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12月25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第三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表示,力争“十二五”期间血液制品供应量比“十一五”末增加一倍,鼓励血浆综合利用率高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设置单采血浆站。
主要观点:
“倍增”计划将提升行业景气度
陈竺在讲话中指出,尽管我国血液制品的生产与供应自2008年以来有了一定的增长,但总体上还是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临床需求,主要原因在于原料血浆综合利用率不高、血站分离血浆不能用于临床、原料血浆的供应不足、历史形成的对献浆工作的误解和偏见以及血液制品需求的不断增加等。陈竺表示,血液和血液制品保障工作是否到位,还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积极促进血液健康、平稳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血液制品的需求,要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倍增”计划,通过原料血浆综合利用率、增加原料血浆的供应量、建立血液制品的供应、储备、定价和保障机制,力争“十二五”期间血液制品供应量比“十一五”末增加一倍。我国目前血液制品市场的总容量为40亿元左右,2000年以来的复合增长率(CAGR)为19%,高于同期其他子行业的增长率。
行业龙头将受益鼓励单采血浆站建设政策
据卫生部统计,我国血液制品行业投浆量要达到8000吨的时候,产品才能够满足国内患者的基本需求。在今年贵州浆站关停之后,预计今年我国投浆量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行业整体投浆量会在3300吨左右。截至2010年,我国单采血浆站数量逐步由2008年的143个提升至156个,但人口只有2亿的美国却有近500家单采血浆站。因此采浆站数量已经成为影响血制品供应的最大瓶颈。同时,国内主要的血制品企业投浆量极不均衡,只有排名前5位的大户华兰、蓉生、蜀阳、上海莱士、上生所等投浆量大于300吨。而若大量新建采浆站的规划能够顺利推行,技术能力强的行业龙头将充分受益。
政策利好行业集中度上升
我国目前有血液制品生产企业27家,但是年处理血浆量在100吨以上的仅十余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2001年以后不再批准新的生产企业。虽然不断推出的各种行业政策限制了小企业的发展,但和国外血液制品企业相比,国内血液制品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产企业多,但生产规模小;血液综合利用不够;在血源管理、加强血液制品安全性方面还有差距。根据世界血浆蛋白治疗协会属下MRB机构的统计显示,全球原来最早的血液制品行业有102家企业,随着世界范围内陆续发生血液制品安全事件后,各国ZF加强了监管,加上企业的兼并重组行动升级,目前全球仅剩下不到20家企业(不含中国),其中美国5家,欧洲8家,而且CSL贝林、百特、拜耳、基立福、奥克特珐玛等几家大型企业的产品就占了血液制品市场份额的80%-85%,余下的企业仅占14%-20%,今后的行业集中度将更为凸显。
短期看,浆原限制和价格管制导致企业业绩难以快速提升
目前血液制剂最大原料来源仍是依靠正常人捐血而得,即绝大部分采自人类的血浆,仅有小部分利用基因工程微生物发酵及组织培养方法来生产。而一个浆站从立项到审批,到最后吸引浆源,所花费的时间比较长。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加上我国的传统观念,使得我国供浆人群主体--经济落后地区的贫民会越来越少。此外,随着国民经济发展,GDP和CPI指数提高,血浆站给供浆员的补贴不断增加将直接推高采浆成本。虽然由于血浆原料的紧张以及需求量持续增加导致生物制品行业在最近两三年内保持高度景气,但是由于其销售价格受到国家管制,目前血液制品销售规模的增长大部分来自于价格的上涨。
投资评级与投资策略:
未来六个月内,维持生物制品行业“有吸引力”评级
血液制品在我国医药市场上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血液制品生产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一旦出现事故则会对行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国对血液制品的管制会越来越严格,随着行业管制日趋严格,血制品行业的规模效应将会显现,而行业的高度集中为行业龙头公司带来发展机遇。我们认为,规模、技术和浆源成为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的三个主要的核心竞争力。龙头企业从产业链的上端--单采血浆站的数量、质量、管理水平开始,到下游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将会形成很强的竞争优势,而规模小、产品单一、市场销售薄弱的企业将被逐步淘汰。
(具体内容请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