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们在《婚姻制度你正走向何方?(一)》中探讨了婚姻制度产生的基础。(见下面这个链接)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24275&highlight=%BB%E9%D2%F6%D6%C6%B6%C8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提到婚姻制度中的男女可以通过分工合作,相互交换各自的劳动产品,从而实现各自效用的提高。这种制度看起来合情合理,走进婚姻的人,不论男女,比没有走进婚姻的人都实现了帕累托改进。然而,没有一种制度是完美的,婚姻制度从诞生之初,就存在着它固有的弊端。婚姻制度诞生之初的基础是,双方劳动产品和服务的交换。但是双方交换的产品和服务存在质的差别。男性提供的是实实在在的产品,而且是维持自身生命所必须的产品。女性提供的是服务,而且是可有可无的服务。在这种交换模式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女性相对被动。在商品经济并不发达的农业社会里,务农生产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可以极端的说,在这种生产力水平下,男性可以不走进婚姻,但是依旧可以生存下来,但是女性如果不走进婚姻,自身的生存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而在农业经济的后期,商品经济得到了初步的发展,男性可以通过生产自用,或者将劳动产品拿到社会上交换,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而对于女性来说,在农业经济的后期,由于商品经济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自身生产的服务难以在社会上进行交换,于是女性只能通过走进婚姻,将自己的服务在家庭中进行交换,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说,婚姻制度在诞生的初期,并不是一种双方地位均等的价值交换,而是一种从属与依附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确定下来,也会衍生出一些相应的文化制度来固化这种生产关系。如在这种依附关系的背景下,男尊女卑是一种被广为接受和提倡的文化价值观。男性出轨,三妻四妾也是被社会接受和认可的。子女的姓氏也是由父亲决定的。而且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女性被教育女子无才便是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些文化现象的背后是一种男性固化现有婚姻与支配制度的思想。其中,最典型的女性被教育无才便是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是男性阻止女性思考现有制度的合理性,将女性牢牢捆绑在自己家中,防止女性把自身的服务用在社会交换中,而不用在家庭交换中的表现。君子远于疱,是在告诉男性不应该从事家务劳动。
即使在商品经济如此发达的当今社会,在一些偏远落后的地区和一些依旧以农业为主的地区,上述这种文化现象还依旧存在。在那些地区大家依旧秉持着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并且不鼓励女性上学深造,要求女性更多的参加家庭劳动而不是参加社会劳动。人们普遍接受男性生性花心,出轨是理应被女性包容和接受的,而女性的出轨和不忠则要受到全社会的唾弃和惩罚。
可以说在婚姻制度中,男性和女性都获益了,女性从婚姻制度中得以生存,而男性从婚姻制度中获得了更好的生活质量,并且通过婚姻制度完美的压迫了女性。虽说这种制度不甚公平,但是却是双方各取所需的必然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