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谊军
近日,农民工输入大省广东和农民工输出大省河南的省委书记,都提出将适时取消“农民工”称谓。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表示,“农民工”称谓本身就带有歧视色彩,呼吁社会慎用这一称谓。“工农商学兵,本是职业的划分,为什么唯独农民永远要被加上特定标签呢?”
“取消农民工称谓”的呼声一出,关注之声不断。当然,站在更多人的立场,对“农民工”这个称谓是否取消,并不是特别“重要”的事。为什么如此说?笔者以为,如果没有真正提高目前“农民工”这个群体的待遇,不能从制度保障与执法保障上,为这个群体提供有力的“保护”,不能让这个群体真正的具有幸福感与尊严感,那么,称谓取消与否,对这个群体有多大的影响与帮助?
“农民工”缘何会刺痛我们的神经?这才是真正需要探讨与解决的问题。毫无疑问,这是因为“农民工”这个词语在近年来的报道里,承载了太多的负面信号,比如就业歧视的目光,医疗工伤保障的缺位,欠薪讨薪的艰辛,工作条件与居住环境的恶劣等等,也正因为如此,才让我们对“农民工”有愧疚之感。其实,就算我们能做到取消“农民工”这个称谓,但这个群体还是切切实实地存在着,这是因为社会发展还需要这个群体,他们是城市发展不可替代的力量。
“农民工”称谓刺痛我们的神经,应引起我们的反思。那就是我们当如何善待这个群体,如何关怀这个群体,如何让这个群体获得幸福感与尊严感,更加体面与光荣地生活。换句话说,“标签”并不重要,赢得心悦诚服的敬重才最根本。我们需要为这个群体做更多的工作,付出更多的努力。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说,广东将加快研究并适时出台取消“农民工”称谓的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根据职业和工作年限享受相应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恐怕才是两位省委书记取消“农民工”称谓的背后深意。也唯有如此,才有望让我们这个社会缝补差距、营造和谐、美好以及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