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107 2
2012-01-16

2008年底以来的世界经济复苏过程将经历W型的反复,为了适应这种反复,中国的货币政策也需要做出W型的调整。在经历了2009年的过度宽松和2011年的过度紧缩之后,2012年上半年的货币政策可能会越来越宽松,宽松的基调很可能维持到2012年第四季度。

    这一轮货币政策周期从2008年底开始,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宽松,直到过度宽松”。由于全球金融危机来势凶猛,中国政府应对危机的政策力度也不得不“宁大勿缺”。作为经济刺激计划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货币政策从2008年底开始,首次被冠以“积极”前缀。到2009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已经明显过度宽松,到了应该“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的时候。可是真正有力度的调整直到2010年初才发生,迟到了3个季度。

    第二个阶段是“紧缩,直到过度紧缩”。2010年全年,人民银行6次提高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每次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前3次没有包括中小金融机构。直到2010年四季度价格指数“意外”跳升之后,利率工具才开始启用。当年仅调整了2次。然而,到2011年第一季度,央行在应该“让子弹飞”(静观前期货币政策效果)的时候,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以加倍的力度进一步紧缩。2011年上半年,全部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都提高了6次,每次提高0.5个百分点。利率则提高了3次。

    在这一轮周期当中,批评货币政策“速度太迟、力度太大”的声音不绝于耳。特别是针对第一阶段的过度宽松。可能正是迫于“反通胀”的舆论压力,2011年初以来的货币政策才会在已经偏紧的情况下继续加大紧缩力度,导致顺周期调节。实际上,货币政策专业性比较强。在货币政策效果展现出来之后,舆论可以进行事后监督。但是在外部冲击来临之际,舆论无法告诉决策者应该如何行动。讨好当前舆论的决策,几乎注定会受到未来舆论的批评。

    人民银行现在承认货币政策存在“速度太迟、力度太大”的缺点,并且提出要改变这一弊端。在2011年11月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当中,央行提出了“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的目标,针对性显而易见。然而要真正实现“预调微调”,需要改变货币政策决策体制和机制。这个改变既需要决心,也需要时间,很可能要等到两年之后才开始行动。

    在体制框架不变的条件下,货币政策的可选项非常有限。2012年上半年必将处于一个逐渐宽松的阶段,而宽松的基调可能会一直持续到第四季度。

    首先,在货币数量方面,宽松基调至少会维持一两个季度,维持到2012年四季度是大概率事件。按照“试错”模式,未来一个季度有可能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上半年总共可能降低4次。

    其次,由于前一轮紧缩过程中加息不多,目前负利率情况依然严重,短期内不仅不会降息,甚至仍然不能排除加息的可能。降息最早的可能性可能会出现在2012年二季度后期。

    2012年货币政策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人民币汇率和汇率制度。按照国际清算银行(BIS)的计算,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上升了21.4%,实际有效汇率上升了31.6%。如今,海外无交割人民币远期汇率持续出现贴水,跨境资金有流出的迹象,是改变汇率体制的又一良机。如果没有决心一步过渡到自由浮动,也应该加大汇率波动幅度。

    如果中国不主动调整汇率形成机制,那么来自美国的压力可能迫使人民币继续升值。如果继续在政治压力下升值下去,最终中国很可能陷入一场金融危机:像1997年的泰国一样外汇枯竭。因此,对中国来说,与其让人民币继续升值,还不如接受汇率更加自由浮动的结果。

   作者注:本文在《财经国家周刊》刊登时有修改。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吴庆 来源:国研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1-17 01:17:25
谢谢楼主,又学到了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7 04:58:0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