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娘子》让美国人了解紧缩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吉莲•邰蒂
为何英国政府已开始积极推进一项应对国家债务的计划,而美国政府却一拖再拖呢?考虑到当前美国的政策僵局,在和到访华盛顿的英国人聊天时,我经常会提出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有很多可能的答案。比如说,英国的议会制度使之更容易强推不受欢迎的政策(尤其是因为议员们每5年才需面对选民一次)。英国的危机与希腊和爱尔兰极为相似,让政客们不得不全力以赴。此外,英国的债务负担也比美国更重,而且没有像美元那样的储备货币。与“山姆大叔”不同的是,英国不能一边印钞票一边祈祷——英国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不得不采取行动。
但我怀疑还有一个因素也在起作用。前些日子,我在纽约一家电影院观看关于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的传记片《铁娘子》(Iron Lady),正是那部影片让我想到了这一点:一个令人遗憾的事实是,和美国不一样,英国人经历过紧缩,那些感受还历历在目。说得更具体一些,正如《铁娘子》一片所展示的那样,英国与金融危机、缩减开支、民众抗议和普遍的悲观情绪做斗争的日子,距今仅仅过了40年。尽管不到40岁的人都不记得了,但那段岁月已经刻入了人们的记忆。因此,无论是好是坏,英国选民和政客都清楚紧缩的滋味——或更确切地说,当那段历史被搬上电影荧屏,他们都会因为苦涩的熟悉场景而产生认同感。
必须承认,《铁娘子》没有明确地传达出这一点:确实,这部传记片(令人遗憾地)未能阐明许多东西。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极为出色地刻画了一个患有痴呆症的撒切尔夫人,给人留下了至深印象。但影片假定观众已相当了解英国历史,因此对很多背景都一带而过,这令英国以外的观众感到恼火和困惑。比如,对于电影里提到的人头税,我在纽约的朋友们就感到一头雾水。他们还认为,影片过于把重点放在痴呆症上,未能讲出更宏大的历史故事,这令人感觉很不舒服。(很难想象,会有哪位导演肯拍摄一部电影,极力渲染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与痴呆症作斗争的故事。在美国人看来,这么做似乎体现了对政府高官的不恭敬。)
尽管存在这些瑕疵,《铁娘子》在纽约上映时仍场场爆满,哪怕美国其他地方还都没有上映。虽然撒切尔本人的故事令大多数美国人着迷,但我发现,给观众留下同等深刻印象的是上世纪70年代英国经历社会矛盾和经济困难的震撼场景。毕竟,在英国经历了过去30年的经济繁荣之后,上述记忆已渐渐被人们所淡忘。但是,《铁娘子》中出现了大量游行、抗议和停电的新闻影像资料。尤其令人难忘的一幕是,由于所有环卫工人都参与了罢工,撒切尔只好绕着经过许多恶臭的垃圾袋(或垃圾箱):这是一个国家深陷财政危机不能自拔的有力而尖锐的象征。
当然了,这些场景并非英国所独有:那些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为背景的电影中,也常常出现大量政治抗议的镜头。但40年前发生在美国的游行示威,针对的多是越南战争和公民权利等问题。尽管美国也经历过许多实实在在的经济困难,但引爆点多是地区性而非整个联邦范围的事件。纽约发生过一次债务危机(未清理的垃圾也堆积如山),但全美国没有经历像英国那样的不安,而罗纳德•里根也从未被迫绕开未清理的垃圾堆。实际上,只有回到20世纪30年代,才能看到整个美国都遭受类似危机和全民勒紧裤腰带的情形。
时间很能说明问题。在如今健在的美国人当中,能清楚地记起上世纪30年情形的人已经很少了。因此,对大多数人而言,美国可能面临长期紧缩和停滞(甚至可能是全国性衰退)的想法,多少有点儿生死存亡的意味了。相比之下,英国有很多人都亲身经历过这种紧缩局面。这一前景会让人因为厌倦而产生消沉的顺从想法。是的,选民们对经济长期停滞的前景感到愤怒;有些人已经开始罢工了。但主流心态并不是意识形态上的狂热或政治上的分裂,而是悲观和愤世嫉俗的务实政策,以及一种似曾相识感。
所以,我希望这部关于撒切尔的影片能在美国大范围放映。这并非因为我认为撒切尔能为英国或美国当前的危机提供完美的解决方案(虽然茶党宠儿、前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政客米歇尔•巴赫曼(Michele Bachmann)近来在宣传广告中把自己比作“铁娘子”)。撒切尔的领导风格并非完美无缺,她的某些政策也颇具误导性。但是,先不说别的,《铁娘子》有助于澄清紧缩的理念,让观众看到一个国家是有可能穿过这个痛苦的隧道,(最终)抵达另一端的。而无论你身处大西洋的哪一侧,或是哪个政治阵营,这肯定能带给你些许安慰。
译者/邢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