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8102 9
2007-01-16

《引爆点》 中信出版社 2006年1月第2版

流行,存在引爆点吗?

  徐志戎
  
  在任何一个没有客观标准的领域里,都会挤满各色各样的掌门人。谁不想扬名立万?既然怎么才叫武功最高谁也弄不清楚,那承让了,咱也先占个山头,当个掌门再说了。所以不难理解的是:被美国心理学会承认的一本正经的心理学流派,就有五十八个之多。
  而最热闹,肯定不是心理学,而是升官发财的江湖。你有包赚不赔的炒股十八诀窍,我就有当五百强公司CEO的秘籍———虽说是秘籍,可也到处打折兜售,书里夹一套风骚女秘书型的美女书签,以帮助读者展望美好未来。前些日子有两个美国人写了本《蓝海战略》。作者说,以前企业家们的日子太苦了,到处都是竞争。要么做同样的东西但比对手便宜,要么走差异化的道路———做和对手不一样的东西。然而,差异化就意味着成本的增加。所以,成本策略也好,差异化策略也好,就是赢了对手,也是惨胜,利润像纸一样薄。他们大声宣布:现在好了,企业家们再也不用在红海里和竞争对手死拼了!你们,可以去没人和你竞争的蓝海里去发大财。
  唯一的小问题是:怎么找到蓝海呢?他们的答案是:找个没人的悬崖,闭上眼睛往下一跳!如果你嘭的一声摔死了,那你就是撞在岩石上;如果你唰的一声跳进水里,那就找到蓝海了———无论如何,你都不会在红海里。总之,发了大财的,就是找到了蓝海;连小财都没发上的,就是没找着蓝海。这种先打枪后画靶子的程序,保证了枪枪十环的成绩。这样的理论居然也能风行一时,洛阳纸贵。其原因只有一个:愚蠢透顶却一心想发财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早几年,这些人认真钻研了十几本卡耐基的成功学小册子、并背诵了一百多条人生格言名人警句箴言笏语之后,却并没有如被允诺的那样,成为成功人士并过上幸福生活。今天,这些人百折不挠,背上行囊找蓝海去了。
  《蓝海战略》之后,又有一个在《纽约客》杂志写专栏的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写了本《引爆点》,声称找到了引发流行的规则,居然也是全球大卖特卖。这年头好人真多啊!子路的心愿不过是“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现在居然有数不清的人,其心愿是“发财的点子,与所有人共,你们发财,你们发财,我自己爬爬格子甘守清贫就好了,无憾!”实在是令人感动!
  在《引爆点》一书中,格拉德威尔宣布,有三个原则“能引导我们找到引爆点”,那么,什么是引爆点?作者的定义是:“引爆点就是质变来临前的关键一点,像沸点和临界点”。
  这个定义再加上书名“tipping point”,无法不让人联想起考夫曼的混理论和相变。按照混沌理论的描述:一个系统只要是开放的、足够复杂的、并被不断输入能量和信息,它就会自发产生秩序。我们可以用混沌理论来审视一下,格拉德威尔关于引爆点的这三个法则,是不是靠得住:格拉德威尔认为,引爆流行的第一个条件,就是“个别人物法则”。即:流行是由少数有影响力的人引发的。他举的例子,包括曼哈顿东村几个身份不明的年轻人穿了暇步士鞋,让这种30美元一双的老款鞋咸鱼翻生、大卖特卖;少数滥交的人引发了巴尔的摩的梅毒爆发,等等。
  近两年,国内很多网站做好之后却没有人来,大家都愁得不行。这本书一出,中关村的人们就忙着“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去了。然而,有哪个网站成功了吗?没有!
  这里借用考夫曼一个比喻:把整个社会看作是一个堆得足够高的沙堆———再往上放任何一粒沙子,都会引发崩塌。沙子虽然都相同,但引发的崩塌却有大有小。可以想见的是,小的崩塌比较多,而大的崩塌则比较少。
  我们完全可以把“崩塌”一词置换为“流行”,并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一、所有的沙子都是一样的;二、投下一粒沙子之前,绝对无法预测崩塌的规模。
  由此可见,所谓的“个别人物法则”,完全是无稽之谈。事实上,格拉德威尔在书中举的佐证也完全无法支撑自己的观点。比如,纽约最早穿上暇步士鞋的那几个年轻人,连身份都搞不清楚,又怎么能确定他们就是有影响力的“大个儿沙子”呢?我们得到的答案依然是先打枪后画靶子式的:因为他们引发了流行,所以他们就是“大个儿沙子”。这类蠢话我们听到的实在是太多了。试问,在所有的即时聊天工具中,为什么偏偏是QQ这么流行?在刚开始时,有什么特殊人物用了QQ呢?
  格拉德威尔声称的能够引爆流行的另两个法则:“附着力因素”和“环境威力法则”更是不值一驳。事实上,全书中引用了很多心理学测试和社会学理论,破窗啊150原则啊弱连接啊,这些被引用的理论都没有问题。问题仅在于:这些被引用的理论与他的结论之间完全没有对应关系。
  关于流行,考夫曼也有一个很好的实验:把十万只灯泡连接在一起,每只灯泡都至少与另外两只灯泡连接在一起。因为每只灯泡都有“开”和“关”两种状态。所以,整个系统就有2的100000次方,约等于10的30000次方那么多种状态。当你随机更改每一只灯泡开或关的状态时,系统却总是只在317种状态中来回变换。为什么是317?因为它正好是100000的平方根!想想看,一个有10的30000次方种可能性的系统,最终却只是展现出317种形态。
  人类社会当然远多于一万人,每个人能接触到的其他人当然也远多于两个。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为什么会产生流行的根本原因。在人类社会这个巨大无比的耗散系统中,一次流行就是一次大小不等的相变,就是一次自发生成的秩序。这个秩序是免费的、必然会生成的。更重要的是:它是无法事先加以预测的。
  比如,为了迎合1960年代女权主义高涨的形势,美国时装界推出了过膝盖的半长裙,以与前一阵子女人们焚烧胸罩的行动相呼应。时装界和评论界颇具影响力的大腕们也纷纷郑重表态:“加长是方向。”没料想,女人们却为了这款设计上街游行去了,标语上的口号是:“大腿,大腿,大腿”。然而,最终的结果却并不是超短裙,而是以前男人才穿的裤子----大腿长满赘肉的中年妇女穿长裤;年轻的姑娘们穿只包住半只屁股的“热裤”。我们的社会正是得益于此,才充满了半只屁股的趣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6 12:49:2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16 13:00:00

