如下,你自己判断看是否有道理。「整本《资本论》基本上就是一套丐题。因为剩余价值率(rate of surplus value)在市场上是观察不到的。在理论内有观察不到的变量,也不是什么错误,例如心理学里的『自我』(ego)和新古典经济学里的『效用』,都是观察不到的。问题是剩余价值不只是观察不到,它也是个『非行为性的变量』,经济体系内的人无法对它有所作为。工人在追求实质工资极大化,资本家在追求利润极大化,这些是可以作为的,而剩余价值既无法观察又无法有所作为。」布劳格的这段话只是个例子,目的是要说明马克思时常用未能证明的前提来当作论断,还据以建构出自己的理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5 11:17:37
参考书目
布劳格,马克(1980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阿姆斯特丹的方法论评价:北荷兰。第2章在他的经济理论,True或False:散文,英国经济在历史上和方法:爱德华埃尔加,1990年,第17-56重印。
布劳格,马克(1997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济理论的回顾7章,第5版,剑桥大学出版社。
约瑟夫熊彼特(1942):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伦敦:艾伦和昂温,第5版(1976年)。
约瑟夫熊彼特(1954年):经济分析史,牛津大学出版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5 11:23:43
谢谢楼主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5 12:57:33
谢谢楼主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5 17:06:04
讲的不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