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管考试 九区 经管在职研
970 1
2012-01-10


山西晚报

1月7日,2012年硕士研究生考试举行,全国共165.5万名考生参加,是全国考研人数连续第三年增幅超过10万人。分析认为,研究生教育的不断扩招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攀升是导致考研人数居高不下的原因。(1月8日《京华时报》)

  

考研人数连年递增,真叫人不知是喜是忧。在任何国家,研究生教育都是为了培养研究型人才的专才教育,可咱们这一百多万考生都是奔着这个目标而来的吗?非也。对大多数考生而言,研究生教育的扩招,意味着考研的大门不再像过去那么逼仄;就业压力的增大,既使考生们可通过接受研究生教育,多了一段“静观时变”的时间,又能将来以更闪耀的硕、博文凭出入就业市场,考研,何乐而不为?

  

不能指责考生们的动机太功利,毕竟趋利避害是人之天性,需要反思的是社会不无偏颇的用人观念,以及日益走火入魔的研究生教育现状。在一些用人单位衡量人才取舍的天平上,文凭是唯一的选才标准,全然不顾求职者的真才实学,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一时也难以扭转。就研究生教育本身来说,高校在教育产业化的风潮中,以突出研究生学位的社会商品效应出发来开展此项教育,必然会使此项教育步入歧途。实际上,由扩招导致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已是众所周知的现实。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罔顾自身在学术水平、科研实力等方面的资源禀赋如何,一哄而上争建硕士点、博士点,一条条研究生“生产”流水线建立起来了,其产出的“产品”质量如何也就可想而知。

  

考生们以“镀金”或者“避风”的动机纷起考研,高校违背基本教育规律只求“高产出”,使研究生教育的诸多负面效应逐一显现,如研究生学历在就业市场同样遭到冷遇。无论对研究生个人还是国家来说,投入巨大的成本、耗费大量的资源造就的却是学非所用之才、学术造诣水平不高的平庸之才,岂不是更大的损失?

  

要走出这个恶性循环,对研究生教育进行正本清源,显然是当务之急。在培养模式上,须坚持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并举;在严把研究生素质关上,可借鉴国外经验实行“宽进严出”,提高不合格研究生的淘汰率,而不是像如今这样全进全出等。

  

如此,研究生教育方可实至名归,众多考生不量力而行而对考研趋之若鹜的现象,大概才会消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1-10 17:58:44
在中国读研究生是为了什么?难道真是为了研究?有多少人学术剽窃,大家心照不宣。。。。。。。。这样教育有什么意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