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理财业务成为商业银行重点拓展的领域之一,得到了快速发展。2011年受特殊因素影响,银行理财更是呈现出发行数量多、委托期限短、预期收益率攀升等一系列新情况。对于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及各种新动向,各界始终给予高度关注。相关争论此起彼伏,各路观点莫衷一是,甚至针锋相对,对银行理财创新发展与监管政策调整均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出发,以发展的眼光,理性分析银行理财发展的根本动因、未来趋势及主要风险,从而为这项新兴业务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新情况
近年来,银行理财凭借品牌、渠道等优势,进入了高速发展轨道。根据WIND数据,2007年至今,各家商业银行共发行各类理财产品近5万款,产品发行量年均增速高达60%(见图1)。从发行主体看,主力军包括工行、建行、中行、农行、交行与招行,6家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占据了全部发行量的半壁江山。

2011年以来,银行理财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并出现“发行数量多、期限短、收益高”等新情况。根据WIND数据,商业银行2011年以来已发行理财产品19979款,较2010年全年的发行总数(11888款)多出8091款,增长了68%,较2007年以来的年均增速(60%)高出8个百分点。在这些产品中,3个月以下的短期产品占比高达68%,其中1个月以下的超短期产品占比最高,为35%。
从收益率看,2011年以来各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高于3%(含)的占比高达83%,较上年高出48个百分点,理财产品的整体收益率明显提升。此外,根据普益财富数据,2011年上半年商业银行1至3个月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58%,而1个月以下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61%,出现了一定的收益率倒挂现象。
银行理财新动向的原因分析
银行理财的放量增长引发了一些担忧与疑虑,认为可能会蕴含较大风险。而笔者认为,过分担心是不足取的。2011年的快速增长只是银行理财多年来进入高速前进轨道的自然延续,而且,支撑其发展的根本动力——居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并未消失,而是变得更加强劲有力。
直接原因:银行应对宏观政策、监管要求与市场环境等变动的积极举措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信贷高速扩张使银行贷存比总体逼近监管红线。2009年和2010年,银行业新增贷款分别高达9.57万亿元、7.95万亿元,商业银行的贷存比总体逼近75%的监管要求。2010年末,12家上市银行中只有农行、工行和建行的贷存比低于70%。
2011年以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大了银行的揽存压力。2011年的局面更为严峻,一方面,在持续的信贷紧缩以及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贷款新规的约束下,银行通过贷款派生存款的难度不断加大;另一方面,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尽管近期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仍然资金紧张。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对银行贷存比的考核要求进一步提升:从2011年6月起,开始考核银行的月度日均贷存比。
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商业银行面临监管指标考核与负利率下存款外逃的双重压力,只能以更频繁的发行、更短的期限与更高的收益率,加强理财产品对客户资金的吸引力。从这个角度看,2011年以来理财产品出现的新动向,恰恰是商业银行应对宏观政策与市场变动而采取的积极举措。
根本动力:居民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投资意识觉醒提出的必然要求
虽然2011年以来商业银行为了应对特殊状况采取了一些特殊举措,但从本质上看,银行发展理财业务的根本动力并未发生改变:随着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财富规模的不断扩大,居民对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与多元化配置有了更高、更强烈的要求。在我国当前已连续16个月负利率的情况下,客户对较高收益产品的需求尤为迫切。
从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看,2004~2010年储蓄存款的占比已由80%降至69%,而各类理财(银行理财、股票、债券、基金、保险等)占比则由20%增至31%。其中,银行理财产品凭借着品牌号召力、渠道优势与适当的风险回报率,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与肯定。
理性认识银行理财的创新发展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发展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顺应我国金融改革的战略抉择。首先,发展理财有利于我国社会融资结构的调整。经过多年艰苦探索,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格局仍未发生明显改观。根据央行披露的社会融资总量数据,2011年前三季度,我国实体企业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规模占比分别仅为8.6%和3.6%,而贷款占比仍保持在60%以上(见图2)。
