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楔子7 ]2 Y+ s3 h7 u* m4 k
当我看你的时候
你很远
当你看我的时候
你很近1 {6 r# S4 p: h/ C' K+ c0 ~
以几句朦胧诗开头的文章如同流行乐,不是我一贯的风格,而我与投行的关系确实是如此建立的。在偶然进入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简称中金)实习之前,我一直对投行没有概念,总觉得如同雾里看花,似花非花,即便是张新教授在公司金融的课堂上请来了中金参与宝钢IPO的高级经理,和国内最优秀的投行分析师讲座,也没想过自己今后可能会在金融领域发展。许多人已把投行工作定义为穿金领的民工,又苦又累又单调,同时是年轻人的世界,据说行内的有28岁以上免入的“暗规矩”, 和我一样年过三旬的兄弟们,自然是不愿与“小孩子”们去拼体力了。) p; V+ i8 J* ^) R) w
故事发生在一个初夏的下午,有个温柔的女声突然打电话来说我申请了中金一个实习化工分析师的职位,要求马上去面试,当时一愣,立刻想起一定是Stella她们帮我发的简历,于是受宠若惊般地连声称是,就赶过去权当作面试操练,一路上脑子里尽量的回忆Finance学到的一些工具,只觉得非常模糊。实习面试是相当的简单,人事简单问问之后我后来的Mentor-化工分析师张先生坐到了我面前。大家都熟悉的流程——用英文介绍自己,问我对中金的认识(其实对中金不很了解,就把话题转到了曾在中金的我们的“牛”师兄98PT的王卫东,他是2003年钢铁水泥和非金属行业的最佳金融分析师,在业内颇有口碑。其实师兄如何,师弟未必也如何,但人们有时难免会有错觉),然后问我在Finance方面学习的情况,赶紧把刚在TAXI里边回忆出来的几个概念“流利”地叙述了一遍,然后开始谈对于化工行业的情况,因为妨碍交流,就抛弃了英文。本来我到BiMBA之后,对化工行业的关注也少了,幸亏前几天有个以前的同事让我帮他找一些资料的基础,入情入理地清谈了对几个子行业的看法。然后是一些闲谈,面试官的经历与我很类似,本科学化学,进工厂,读MBA,后来进入中金。在站起来结束面试时,我在他眼中看到一丝亲切。第二天温柔的女声打电话来让我下午去报到。
中金和中金分析师7 B1 K) ^+ ^7 Y4 [
进入中金实习以后才知道中金确实很“牛”,可以说这几年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改革的发展与中金也是紧密相连的,国内几个巨大(融资超过100亿人民币)的A股、H股和在美国市场的IPO和FPO基本上都是中金做的,特别是与摩根斯坦利的合资背景,更使中金在海外融资方面所向披靡。摩根斯坦利是中金的第二大股东(第一大为中国建行),在这个战略合作中受益更大,一下子把名字添加在许多中国公司海外上市的承销商名单中,成为在中国业务量最大的外资投行,让高盛、美林等对手眼馋不已。据说当时在中金筹备时,创始人之一的方风雷首先找的是高盛,高盛一方面想独立在中国开展业务,另一方面对未来中金的能力缺乏信心,痛失了这次绝佳的机会,捶胸顿足之余才有了“高华”的诞生(高盛、方风雷和联想投资合资新建的投行)。4 r5 S" J% L2 | P# F% Y0 B. [9 A
踏进研究部大门,见到的就是那一帮忙忙碌碌的研究员,开始还不太熟悉,后来才知道,某某是美国名校的PHD,某某是美国Top ten 牛校的MBA, 某某直接参与了中国电信波澜壮阔的IPO, 而且大多数都在《福布斯》最佳金融分析师的名单中出现过,不禁肃然起敬。与分析师们的交流都是从拜读他们的研究报告开始,虽然中金的研究报告在风格上有些一致,但仔细阅读,还是能够反映一些分析师的特质的,有些逻辑严谨,推理致密;有些反应敏锐,善于捕捉;有些功力老到,如数家珍。
分析师的一天的确是如一台不停息的机器,废寝忘食更是家常便饭,许多时候我有些怀疑,为什么这里的“铁人”这么多。不管了,凭着我当年曾经连续纹枰手谈8小时的功底,开始模仿一个分析师的生活。下面是一个分析师的一天日程:
• 早起,上网查询相关新闻' c/ P! C' K2 G% N9 }5 h6 e' r
• 8:30 晨会,接受sales 的challenge.) R2 y+ d7 g2 x7 B/ `) I6 A% E- g
• 9:00 阅读内部新闻
• 9:30 监测所覆盖公司的股价变化,异常时出说明报告$ k/ g! n, U, }1 p* d# H8 K
• 内部交流1 i( d, ^$ c A1 n$ ]/ [$ m
• 客户电话 (耐心地向Sales或直接客户解释你的研究逻辑); b1 k. A0 s' Q7 g( l
• 定期的公司访问,有时陪客户进行8 |4 u: T! Y$ u
