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219 0
2012-02-08
2012年2月5日,诞生于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银行,迎来百年华诞。经过百年经营,中行在资产、渠道、人才、业务等多方面积累深厚,成为中国多元化程度最高、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银行,正在加速布局,迈向国际一流大型跨国银行集团。
    专家认为,中行探索大型跨国金融机构发展之路为中国金融业“走出去”提供了重要借鉴意义。但是,目前我国银行业跨国经营仍面临诸多挑战,还需要加快完善相关“顶层设计”,防范“金融保护主义”,推动中资银行有序提高国际化水平。
    --百年发展夯实加速全球化发展基础
    中行是中资银行中唯一海外资产占比、利润占比均超过20%的国际化银行。截至2011年9月末,中行资产总额达11.5万亿元,1至9月实现纯利1013亿元。按核心资本规模计算,中行跃居全球银行前10位。
    中行在人民币跨境业务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提出了将着重发展海外人民币业务的战略。2011年,中行集团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突破1.7万亿元,其中,境内行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到7800亿元,市场份额超过30%。“中国银行在人民币国际化主题成为主流之前已跻身于这一进程的最前沿。2003年12月,中银香港在香港所有银行中被指定为个人人民币业务清算银行,这是人民币国际化迈出的第一步,也是人民币将在未来的岁月里占据全球市场重要位置的开始。”劳合银行董事长温弗莱德·比斯乔夫说。  
    始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海啸,让欧美银行业遭受沉重打击。而走在中资银行国际化前列的中国银行,虽不能独善其身,但其面对危机沉着、冷静的形象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9年,中行纽约分行为著名的美国纽约时报大楼提供了1.2亿美元贷款。如今,她正成为困境中的美国商业地产最大的非美国银行投资者之一。
    “中国银行之所以能在金融风暴中沉稳前行,与中行百年来坚持的稳健经营之道以及改革开放30年以来积累的实力密不可分。”中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宗良说。
    1929年,中行在伦敦开设中国金融机构在国外的第一家分支机构,开启了其全球化网络布局的序幕。截至2011年末,中行在香港、澳门、台湾以及32个国家设立586家分支机构,海外员工总数达到2.11万人。
    在多元化经营方面,中行具有明显的综合化优势。目前,中行已经形成了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直接投资、基金、保险、租赁等于一体的多元化业务平台。
    --多措并举构建全球服务体系
    2011年11月,在20国集团峰会上,中国银行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是中国乃至新兴市场国家唯一入选的金融机构。这是国际社会对中国近年来金融改革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这对中行来说,一方面面临更高的资产要求,另一方面却留给世界更加稳健、更加安全的印象,对中行拓展海外战略具有推进作用”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说,“利弊兼有,就看中行如何进行因势利导。”
    当前,欧债危机正在加剧,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退。在这特殊的时期,如何抓住机遇、克服困难,成为中国银行业“走出去”的表率,这项课题正考验着中国银行。
    “中行的战略目标是:追求卓越,持续增长,建设国际一流的大型跨国经营银行集团。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商业银行为核心、多元化服务、海内外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定位。立足本土,跨国经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引领的全球服务体系。”中行董事长肖钢说。
    肖钢说,“未来中行将建立‘以客户中心’的全球化服务体系。我们将建立全球统一的客户信息平台,将境内外客户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客户信息在境内外机构的集中共享;我们还将形成全球统一的产品信息平台,包括产品信息、客户对产品的体验、反馈及客户多元化需求等。”
    建立全球统一的客户信息、产品信息等平台,必须要有强大的科技系统作为支撑。2011年10月底,中行新一代IT核心业务系统全面上线,实现了核心系统从过去的“以账户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新系统大大提高了客户资金收付效率,支持客户的唯一性,实现了客户信息全行“一本账”。
    此外,中行提出,将着重发展海外人民币业务。 2011年全年,中行集团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突破1.7万亿元,其中,境内行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到7800亿元,市场份额超过30%。
    --金融业“走出去”还需完善大型跨国金融机构“顶层设计”
    专家认为,中行探索大型跨国金融机构发展之路,对中国金融业“走出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我国银行业跨国经营面临诸多挑战,还需要加快完善相关“顶层设计”,防范“金融保护主义”,推动中资银行有序提高国际化水平。
    第一,完善大型跨国金融机构“顶层设计”。“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发展大型跨国金融机构”、“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的要求,但还缺乏对我国银行业“走出去”国际化路线的整体规划。“金融业‘走出去’的目标、战略、方向还不是特别清晰,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协调和配合,这些都还需要尽快有一个通盘的考虑。”宗良说。
    第二,防范“金融保护主义”抬头。一些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银行设立分行的申请一概回绝,对于已经设立的分行,或者要求转为子行,或者比照子行的标准予以监管,这对目前中资银行的海外发展带来了不小的考验。“这就需要国内外监管机构做好跨国金融合作与协调,加强沟通,防范金融保护主义。”中行副行长陈四清说。
    第三,加强和改善对“走出去”企业等实体经济的服务,实现互利共赢。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除,一些受危机影响较重的国际金融机构实施了业务收缩战略,这给我国银行业和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如何抓住机遇,一方面有效对推动中资企业“走出去”,另一方面,促进中资银行不断加强国际化经营服务,这些都是当前需要考虑的课题。
    第四,切实防范系统性风险。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复杂,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未来全球经济走势。银行业本来就是经营风险的,“走出去”更是面临一个全新的经营环境和陌生的文化。需进一步研究如何防范大型跨国金融机构建设过程中的系统性风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