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以前大四念企业政策(现在大部分都改为策略管理)时,司徒老师拿一本个案论文集来做教科书。这本书我保留至今。重点是,每篇个案都落落长,而且多有财务报表。司徒老师有次在班上,评论我们个案的研读表现,说我们班上只有大一的程度,原因是很多同学(包括我在内)都只会利用直觉来做攻防,而不大会利用报表与数字来发掘问题与提出建议。
现在自己教书,碰到策略管理的课程,畅销的教科书几乎都有严谨的理论架构与相关的个案内容来做配套。在中文版的教科书中,至于这些个案多者三四页,列于章首或章尾;另外,则有短至一页或甚至半页的小个案,每章总有个五六篇。从过去的个案学习以及现在的教学经验,我有几点的观察,与诸位分享:
首先,由于篇幅精简的关系,这些中小个案提供的内容都是攸关信息(relevant information)。学生缺乏从杂乱无章的现实世界中搜集与分类信息的训练,即便如此,写书或个案撰写者已经整理好个案内容,学生仍无法根据这些资料,配合相关章节所铺陈的理论架构进行有效与深度的分析。换言之,如何把理论架构与个案信息相互崁入,学生很少有机会加以练习纯熟。
其次,中小个案缺少整体性的数据数据,例如会计报表﹑产业统计﹑国家中经济统计等资料,呈现较多的则是个案撰写者自己的分析或结论。换言之,质性信息业已压倒数量性数据。因此,学生既使自己搜寻到相关统计,也对资料的深,
由于以上两个问题,会导致无法培养或精炼学生的洞察力。天下文化出版的『职场A咖的超能思考术』(p.6)提到「在接触相同信息的前提下,决定胜负的关键在于你能否从中获得什么有趣的领悟」,与领先者的差异「其实就是你能否从同样的经验与现象,发现并且学习到什么,也就是洞察力的差异」。
第三(应该不是最后一点),对于个案分析结果的presentation,学生有颇多虎头蛇尾,有气无力。策略个案分析的简报除了本身学科功力之外,术科还要运用到PPT制作﹑沟通技巧等,这些技巧无法占用太多策略管理课程的授课时间,必须在其它课程养成。如果学生能够整合上述的学能与技巧,则也算是培养了一个重要的职场技巧。
夫子自道,说了半天。言归正传,提供两个数据与诸位分享之!!
一﹑根据陈振祥老师编审的『策略管理第二版』p, 127所找到的数据
“Fight the power” a case study 的Economics of the Recording Industry
http://faculty.babson.edu/wylie/FightthePower.html/Exhibits.html#Economics
陈振祥老师书中提示:此一数据显示了音乐光盘的生产厂商及营销商所执行的各种活动之成本范例。
除此之外,这张成本与利润(虽然是显示1999年左右的音乐光盘产业概况)的统计还会有什么策略涵义(strategic implication)?【考考诸位的洞察力insight】
二﹑再来,则是取材于Hill & Jones 第六版的策略管理第三章的教学投影片内容。看过本书的人一眼就能望穿个中奥秘;没看过的读者,是否也能瞧出个什么名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