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腾讯网:
http://news.qq.com/a/20120207/000965.htm
[
导读]依我的多年观察,“文革”中的造反派和“改革”中的改革派大多数是一脉相承的。很好理解的逻辑:造反派缘于对计划经济的不满而参与造反,而“改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而拥护改革,成了改革派。
编者按:这是一位亲历了文革的老先生给频道寄来的稿件。编辑在通读了稿件之后,很强烈地感受到了老先生写作时的真诚。虽然编辑并不完全认同老先生的一些观点,但这篇长文自有其价值所在——不仅仅是在史料层面,还有助于我们修正自己的历史观。
——————————————————————
怨爱交加说“两革”——我与祖国同行60周年的心灵对话
作者系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开题语】新中国新事多,而最触及国人灵魂的,莫过于“两革”:“文革”与“改革”。“文革”、“改革”,一字之隔,却引来“万家论说”。俗话曰,无风不起浪,有风就有穴,故而,当本人与祖国同行了60年之际,我就在自己的心灵处,自问自答地追了这个“风”,探了那个“穴”。
我想表达的理念是:不能你念那“革”,我颂这“革”,而要抛洒怨恨,寻找共识,以保持再前进道路上的理论和协、步调一致。
【问】对于“文化大革命”,社会总难“舆论一致”,即使上面已有结论,但近来议论又盛,作为“过来人”,你到底是“怨”,还是“爱”?
【答】我是“怨爱交加”!
【问】为什么“怨爱交加”?
【答】1966年,“文革”开始,我是即将走进高考考场的中学生,“文革”敲碎了我进大学的梦想,焉能不“怨”?但是当年,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文革”是他老人家亲自发动的,我怎么能不“爱”它呢?
【问】有什么具体表现?
【答】长沙“8.19事件”,即在毛主席“8.18”第一次在北京接见红卫兵的影响下,以湖南大学土木系师生为首发起的冲击长沙市委大楼的事件后,我是邵阳第一批去省城参观、学习的几十个学生之一,以后,再从长沙免费坐火车去了北京,正好赶上了“8.31”毛主席的第二次接见。在天安门广场的人山人海中,我第一次远距离地看到了毛主席伟岸的身影,第一次听得了林彪副主席那嘶哑的声音,至今还清晰记得他高喊“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时我那怦然而跳的心情,并暗下了要紧跟毛主席“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
【问】那只是年轻人的热情吧?
【答】不尽然!有年轻人涉世不深的理想主义,也有多年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理性思考。
【问】怎么个“理性思考”法?
【答】“文革”造“当权派”的反,我认为,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后来全国《革命歌曲大家唱》,其中有一首根据《毛主席语录》而谱曲的:“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根据这个道理,于是就反抗,就斗争,就干社会主义”,更是加深了我当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矛头直指“当权派”,难道不对吗?人们常说,马克思的理论是“革命”的理论,而“革命”的基本内核难道不是“造反”?
顺便提一下,如今又在大唱“红歌”了,为什么不把这首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当年最“红”的红歌也拿出来,让全国人民再唱一遍?
【问】马克思的理论现在有人怀疑或不相信了。
【答】我一直在想,说人们怀疑或不相信马克思的理论了,可为什么马克思在当代西方社会会连续被评为“千年思想家”?
有些人不相信马克思主义,那就说说其它的“主义”,比如自由主义。它主张老百姓通过“一人一票”的选举,“把统治者关在笼子里”,难道不更是反“当权派”?难道不也是“造反有理”思想的具体落实?
【问】但它违背了中国“三从四德”的传统文明。
【答】那倒是的,“文革”确实是“史无前例”反传统的。但从1919年“五四”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大讲“德赛二先生”,其中的“德先生”,难道不是也在造中国传统“专制文化”的反?难道不是造“传统---留传下来的统治”的反?难道“五四运动”也错了?
【问】所以,你认为,造“当权派”的反,是中外古今之“普世公理”。
【答】是的。总不应该是“镇压群众”,特别是“镇压学生”有理,“挑动群众斗群众”有功吧?
【问】有人不承认人类有“普世价值”。
【答】那是有人在反对“民主”“自由”时候才说的,他们总不致于也反对“革命”与“造反”吧?我认为,“民主”与“自由”,“革命”与“造反”,都是“普世价值”,二者的差别,仅在于法制和法治。
【问】据说“文革”也讲“民主”“自由”?
