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计量经济学与统计论坛 五区 计量经济学与统计软件
4858 7
2007-01-12

一般而言,計量经济学家的统计功底不如统计学家,但是比他们多懂了些经济学。另一方面,計量经济学家的经济功底也不如经济学家,但却比他们多懂了些统计学。自大的说,計量是身兼两家之学(不可一世的模样); 自卑来看,計量则是边缘专业(弱势族群的谦逊气质,不在话下)。所以我遇见统计学家时, 赶紧称自己是经济学家;在经济学家面前,也忙着标榜自己是学统计的。至于“計量是企业里搞财务会计”这类完全在状况外的评论,我内心颇有 “士可杀,不可辱”的反应,另加上高处不胜寒的落寞。

計量经济学本身就是用数据来检验经济论点合理性的工具。計量经济学应该知道统计学可以骗人(用以偏概全的数据说谎),也应该知道很多经济理论常禁不起数据的考验(滥芋经济学家惯于将简单事实复杂化)。以一个全球暖化的议题来说,历史数据的分析并不能充分支持暖化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关系。同时,要预测百年后的全球平均温度,真是谈何容易!可是,全球暖化似乎是被普遍认知的现象(媒体炒做吧?)。 重点是:用以偏概全的数据来支持全球暖化,一点也不难。另一方面,气象,地理等学者到底搞清楚了全球暖化没有?经济议题的实証計量分析也是到处充满了陷井。

陷井:相關性研究

• 相關係數

• 迴歸分析

假象的背後:先有变数间的相關性結果,才回头杜撰经济议题。

例如:20年前,办公桌上有无电脑的一个虚拟变量很可以解释工资的差异性。 於是,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技能成了这个实証结果的解释。可是究竟是会操作电脑提高了工资,还是因为工资高(职位高了)才有使用电脑的机会??内生性永远是計量模型摆脱不去的恶梦。

陷井:為了炫耀方法,勉強套上問題

計量方法是工具,不是用來發掘問題,从而发表论文的。先进的统计方法的采用也会有技术扩散的过程。Nelson and Plosser 的單根文章发表后,單根检验的計量方法蔚然成风。突然間,什麼數列都有了單根,垃圾论文一大堆。Engle的方差异质性问世后,几乎到处全有了ARCH 效果。另一种炫耀方法类似“我們都不是天才,所以。。。”的前提(%!#·!真是反对不是,不反对也不是);“樣本時段愈長 ,參數恆常性愈不存在”的前题也同样的令人感到无力。所以,到處都有了马可夫開關(Markov Switch)。只要一套上结构性转变的模型,所谓转型经济,政策冲击的解释纷纷出籠。所谓前端的計量方法, 遭到漫无目的的滥用。拿着鞋子去找脚, 灰姑娘式的实証計量处处可见。

陷井: 数据挖掘(Data Mining)

不斷重覆使用同一数据,运用各种計量模型与方法,直到找出符合自己期望的实証結果為止。简单地说,也就是折磨資料,屈打成招! 後果屈打成招出来的模型全無預測能力。有些做实証分析的经济学家, 其作为比起前苏联的KGB特工,毫不逊色。搜寻合理的模型設定不可避免; 人人在做, 人人都在重覆使用同一数据进行数据挖掘, 实証計量的研究者应该怀有罪人的心态, 要明白数据挖掘的偏误可能会侵蚀实証结果的正确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12 20:58:00

有意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3 08:57:00
不太同意楼主的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3 20:06:00
挺有意思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3 20:32:00
有启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3 23:22:00
计量经济学本来就是通过数据研究经济规律的,不是统计学家,统计功底不如人家专学统计的是很正常的事情。另外,大多数人毕竟不是做方法论研究的,把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拿来用有什么问题?Nelson and Plosser 的例子我觉得就很勉强,那些数据本身可能就是unit root的呢?难道还要大家用以前的OLS来做吗?“所谓前端的計量方法, 遭到漫无目的的滥用。”怎么用才叫不是滥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