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Twitter了吗? 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蒂姆•哈福德
我通常不赞成在新年时下决心戒除某种不良习惯这一传统做法,尽管我最喜爱的经济学家托马斯•谢林(Thomas Schelling)曾写文章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入的分析。(谢林是一位优秀的博弈理论学家和老烟鬼,曾利用各种博弈论招数来试图制服那个强大的对手——烟瘾极大的自己。)
不过,当2011年接近尾声的时候,我曾在想该拿自己的“Twitter瘾”怎么办。Twitter是一个网站,用户可以在上面发布在线短消息,比如牢骚、格言,不过最多的是受推荐文章的链接。用户还可以选择订阅其他用户发布的消息,与Facebook这种完备的社交网站不同,这种选择不一定是相互的。(Facebook用户有好友;Twitter用户关注其他用户并被其他用户关注。)我的“Twitter瘾”有一个坏处——相当消耗时间。不过,它也有很多好处。我是该戒掉Twitter?减少泡在Twitter上的时间?还是该下一个“新年决心”、只为免除内疚感?
我意识到,我之所以难以决定,部分原因在于“Twitter瘾”的成本效益很难衡量。因此,当我发现自称对Twitter持怀疑态度的经济学家贾斯汀•沃尔弗斯(Justin Wolfers)加入Twitter并开始实验Twitter对其工作效率有何影响时,你想想我得多好奇吧。
“每天早上我都会掷硬币。”沃尔弗斯向我解释道,“正面朝上,我就会登录Twitter;背面朝上,我就会在Twitter上发一条‘背面,今天不上Twitter了’。”只有一个实验对象的实验或许有些古怪,但这也要看具体情况。如果实验目的是揭示Twitter对贾斯汀•沃尔弗斯工作效率的影响,那么这种实验设计似乎也没什么问题。
当然,困难在于如何解读实验结果。沃尔弗斯说:“我尽量做到科学,但实验成没成功我不敢肯定。”他在电脑上安装了记录他对不同程序和网站使用时间的软件,同时还使用谷歌快讯(Google Alerts)来追踪他在Twitter上发布的消息对在线讨论的影响。
每一天的工作结束后,沃尔弗斯都会对这一天的工作效率进行评分,结果很能说明问题,同时“也非常令人失望”,因为评分很少能及格。但这种结果并不值得大惊小怪:我认为,总在担心虚度光阴正是许多高效率人士的标志。
最终,这种正式的实验进行不下去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厌倦了掷硬币。”沃尔弗斯得到了想要的数据,但始终懒得去分析。他认定,Twitter对他有用。比起随机决定哪天上Twitter哪天不上的正式实验,尝试上Twitter、看结果到底如何的非正式实验似乎实用得多。
这有一定道理。我相信,大多数人都对新鲜事物尝试不够。(人生头20年左右的经历是个例外,尽管辛苦却令人振奋。)而在我们可能正在尝试的事物中,也罕有对一项正式随机实验有帮助的。
不知为什么,这让我感到非常失望,也许我本质上是个书呆子吧。沃尔弗斯和我都喜欢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受控实验的想法(直觉有时候非常不靠谱),但他警告说,正确进行这样的实验需要更多的自制力和时间,许多人可能不愿意付出。
不过,沃尔弗斯的实验倒给了我一个意外的启发。掷硬币实验产生的数据或许没什么用,但它显然使上Twitter的天数减少了大约一半。
当然,你也可以直接下个决心、要减少泡在Twitter上的时间,不过硬币的随机决定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是的,我读过《骰子人》(The Dice Man)。)因此,我想今年我不会戒掉Twitter;我会用掷硬币的方法稍稍减少泡在Twitter上的时间。
蒂姆•哈福德的新书《适者生存:为何失败是成功之母》(Adapt: Why Success Always Starts With Failure)由利特尔-布朗出版社(Little, Brown)出版
译者/吴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