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心理健康。重要性我就不说了,当年马加爵事件以后,全国高校的心理健康协会纷纷成立,时隔这么多年看来,很多协会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而是沦为一般性的学生协会组织,这是不适合的。高校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仍然不够,一般都有一个工作室,有问题才去找,这不应该像校医院,有病才去看,看了还不一定管用。一定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疏导,减压排压,性知识等等,这一系列知识在一开始就交给我们的大学生,这对他们走向成熟至关重要,一句话,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学生。
心理健康这些问题,现在这些年日益突出,所以一定要引起我们领导老师的高度注意,光重视还不够,还要践行,这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也是基础。从学校层面来说,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不仅要组织活动,增加心理健康工作室老师的数量,同时也要对一些一线的教师队伍进行培训,让他们也懂得教授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当然形式可以多样一点,比如一个小故事,一天教授在专业课的课堂上讲一个出来,真的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尽管那时候,学生可能是高年级的学生了,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个人认为,这才是教书育人的境界。
第二,职业生涯规划。这个也很重要,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大学里面,尤其是大一就讲职业生涯规划,有点早,而且走上社会以后,讲得都没用。但是,我要说,还是要讲,为什么呢?这个可以带动大家思考这个问题,主要的目的也是引起学生的思考,以后干什么,怎么干?说实话,我们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我们好多学生高中的时候都不懂,虽然有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显然不成熟,来了大学以后,很多人的思想被颠覆了,更加没有信仰了。
这个问题很敏感,但是还是要谈,我希望我们的哲学家也关注这个问题,好好研究这个问题,就是青年人的信仰和幸福的问题。旧的世界轰然倒塌,你怎么办?就我个人而言,我特别欣赏哲学家哈维尔所倡导的那样生活:“在真实中生活,生活在真实中,按人的本性或良心说话行事。”旧的信仰崩溃,那该信仰什么呢?哈维尔对其回答说:“我比大多数人更少幻想,因为我不需要它们。因为我信仰。信仰什么。很难说,信仰生活,也许。”热爱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应该成为我们青年人新的人生哲学,既要在生活中摸爬滚打,尽情体验享受;又要对生活“作壁上观”,尽力超越逍遥。用我们官方的话语系统来解释的话,应该是一方面注重报效祖国,一方面要克己修身,这也符合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在高中毕业的时候就写下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上面讲到一个重要的观点,既要遵循人类的幸福,也要遵循自身的完美,这也和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谋而合。我们在给刚入学的大学生讲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这些思想和细节一定要讲得生动透彻,引起他们广泛的思考,这才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真不在乎你教他们多少求职技巧或者社会潜规则,那是后面的事。
第三,教授的力量。在学前教育中,领导老师辅导员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讲专业课的教授,也要参加进来,因为在我看来,学前教育这个问题,以前比较忽视,一般也就走走过场,现在我们要重视起来,应该不亚于一门主干课。教授有教授的魅力,其他老师替代不了,教授从自身成长的经历出发讲出来的自然不一样,我在大学的时候,就有好多教授讲一些亲身体会,真的,给我的印象特别深。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很多老师他们还不熟,教授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还是蛮神圣的,这时候有个教授来给他们讲故事,引导他们,这其实就是最生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等等,有奋斗,有泪水,非常具体生动。也许我们的学生就因为教授的一句话,从此走上了学术道路,这种例子不是没有,而且还不少。为什么呢,学生大一的时候还是有点浪漫主义情结的,太现实的人搞不好科研,当然太浪漫的人也不行,有点浪漫主义情结刚刚好,一方面有大干一场的勇气,一方面对未来充满憧憬,这都是好的,以后的现实可能把你击得粉碎,但是谁不是这样成熟起来的呢?!
第四,学长学姐的力量。其实这个问题,很多学校都注意到了,会有一些新生见面会的活动。但是这些活动都流于形式,真变成见面会了,混个脸熟,也演变成各大社团招人拉人的会议,这并不合适,学长学姐的力量不仅于此,更重要的是榜样的力量,真的很重要。信仰生活的人,身边一定要有活生生的成功案例才能激励他们前进,否则会沦为生活享乐主义。学院里面应该多找一些优秀的学长学姐来做报告,现身说法,工作找得好的,学习好的,有特长的,出国的,考研的等等,五花八门的都来讲一讲,这些老师可以不出面,可以包给一些社团来进行,比如学生会,科协,心协等等,一定要多搞这样的活动,真是那句老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且还是身边的榜样,这就更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