我并没有买到这本书,也没有看过。只不过对这书的观点有点兴趣,对书评人的介绍更有点兴趣。——顺便就介绍过来了。

当然,关键是这本书有没有趣,这才是大家最关心的。谁先看到了这本书便不妨介绍一下,来个“先听为快”——再决定这书买还是不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6 14:07:00
《引爆点》这书很流行,第一个中文版是《引爆流行》
格拉德威尔1987年开始服务于《华盛顿邮报》,他的报道领域是商业和科技。随后,他成为《华盛顿邮报》纽约市的主编。从1996年开始,他成为《纽约客》杂志的专栏作家。2000年,他出版了这本《引爆流行》。以下部分评介:
这三个关于流行法则的问题who、why、how,是关于流行的3W难题。提供解释3W难题的答案,仿佛就提供了流行风向的方向盘和流行风的加速器。无论对于什么人来讲,这都是一个难以抗拒的诱惑。如果能解答出这三个问题,在商业上,商家可以轻而易举让自己的商品风靡一时;思想家、哲学家以及任何类型的观念人可以让自己的作品、作品中传递的观念为大众接受,真正起到观念改变世界的作用;小说家和出版商可以让自己的作品成为畅销书;一家餐馆可以让自己的口碑飙升……大到一种观念、一样发明,小到一种产品一家新开业的饭店,无所不能及。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解答了这三个问题,也可以有的放矢扼杀一些不好的流行,比如说离婚潮、犯罪率、青少年吸烟等等。
世界的奥秘宛若近在眼前。
了解到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何格拉德威尔的著作《引爆流行》能够激起如此多人的兴趣。在《引爆流行》第二版原版的前面,有长达几页的对这本书的赞誉,他们来自各种报纸杂志以及畅销书作家、管理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企业家等各种人。
格拉德威尔的流行理论包括三部分。第一是个别人物法则,就是我前面讲到的包括我的同事小新在内的三类人: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第二法则是附着力因素,这条法则讲得是流行物本身所应具备的要素,它应该具备能让人过目不忘,或者至少给人流行深刻印象的附着力,比如Ipod漂亮的外形和一般随身听无法比拟的容量;第三法则是环境威力法则,意思就是发起流行的环境极端重要。注意,不是重要或者很重要,而是极端重要,甚至一个微小外部环境的变化,就能决定流行或者不流行。格拉德威尔举的一个例子是,纽约地铁站墙壁上的涂鸦,要对地铁站犯罪率升高负很大责任,涂鸦被清洗,并且对小错误如逃票现象严加惩处之后,地铁站的严重犯罪就开始下滑;再比如,格拉德威尔所引用的一个社会心理学上的例子——150法则,意思就是,当一个组织的规模超过150人时,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就开始存在问题,科层之间的界限开始严格。
格拉德威尔在这本书中所要传递的一个核心思想是,能否发起或斩断流行——这要视流行的性质而定,是想卖出一件产品,还是想消灭禽流感——很多时候取决一些微小的因素。这些微小的因素能够影响世界。
在这本书的结尾,格拉德威尔意气风发地说,别看我们身处的世界看上去很坚固,或者说很顽固,雷打不动、火烧不灵,其实只要找那个点,轻轻一触,它就会倾斜。这个点,就是格拉德威尔所说的“引爆点”。希腊神话中,扛天的巨人是半人半神的提坦族的一员,名字叫阿特拉斯,引爆点就好象是阿特拉斯身体上的敏感部位,一触,阿特拉斯就会发笑,阿特拉斯耸耸肩,地球就会发生变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22 20:44:00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23 14:49:00
好书与好的评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4 00:03:24
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