【答】比如,“结社自由”----可以成立自己的组织,“司令部”“战斗队”,遍地皆是,只要不跨省;“言论自由”----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随处可见,只要不“辩”毛主席、林副主席和中央文革。
在我的经验中,经过“文革”,“反党员,就是反党”;“反党支部,就是反党中央”的现象没有了,“反革命罪”“思想犯”的概念消失了。无论怎么说,现在的言论自由多多了,政治民主多多了,更不说蓬勃发展的“网络自由”、“网络民主”了。
【问】以上是讲理论,但理论不总是“长青”的。
【答】那就不看理论,看实际。
【问】看实际,又如何看?
【答】从当时的现实情况看,炮打“当权派”也是对的!
【问】不是有人说,“文革”之前的中国社会,是“政治清明”,“社会公平”,“夜不闭门,道不拾遗”吗?为什么要反“当权派”?
【答】说“政治清明”,那为什么“文革”之前还要有针对当权派“四不清”的“四清运动”?说“社会公平”,为什么人们连说基层当权派的半点不是都不可?清楚记得十岁那年有一次,我仅对当生产队长的堂叔的出工安排有意见,他就“大义灭亲”地把称好给我的饭又抢回倒到公共食堂的大饭锅中!这是什么“公平”?至于“夜不闭门,道不拾遗”,当年,物质极度稀缺,即使有政策优惠的城里人,也才“一人一月二两油”,家门有什么必要关,路上又有什么东西拾?请问:把中国弄成全民“食不果腹,衣不裹体”的“当权派”,是不是应该整他们的风,是不是应该造他们的“反”?
【问】那就是说,“文革”是当时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和爆发?
【答】是的!
【问】有更多的人说,“文革”起因于是中央高层的权力斗争?
【答】高层的权力斗争,最终还是基层矛盾的向上反应。
【问】对“文革”前的事,还留有什么印象?据说当时的社会道德、干部作风很好。
【答】说50年代,在“革命浪漫主义”和“阶级斗争为纲”环境下,社会丑恶现象确实少了许多,60年代初,毛主席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那几年更是。
十岁以前,记得的几件事:上学以前的,还依稀记得父亲与乡亲们那搞“土改”和“合作化”的热情;记得人们把我屋后山的几十棵两人也合抱不了的大松树,我家傍边有一棵我们小孩子常在树荫下嬉耍的5人也抱不了的千年古荔树砍倒去炼钢铁。57年,记得我小学的班主任刘老师被划“右派”,有同学指着他鼻子喊“右派右派,像个精怪”,“道德”吗?58年,还记得生产队在我家拆砖打墙,强占我家办公共食堂,把我奶奶急疯了,“道德”吗?人分三六九等,民为形形色色,“道德”吗?
十岁以后,一直记得爷爷每天喝洗锅水的可怜相,旧社会给地主打长工的老贫农“鉄叔”发牢骚的情形,“吃不饱”道德,是什么样的“道德”?如果“人民连饭都吃不饱”,是不是对老百姓的最大不道德?
【问】当时祖国的建设成就还是很大的,比如,农村的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的工业化推进,再具体的,卫星上天,原子弹爆炸。问题是不是出在农业支持工业,农民支持工人,农村支援城市太过了点?
【答】建设成就确实有,有些方面,还很大。但如果当年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是绝对会发展得更好!
当时,农民们一年365天,除了两天“革命化春节”,从天亮到天黑地在田地里劳作,晚上还要为“计工分”而相互争得脸红面赤到深夜,经常还要我们小学生去“支农”,可地里就是长不出好庄稼,肚子就是“吃不饱”,你说这不是个体制问题?
【问】“文革”为什么造成了“天下大乱”?你怎么解释?
【答】前面说了,“文革”反“当权派”是对的。但问题在于,发动“文革”的毛泽东自己也是“当权派”,而且是最高的“当权派”,这就产生了与各级当权派的冲突:您可以“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样,当权派就会不服气,不服气就会生怨气——“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有了怨气就会发脾气——“大闹怀仁堂”,发了脾气就会出“派性”——全国派系大起,最后,全国就乱了——工厂停工了,铁路瘫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