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评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金融稳定理事会于2009年10月向G20国家财长和央行行长联合提交了“评估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系统重要性的工作指引”,提出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市场)的判断标准、定性和定量评估方法。
该指引认为,评估系统重要性主要标准有三个:规模、可替代性以及相关度。基于以上三个标准,指引构建了一个可能的评估框架:通过序数记分卡排名来评估单家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
规模。金融机构或市场提供的服务数量的差异可作为规模标准的比较因素。
可替代性。掌握一家机构或一个金融市场在金融服务中作出的独特贡献度或者可替代性是很困难的。产业集中度可以帮助衡量特定细分市场的替代程度,其中一个指标是赫契曼-赫芬德尔(Hirschman-Herfindahl)指数,它建立在所有市场参与者/服务供应商市场份额分配的基础上。然而,这样一个简单指标不能较好地掌握可替代性的主要因素。
相关度。这一指标需要特定机构风险和跨所有制/跨机构之间相互联系信息,包括金融机构之间相互关系、市场与市场之间以及机构和市场之间,包括跨境联系。相互联系的程度也可通过市场指标提取信息来确定,如信用违约掉期利差和股票价格相关风险。然而,这些市场化的信息可获得性不高。同时,这些指标在正常和危机发生时变化是非常显著的。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评估也有一些更加复杂的方法。一种方法是网络分析。网络分析的基础是机构风险矩阵建设(国内和跨国)。盖(Gai)和卡柏迪亚(Kapadia)等构建了一个同质的银行网络,分析了面对某一特殊冲击时网络所具有的弹性。他们发现银行净值和网络关联度(一家银行借款给另一家银行的可能性)对传染的非线性影响。欧洲央行指出,在某一特定时点上,由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之间的关联性导致共同风险暴露、相似风险暴露和共同的行为反应。金融市场深化使得金融市场由传统的随机网络转变为复杂网络。在这样一个网络里,低度节点出现的频率较高,而高度节点出现的频率较低。多数网络分析主要集中应用于银行信贷市场,分析发放贷款及银行资产负债表风险的重要性。由于实际操作中风险数据变化迅速,因此这种分析结果有效性可能有限。其他评估方法还有基于市场数据的投资风险组合模型法、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等。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需要达到两个目标:缓解共振效应和降低破产概率。缓解共振效应可通过业务隔离实现。凯伊(Kay)认为,应将核心支付活动和自营交易与银行的其他业务相隔离,以限制危机时期关键银行业务的传染性。美国ZF提出的沃尔克规则,对银行自营交易和私募股权基金和对冲基金的投资提出了明确的隔离措施。降低破产概率可通过更加审慎的资本监管实现。一是根据对系统性风险的边际贡献,提出附加资本要求。这样,既可增加金融系统的资本水平,也可提高单家金融机构抵御系统性风险的能力。IMF认为,可以通过跟踪金融机构的投资组合,运用网络分析评估每个机构压力情况下的溢出效应,最终采取定性或定量方法确定附加资本。对相似度高的机构提出更高的资本要求,对专业化的机构设定较低资本要求,以鼓励金融体系的多样性。二是实施额外的流动性要求。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是银行间市场的关键,提高流动性标准使它们对流动性冲击更具有弹性。三是发行或有债务工具。当资本充足率低于某个阀值时,或有债务工具自动转换为股权工具,由于银行仅在特定情形下才需要进行转化,融资成本相对较低。
宏观压力测试和早期预警的文献也很多。宏观压力测试本质上是前瞻性的,突出系统内的冲击传导途径,大多数文献认为信贷扩张和紧缩是金融危机的重要驱动力。但是,和其他方法论一样,这一方法同样难以得到金融系统和宏观经济之间的反馈效应,同样难以明确为什么“小”冲击能够造成“大”的后果。现有的宏观压力测试并不能够在此次金融危机之前识别脆弱性所在。同样,阿尔法罗(Alfaro)等人用大量的材料证明,历史上大部分银行危机发生之前并没有出现宏观经济的疲软,那么宏观压力测试模型并不能对危机作出很好的预测。可能的原因是压力测试考虑了错误的风险因素,或者漏掉了危机的真正驱动因素。
早期预警的文献尝试预测最近可能发生的事件,但对于如何构建实体经济和金融部门之间相互影响的模型却无能为力,因此很难用来支持宏观审慎政策的决定。更有前景的早期预警指标的研究主要在信贷和资产市场。这些指标在预测某一较长时期(1~4年)的金融危机时,具有相对较好的预测能力,体现的也是基于内生周期的金融不稳定观点。按照这一理论,信贷和金融资产市场的过度增长,尤其在新兴市场国家伴随着显著的本币升值,造成了金融不平衡的累积和潜在的崩盘式的风险释放,伴随着严重的负面的宏观经济后果。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单位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