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子1:当你是苏北人,并且内心以苏北人较穷为“丑事”,外人问你是哪里人,你一般不会说是苏北人,而多半会说“江苏人”;问话人如果回答:哈,江苏,全国经济名列前茅啊;你的脸上肯定笑盈盈的。在这里,你的心理实际是“身份执著”的表现。
例子2:人际交往中,如果对方名片上是厅长,你肯定不会称呼人家为处长;如果对方是副处长,你一定称呼人家为处长。否则,呵呵,朋友没得做了。
例子3:小时候记得喊小玩伴的父亲或母亲的名字,玩伴就一定会生气,小孩子“吵架”往往就是以互相喊对方家长的名字而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大打出手。正史外史上看,中国的“大人”们是历来讲究名讳的。
例子4:开会、吃饭、坐车等等人群场合我们都特讲究排座排序,组织者格外小心,秩序不能乱的。所以,中国的“个”字是一人立着,两人就有依“从”关系或“从”属关系了,三人为“众”中就有上下等级关系了。中国人乃至具有儒家传统的东方国家人都具有特强的“身份认同”意识。
例子5:当今网络空间上,独日本人、韩国人、中国人喜欢互相开展人身攻击,其人格谩骂甚至不堪入目。其实,这种以国籍、民族和地域为界进行的身份类攻击实际上也是基于上述4个案例类同的“身份执著”心理。我们喜欢搞“同乡会”“校友会”“战友会”等等,其成功的程度也统统依赖于“身份执著”的心理强度。
例子6:一些“海归”在与人谈话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秀”几句外语,或者主动提起自己就读的“名校”和师从的“名师”,这与阿Q说“我们从前比你阔着呢”一个心理。
上述6个例子充分证明,我们的身份意识深入骨髓。不信的话,你可以静下心来反思一下,是不是一有侵犯你“身份”的言行、你就立即“生气”或者“很在乎”或者“不高兴”至少也“情绪黯然”呢?人们为什么会有这种下意识的反应呢?这种“文化”有意义么?下面我从经济学上对这种心理机制进行理性意义的简单诠释。
第一,品牌意义。信息经济学原理揭示,品牌代表质量,因而可以节约人们选择的成本,有利于优胜劣汰。当你主动显示较高的身份,实际就是显示你的品牌价值。反之,别人否定你的“优质”身份,等于否定你的品牌价值。为了节约交易成本,产品要贴标签,人 更要贴标签咯。
第二,多样性意义。不完全竞争经济学揭示,差异性代表竞争优势,因而身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代表彼此的独特价值,是利于鼓励创新的。
第三,垄断性意义。创新经济学揭示,创意这种商品需要给予一定的垄断权限才能收回其研发成本并获得足够的激励,因而身份制度其实有利于发挥垄断的创新激励功能。
总之,经济学告诉我们,身份执著的心理机制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即:于人于己是有益处的。因此,我们不必笑话阿Q说也姓“赵”和攀本家的心理,也不必以自己的虚荣心为苦,要尊重自己对身份的追求,要追求卓越的身份,要丰富自己的身份和提高自己的身价,要创造新身份的新空间!
同理,一个社会,如果人们创造身份的自由空间越来越大、身份垄断越来越来自创新努力、人的身份越来越丰富多彩,那么,这个社会一定会越来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