• 收集信息,阅读他人或他行的研究报告
• 19:00 晚饭后写报告,包括月报、季报、年报、行业大报告和初次研究报告等5 w% \* `0 V2 Z; r- [
• 23:00 回家( 上市公司出财务报告期除外)) v* L: b# s F
以前听到C To C(Copy to China)常常暗笑,现在发现模仿实非易事。几天过后的一个下午两点,我的眼皮开始发麻,困意连连,环顾周围,皆精神抖擞,或津津有味,轻敲键盘;或绘声绘色,电话解释。功力差距明显,看来,这“九阴真经”真不是几天就能练成的。据说IBD(投行部)有项目的时候强度远大于研究部,虽然没有亲身体验,但前几天中金投行部的MD在北大作推介时说,到投行部的年轻人过一段日子后,头发只有两种变化,不是白了就是少了。当天有个97年毕业的在中金投行部的北大校友现身说法,我们确实看到年轻的脑袋上头发已经不多了,但我更希望那是遗传的作用。
( _我是一个喜欢睡觉的人,所以每天早起参加8:30的晨会变得很痛苦(住得远,每天7点就要出发)。后来却不禁迷上了晨会,因为在晨会上,每天都能听到分析师对自己新报告的解释,每天都能听到sales置疑分析逻辑的争论,有时争论激烈如吵架一般,而在这中间,你便能了解分析师考虑问题的方法和逻辑,确实受益匪浅。! Y% J+ e4 w/ ^. y
在中金的实习中,“听”来的东西确实很多,除了晨会以外,我经常能听到分析师们与sales和客户的电话交流,其态度、逻辑还是语气,只能用很专业这个词来描述。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是分析师们的时间管理,在匆忙之间都把时间安排的井井有条, 不知道他们的schedule 是写在纸上还是,印在了心里。同时每周几天分析师们都会抽一定时间去健身,这可是革命的本钱。 ) h, `, d. j/ n; g
3.MBA的强与弱
逐渐适应了作息后,开始了深层次模仿。开始mentor 给我的任务较轻,读报告,看模型,翻财务报表就成了入门训练。马上就发现自己的金融基本功太差,比如对财务报表的认识停留在算几个ratio的阶段,于是开始恶补各种基本概念。开始化了好多天收集数据写了一篇东西,Mentor一看,就对我说,收集的数据很充分,资料很齐全,但分析的都是过去的和现在的状况,对未来的分析不清晰,而过去和现在的信息都已经反映在股价里了,也就是说没什么意义了,我们看的重点是未来,这使我如醍醐灌顶般茅塞顿开。5 F% l) O; M+ O! g4 w3 a. @
以前在化工行业呆这么长时间,知道化工原料和价格波动非常大,却不知为何会如此波动;也炒过几年股,套住了就骂黑庄,却从来没想过自己的不理性。当你渐渐知道资本市场的一些规律后,虽然还对国内一些上市公司的不良行为深恶痛绝,但还是对中国市场逐渐走上正规抱有信心。
在中金研究部的MBA和非MBA都有做得很出色的, 海归和非海归也都有做得很出色的。 MBA在金融方面的功底,除非你以前就是搞金融的,明显不如更年轻的金融研究生,甚至不能和本科毕业的analyst相比。MBA的强项应该在于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多年某个行业内的积累,比如如何获取更多的信息,找出现象背后的故事;比如主动地设想如何为客户增加价值,应该是MBA的优势。同时扬长避短固然很好,如果能积极地弥补自己的短处,肯定更好。海归MBA与本土地相比,可能基本功要扎实一点,英文口语要好一些,但对于研究部的工作,差别不很明显。* w+ E4 d% Y7 L6 X. N) k7 e
后语
投行生活是如此的辛苦,报名者仍是趋之如鹜,除了高薪以外,职业的乐趣和成就感也在其中,而且一不小心,在投行工作的你就被记入历史了。在进入投行之前,请问一下自己,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我有这一份激情吗?
在从职发部和中金人事部的反馈,我在中金的实习获得了很高的评价。过后我发了个mail对我的Mentor表示感谢,他很快就回了信――“实习评价不是我写的,是你自己写的”。
林老师说得好,自然禀赋提高后,产业结构自然能升级。在有效市场里,公司的基本面良好,股价自然会上去。同样,对于我们MBA而言,自然禀赋的与时俱进也是如此的重要,许多MBA在考虑毕业后能“卖一个好价钱”,这与股票市场是何其的相似。5 u" Z& Z4 K+ v% i7 G. n
我把一幅一直很喜欢的带着几分禅意的对联作为结束: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并顺祝远离家乡的同学们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