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现有方法评价
(1)当系统建设者能做出准确、完整、严格的需求分析时,传统的结构化生命周期方法是一类有效、成熟的方法,然而需求本身具有模糊性,这种模糊性本身就否定了需求的严格明确性。这种方法把一个充满回溯的开发过程加以线性化,并进行硬性割裂,夸大了系统目的的明确性,而忽视了系统的动态开放性。
(2)由于结构化生命周期采用功能分解、瀑布模型的方法,在完成了功能需求定义后,系统分析员就算完成了任务,交给后续人员去工作,后续人员以完成功能为主要目标,往往使得各功能模块之间联系复杂,且最终实现模型与人工系统模型在结构上有很大差别,不利于理解和维护。之所以出现这一问题,是由于对MIS的层次嵌套性认识不足。这样,系统开发周期就比较长,开发效率很低。按目前国内开发效率统计,开发一个企业完整的信息系统常常需要两年多时间。然而,经验表明,一个系统的开发时间如果超过半年,其应用效果就要打折扣了。
(3)对于需求具有模糊性的问题引出了快速原型化方法。当获得一组基本的需求后,原型化方法快速予以“实现”(即原型Prototype)。随着用户和开发人员通过原型对系统理解的加深而不断地对这些需求进行细化补充 ...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