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家公司抛增发预案 A股反弹暗藏资金杀手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12日 15:03 新金融观察报
作者:新金融记者 游敏常
当500多家公司还在排队等候IPO时,已上市公司也不甘寂寞,纷纷抛出再融资方案。
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月10日,沪深两市共有270家公司公布了增发预案,预计融资额度达到5862.95亿元,其中67家已拿到增发批文,这意味着1542亿元左右的增发融资规模随时引弓待发。
然而,A股持续的弱势格局致使部分增发项目的增发价格与二级市场价格出现倒挂。这考验着上市公司和承销商的定价智慧,因为稍有不慎很可能会落得增发失败或者被迫包销剩余股票的下场。
270家公司等候增发
上周五,
金发科技(
12.74,
-0.24,
-1.85%)刊登招股说明书,拟以12.63元/股的价格公开增发2.5亿股,筹资投向五大新材料项目建设。仔细算来,这是龙年以来第3例增发事件。
A股稍有回暖,上市公司圈钱的神经迅速被挑动起来。新金融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月10日,年初以来便有40家公司公布了增发预案。
上周,市场更是迎来了增发预案披露的小高潮。
得润电子(
18.90,
1.15,
6.48%)、
实益达(
6.82,
0.11,
1.64%)、
七星电子(
53.90,
0.14,
0.26%)、*
ST盛润(
13.21,
0.63,
5.01%)A、
威远生化(
13.06,
1.19,
10.03%)等5家公司2月10日携手备案增发,致使全周发布增发预案的公司数目跃升至10家,这些公司总融资额度预计超过250亿元。
此前再融资两度折戟的
东北证券(
13.65,
-0.16,
-1.16%),上周也披露了增发预案。该公司2月7日披露,拟以不超过11.79元/股的价格,筹集40亿元左右的资金用于公司相关业务的资本补充。
东北证券曾分别于2008年、2009年两度抛出再融资方案,却由于市场环境不佳和业绩恶化等因素,计划最终被迫搁浅。
为保计划不失,东北证券这次特意邀请大股东和二股东来为增发保驾护航,大股东
亚泰集团(
5.18,
-0.05,
-0.96%)拟出资额在10亿元到12.28亿元之间,二股东吉林信托计划以3.5亿元认购公司本次非公开发行的股票。
A股增发队伍的板凳深度绝不限于40家公司。截至2月10日,沪深两市共有270家公司公布了增发预案,预计融资额度达到5862.95亿元。
持续的钱荒让不少上市公司现金流频频告急,而部分企业也雄心壮志,意欲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来临之时提前布局,多重因素交织之下,A股的增发融资潮一浪高过一浪。
新金融记者调查发现,部分上市不过两年左右的公司也赶上了这波增发浪潮。统计显示,目前已发布增发预案的270家上市公司中,有23家在2010年后才登陆A股。
2010年11月刚挂牌的
利源铝业(
19.85,
0.01,
0.05%),今年1月10日再次抛出巨额增发方案。据公告,公司拟以不低于17.50元/股的价格,非公开增发不超过7280万股,筹集不超过15亿元的资金投入“轨道交通车体材料深加工项目”。
上市未满两年的太安堂,1月20日也公布了非公开增发方案,引来各方非议,原因在于该公司上市不到两年,分别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获取了8亿元、3.9亿元资金,而2011年、2010年该公司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也不过7415万元、5645万元。
在此次增发预案中,太安堂计划再次募集8亿元左右的资金用于“太安堂中成药技术改造项目”等6个项目的建设。当然,该增发项目离最终实施尚有不短的距离。上周五,该提案才提交股东大会投票。
湘财证券策略分析师徐广福在接受新金融记者采访时说,尽管从目前情况来看,A股再融资总规模巨大,但因为多数增发项目发行对象主要针对大股东或者是机构投资者,因此冲击力远比市场想象要小。
弱市检验定价智慧
尽管这270家公司增发方案最终能否成行尚属未知,但已经拿到“准生证”、正排期等候实施增发的公司并不在少数。数据显示,目前已有67家拿到增发批文,总计达1542亿元左右的融资计划箭在弦上。
北京银行(
10.14,
-0.07,
-0.69%)以118亿元融资规模暂时“领衔”这支等候增发的队伍。该公司于1月31日宣布定向增发计划获得证监会批准,此举也正式拉开了A股上市银行今年股权再融资的大门。
在A股如此弱势的情况下,过百亿元要想顺利增发并非易事,所幸北京银行不需要看股市脸色行事,早有人确定埋单。根据公告,华泰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中信证券(
10.95,
-0.02,
-0.18%)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机构将全部认购该部分增发股票。
显然,与证监会发放批文的速度相比,市场消化这些增发计划的速度则慢得多。新金融记者发现,截至2月10日,今年成功增发的公司也不过10家而已,其中更包括哈药股份、万泽股份和
ST源发(
9.20,
0.00,
0.00%)等3家只针对大股东增发的公司。
北京某投行人士告诉新金融记者,当前股市虽出现回落迹象,但弱势格局依旧未改,无论是机构投资者抑或是散户对增发都较为谨慎,此时实施增发并非明智之举。
事实上,在目前的市场格局下,270家备案增发的上市公司想在股市上融到资金需要通过重重关卡,首当其冲的便是要解决股价不达标的问题。
例如,2月9日刚宣布拿到“准生证”的
南方建材(
6.95,
0.01,
0.14%)和
仁和药业(
11.78,
0.06,
0.51%),均面临着增发价与市场价倒挂的尴尬局面。
按照这两家公司此前公布的增发预案,南方建材的增发价格底价为7.75元/股,而仁和药业增发价下限确定为12.20元/股,截至上周五,这两家公司股票的收盘价分别为6.94元/股和11.72元/股。
仁和药业董秘办一位工作人员向新金融记者坦言,目前公司股票价格与增发价之间尚有几毛钱的差距,在获得证监会批文后的6个月内,公司将根据市场情况适时推进增发计划。
诚然,增发价与市场价倒挂的现象并非这两家公司所独有。根据Wind数据,截至2月10日,270家备案增发的上市公司中,57家收于增发价之下。
上周五刚公布增发招股说明书的金发科技,当天股价突然下挫1.89%,报收于12.98元/股,距离12.63元/股的增发价并不遥远,其增发计划因此平添了更多变数。
更有甚者,部分上市公司为求股价“达标”,更是迫于无奈屡屡下调增发价格。
中粮屯河(
6.94,
0.10,
1.46%)、
联创光电(
8.70,
-0.02,
-0.23%)上周相继宣布下调增发价格,而这均非两家公司首次调整增发价格。
事实上,按照上市公司披露信息,中粮屯河此前曾两度下调增发价格。该公司去年5月公布的增发预案显示,公司计划以不低于10.47元/股的价格筹资,当年10月,它进一步将增发底价下调至7.98元/股。
今年2月8日,中粮屯河再度宣布,鉴于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市场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公司将增发底价下调至5.70元/股,筹资金额仍为48.85亿元。
联创光电为了跟上股价“变脸”的速度,更是3次修改增发底价,价格一降再降,从10.1元/股、8元/股下调至目前的6.31元/股。截至上周五,其股价报收于8.72元/股。
徐广福表示,对急于圈钱的上市公司来说,增发价格只是其次,关键在于增发能否成功实施,目前出现了增发价与市场价倒挂的现象表明参与增发的风险已开始累积,投资者要仔细甄别上市公司的增发项目,谨慎参与认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