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较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中间产品发展不快,缺少更多合适的中间产品把储蓄资金与直接融资工具有效连接起来。以债券市场为例,截至2011年5月末,国内信用债市场存量已达3.87万亿元,其中却有50%被商业银行表内持有。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债券市场发展得再快,也很难达到有效改善国内融资结构的目的。
要扭转上述局面,就必须大力发展中间产品,将居民手中的资金和债券市场直接连接。保险和基金虽然都具有这种功能,但从发展实际看,似乎未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可。而银行理财虽仅有短短7年的发展历程,但其存续规模却远超基金,债券投资规模也比基金大得多。回顾我国金融发展历史,这一点也不难理解:过去我国金融机构单一,居民长期依赖银行存款保存财富,这种长期依赖使居民形成了对银行的高度信任。而银行通过对居民的多年服务,较其他金融机构更了解居民的金融需求,从而能够更为有效地通过理财产品等创新来满足这些需求。
其次,发展理财有利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稳步推进。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和投资都是市场化的:产品收益率浮动,浮动范围突破了存款利率,并随市场竞争自然调整;产品投资包括债券和项目,债券利率已经市场化,项目投资利率也是浮动的。随着理财业务规模的不断增长,理财产品收益率、投资利率的波动幅度也将不断增加。当理财产品与存款形成可比规模时,国内利率也将完成向市场化的过渡。从这个角度而言,银行理财对利率市场化的顺利推进将起到积极作用。
再次,银行理财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利于宏观流动性管理。从负债角度看,理财产品吸收了居民很大一部分活跃的投资资金,如果没有理财这个渠道,这些资金可能会成为流动性洪水而四处泛滥;从资产角度看,目前银行理财中有五成以上的资金都投向了债券,起到了稳定资金的作用。
从客户需求角度看,发展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维护客户关系、提升客户满意度的必然选择。随着财富的不断积累,个人金融资产多样化趋势是可以预见的,且负利率的局面难以在短时间内扭转,客户对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将日益强烈。在此条件下,商业银行维系客户关系已不能停留在存贷汇传统业务、服务态度好等初级层面,银行为客户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的水准越来越成为客户选择银行、衡量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标准。因此,商业银行加强理财等新兴业务与新兴领域的开拓、创新,能够更为有效地维系客户、服务客户。
从银行发展角度看,发展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应对经营压力、推进战略转型、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理性选择。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种经营压力与日俱增。直接融资发展壮大带来的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可能引起的利差收窄、资本要求提高对业务拓展形成的巨大制约、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客户的大力争夺,这些严峻挑战均要求商业银行加快推进战略转型,逐步减小对传统存贷业务与利差收入的依赖,大力开展资本节约型业务,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实现资产、负债与收益来源的多元化,提升盈利增长的可持续性。
理财业务涵盖面广,品种丰富,恰能符合银行转型发展的种种要求。它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负债结构调整,还能对银行的资产管理、保险、托管等业务和优质客户维护等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于促进银行转型和收入多元化、持续提升整体竞争力意义重大。由此,低资本消耗型的理财业务必然成为商业银行推进综合化经营的重要载体和提高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手段,成为资本约束日益强化下的优先选择。银行通过对理财这类新业务、新产品的创新开拓,更能充分体现出在提升客户价值的同时实现自我发展的先进理念。
这里还想特别强调一下银行理财对资产负债表的优化作用。目前,基于风险防范考虑,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化发展受到较多限制,衍生产品种类较少,资产证券化也未获准开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银行理财就成为商业银行表外化发展的一种创新与突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平衡表内表外、优化资产负债表的作用。次贷危机后,各界对“表外化”产生了一些担忧,但从普遍规律看,表外化仍是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我们应当考虑的是如何有效隔断表内表外风险、如何为表外资产扩张配备相应的风险对冲机制等问题,而不是一味对表外化给予过度限制。过度的担心与限制会抑制金融创新的步伐,甚至引发“创新不足”风险。
作者: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 樊志刚 胡婕 来源:《中国金融》2011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