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化石
2006年真正用心读过并且留下较深印象的图书并不很多。应编辑邀请,兹列举一二。
《伶人往事》,章诒和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这是
章诒和女士继《往事并不如烟》之后的又一力作。其中写尚小云、言慧珠两篇,此前曾在《温故》丛书里陆续读到过,当时就觉得,以如此的笔墨、如此的见识写舞台上的伶人,真是别出心裁!从这些以往被称作“戏子”的人物身上,折射出的是大时代的风云与波澜,正是: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即如所述叶盛长被打成“右派”后,在劳改农场为首长唱戏一节,喜耶?悲耶?个中滋味,真是一言难尽!
木心系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我读了其中的
《哥伦比亚的倒影》和
《温莎墓园日记》两种。前者是作者的散文集,后者是小说集。读木心的作品,令人惊叹的是,作者虽经历了1949年以后的“革命话语”洗礼,却罕见地保留了过去时代的那种特殊的味道与气韵,而且一尘不染,保留得那么纯粹,那么地道。阅读木心,犹如面对远古的化石,只是这“化石”并不冰冷,在许多方面依旧在滋养着我们的心智,温润着我们的心灵。
《顾随诗词讲记》,顾随讲,叶嘉莹笔记,顾之京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这本书是顾随之女根据
顾随先生的高足
叶嘉莹教授60年前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虽身经乱离与迁播,这些笔记
叶嘉莹教授一直带在身边,视为压箱之宝,今终得面世。这些原汁原味的课堂笔记,记录了
顾随先生对中国古代诗词大家的评析和独有心得,更留住了先生在课堂上
顾盼自雄的神采与声情,读来自有面炙大师、亲聆授业的愉悦。
《八十年代访谈录》,查建英著,三联书店,2000 回想1996年筹划《老照片》的出版,在与同事们商定何为“老照片”时,最终把拍摄20年以上的照片算作老照片,有意把1980年代排除在“怀旧”的视野之外,那时感觉“80年代”离我们还不够远。又是10年过去了,通过《八十年代访谈录》再来重温那些岁月,竟有恍若隔世之慨。作者选取的访谈对象均为当时十分活跃的作家或艺术家,碰触的是社会最敏感的那部分“神经”。“80年代”的那段经历虽已冬眠在记忆的深处,而今一旦触动,就像拨动了闲置已久的琴弦,发出的共鸣既熟悉又陌生,那时曾有过的希望与焦虑却依然埋在人们的心底,挥之不去,但人们估量这些希望与焦虑的心理却悄悄地改变了。
《上学记》,何兆武口述,文靖撰写,三联书店,2006
几年前,曾在《老照片》上编发过
何先生回忆在北师大附中上学的文章,得以窥见“过去中学”的风采,留下深刻印象,因此,《上学记》一面世,就去买来读了,而且读得津津有味,几于废寝忘食。
何先生的书出版后,他对某些人物的记述,曾引发了其后人的一些不同意见与争论,并见诸报端。大家心平气和,以澄清事实为目的,堪为表率,而从中受益的却是广大的读者。毕竟一个宽松的、多元的言论环境,需要靠全社会、靠当事者各方共同来营造。
《隐痛与暗疾———现代文人的另一种解读》,魏邦良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以显微手术般的细致,进入诸多文化名人的心灵深处,抉微发隐,为读者提供了另一面的解读。所谓名人,也是常人,芸芸众生所有的人之常情、悲喜焦虑,他们也一样不缺,只是他们往往不能以常人的心态自视与自处,反而更加深了其自身的“隐痛”与“暗疾”。
《中国史纲》,张荫麟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张荫麟是我过去所完全陌生的一位学者。那天,在济南泉城路书店里偶然地从书架上抽出了他的《中国史纲》,看了几页,竟难以释卷,遂当即买下。张荫麟是清华历史、哲学两系的教授,于上个世纪40年代初不幸早逝,年仅37岁。《中国史纲》是他1935年时应教育部之聘为高中生撰写的中国历史教材。虽然作者承担的只是从上古到唐以前(实际写到东汉),其驾驭材料的娴熟、俯瞰历史的胸襟、纵横
捭阖的立论、行云流水般的讲述,已自有“通”史的气象,黄仁宇后来风靡华语世界的“大历史”观,于此已露端倪。出于对作者的喜爱,遂又多方搜求,买到作者传世的另一本书《素痴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素痴集》收录了作者当年为《大公报》撰写的时评和在各种报刊上发表的史论、书评。他的史论、时评旁征博引,自有历史学家的风采,而他的书评,像评郭沫若,评苏雪林,评顾颉刚,评冯友兰,不溢美,不隐恶,种种意见,直截了当,如实道来,堪为今之书评人的良好借鉴,足以疗救时下书评的种种
痼疾。窃以为,偶遇张荫麟,是今年购书与阅读的最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