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叶静宇 2012年的元旦,林建海过得异常艰难,整整两天,他一遍遍拨打着电话,联系了20多个民间借贷组织,希望获得资金援助,但回答他的永远是:没钱。
方培林是林建海的“求救”对象之一。作为新中国第一家私人钱庄的创办者,方培林一直活跃在温州民间金融的第一线。换作以前,方培林几个电话就可以帮林建海解决1000多万元的燃眉之急,但今年连他也无可奈何。
“温州现在的民间借贷已经是一潭死水,这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还从来没有过。”方培林说,尽管企业仍有迫切的融资需求,但民间已经找不到愿意提供资金的放贷人了。实际上,当了27年“掮客”的方培林自去年9月起就几乎中止了经营。
在他看来,去年发生在温州的民间借贷风波,最大的影响是破坏了温州的民间信用体系。而这个体系,正是“温州模式”赖以生存并发展的根基——无论是目前仍大量存在的家庭作坊式的小微企业,还是已经成长为上市公司的大型企业集团,几乎都建立在高度活跃的民间借贷基础之上。
危机传导
据温州市去年10月底的消息称,中小企业主“跑路潮”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但实际上,最近两个月来,温州的情况仍然不容乐观。
去年12月,背负35亿元债务“出走”到罗马尼亚的上海星宝集团老板池万明,继10月被瑞安市ZF派出专人接回后,又被传出于近日再度跑路。据现已登记的资料显示,其债权人总金额达25亿元,银行借款超过了10亿元。
以时下4分利息计算,25亿元民间借贷,池万明每个月光利息就要支付1个亿。据池万明的债权人吴先生称,池万明拥有瑞安上海商会执行会长等多个头衔,星宝集团旗下企业还成为世博会中国馆的参建单位,因此在借钱时对池万明的还债能力深信不疑。
根据当地媒体统计,进入2011年11月份以来,温州再现老板负债承受不了压力跳楼、跳江、跑路等事件。仅11月8日至13日,就发生了1人跳楼、1人跳江、2人注射毒品自杀等。截至12月底,温州老板跑路、企业关闭或停产的事件已经由10月初的93起增至140多起。
而种种迹象也显示,牵涉到这些企业的担保公司、民间借贷机构,正成为第二波“跑路潮”的“主力”。
11月8日凌晨,“掮客”童小陆在其住所被发现跳楼身亡。据了解,童小陆于2011年年初起从银行、朋友、邻居等处筹款上千万元,再以较高月息贷出,因上家跑路、亲戚朋友上门逼债,童小陆在家中跳楼自杀。
11月13日,温州开担保公司兼贸易进出口公司的法人代表林建平、季中芬夫妇在家双双注射海洛因自杀。据初步调查,他们以每月支付3-6分的高利息向民间借贷1000多万元,因得不到银行续贷、无力支付民间巨额借款及利息而自走绝路。
在温州,除了几十家正规的小额贷款公司外,还有1000多家担保公司、投资公司、寄售行等类金融机构,像银行一样“揽储”、放贷,赚取差价。温州市担保协会会长郭炳钞表示,目前温州担保公司在银行的担保余额共有100多亿元。一些企业主的出逃,已造成了较大的金融风险。
面对愈演愈烈的企业资金链危机,尽管ZF颁布了多项解救措施,但仍显乏力,也是危机难以平复的原因之一。
去年9月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爆发之后,一些负债较高的企业寄希望于以债转股的方式重组使得企业重新振作起来,但困难重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重组方的资金注入,最终仅能满足民间债权人的高息利息,对企业实体的帮助微乎其微。
温州当地一位官员认为,虽然温州出台了多项救助措施,对小型、微型企业给予财税扶持,但企业困局可能会持续到2012年一季度。
此外,针对温州目前正在推行的金融改革,作为资深的业内人士,方培林指出,改革中针对民间借贷的多项举措仍浮于表面,实际上离真正的民间借贷阳光化、规范化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说,ZF设立了民间借贷登记中心,但如果没有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共同加入这个体系,登记中心根本起不到任何有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