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航油、深南电的巨亏
2004年,中航油在石油期货交易中亏损亿美元;2007年东方航空公司因航油套期保值合约损失约62亿元人民币;2008年1月17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国航)因燃油套期保值合约损失68亿元人民币;2008年深南电也因油价对赌而遭遇损失。
2004年初,中航油就是在杰润公司的指导下相信原油价格将下跌,于是大量卖出原油的看涨期权。结果,原油的市场价格持续上涨,2004年从年初的美元一桶升至约40美元一桶。
从中航油到到东航、国航、深南电等,让这些企业损失惨重的交易对手中都有高盛的身影。在中航油亏损事件中,它的第二大交易对手是高盛的全资子公司杰润公司。高盛于1983年收购杰润,将其变为“高盛商品部”,从事咖啡、金属贸易、原油、外汇交易等多个领域。
2007~2008年,高盛又用同样的手段盯上了深南电等国内其他公司,只不过四年前是看涨,现在是看跌,赢家始终是高盛,掏钱的却是中国国内企业和普通民众。
在全球的石油游戏中,高盛强大的研究部门可以通过其研究报告影响人们对石油价格的预期,它庞大的资金实力可以影响石油的价格,而它控制的能源公司则可以影响石油的供应。因此,中国的企业怎么可能玩得过高盛呢。
三、气候产品:中国未来的代价
高盛可能让中国在能源方面付出巨额代价的另一个方面将可能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高盛在推动美国国会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强制性限制与交易。2006年9月,高盛收购了总部设立在英国的“气候产品交易所”的部分股权。“气候产品交易 所”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气候产品交易所,高盛还是从事能源与气候产品交易的“洲际交易所”的创建人与股东。到2020年,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限额交易市场将达 到1万亿美元。如果美国联邦ZF迫使美国公司参与交易,二氧化碳等气候产品交易将给高盛带来巨大利润。
美国ZF至今没有将《京都议定书》提交美国国会批准的一个理由是,《京都议定书》没有将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包括在内,而中国与印度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居全球第一(虽然人均远不及美国)。如果美国ZF在高盛的推动下,在全球范围内要求对包括中国在内国家的二氧化碳等温 室气体排放量进行强制性限制与交易,那么中国将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与交易付出多大代价?而作为全球气候商品交易所的股东之一,高盛又能从温室气体 等气候商品交易中获得多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