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F向消费者分配消费品,可以直接分配实物,也可以发领条,上面注明名称、数量,让消费者到供销社去领,当然这些办法都比较麻烦,例如连一根针都要写上。最好的办法就是借用货币进行分配。货币分配和实物分配、领条分配的实质都是一样的,区别在于货币分配较灵活,消费者想买(领)什么就买(领)什么,想买(领)多少就买(领)多少。所以用货币分配最好。只是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买卖”是供给,是ZF向人民供物,商品买卖是生产者双方用物交换,本质不同。
ZF若借用货币进行分配,对货币的制造、发行及回收要按下列原则和步骤进行:
⒈ 仿照商品的定价值方法,根据各种原材料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给原材料定上价值。然后根据价值定价,例如1工的价值就定价格为1圆。
⒉国家生产多少原材料,ZF就应该根据定价制造多少货币。这就是国家的收入。
⒊需要多少原材料投产,ZF就应该发行多少货币——直接拨给消费品生产厂。如果ZF不把货币拨给消费品生产厂,而是直接把原材料拨给消费品生产厂,把货币发给最终消费者也可以。这就是国家的支出。
⒋消费品生产厂用货币到原材料生产厂购得原材料后,原材料生产厂应将货币全部上缴给ZF。ZF收回,待发给最终消费者。
⒌消费品生产出来后,给消费品定价格。
⒍ZF将收回的那批货币发到最终消费者手里。最终消费者用它购物。
⒎消费品生产厂将消费品售出后,应将得到的货币全部上缴给ZF,ZF将这批货币收回,销毁。这样,这批货币和它代表的那批原材料就共同走完了它们圆满的一生。当然,这批货币也可以不销毁,留作下次使用,但千万不能把它当成收入。
上面步骤可以用图五来表示。这个图中,实线表示的是物质的流通路线,虚线表示的是货币流通的路线。物质的起点在大自然,货币的起点在造币厂。
原材料生产厂从大自然取得资源,把它加工成原材料。假设生产出来一根钢铁,一根钢铁消耗一个工日,那么这根钢铁就定价为一圆。这一根钢铁或者一圆钱就是国家的收入。
造币厂制造的货币要交给银行,制造的数量没有规定,但是要足够使用,多了无妨,有银行把关。那边原材料生产厂生产了一根钢铁,定价为一圆,那么银行就要准备好一圆钱。生产两根,就准备好二圆,生产三根,就准备好三圆。总之,要保证钱和物质一一对应。
当需要三根钢铁投入消费品生产厂,例如自行车厂时,国家就直接把三根钢铁调拨给自行车厂,右边国家也应该以工资或其他形式把三圆钱发到消费者(工人、农民等)手里,这就是国家的支出。当自行车生产出来后,假设生产了30辆自行车,那么每辆自行车的定价就是1毛(此处忽略自行车消耗的其他原料,例如电),把它交给供销社,消费者就可以拿着三圆钱到供销社把自行车领走。自行车到了消费者手里后,不久就变为废品,被扔回大自然或者被回收到原材料厂。货币到了供销社后,供销社要把它交还给自行车厂,或者直接交给国家。这时的货币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它所代表的三根钢铁已经从仓库里消失,所以这时的三圆货币已经等于废纸,国家可以把它销毁,也可以让银行象回收废品一样回收,等再有三根钢铁投到自行车厂时,再把它发给消费者,进入下一次循环,再利用。注意,这时国家如果把这回收的三圆钱当作收入,就大错特错了。可是,传统经济学都是把回收的废纸当作收入的,引起了一连串的错误,也难怪传统经济学遭人鄙视。
再回头说说,当需要三根钢铁投入自行车厂时,这时国家也可以不直接把三根钢铁调拨给自行车厂,而是把三圆钱调拨给自行车厂,就是拨款,让自行车厂拿这三圆钱到原材料厂去购买(领),三圆钱到原材料厂后,原材料厂把它交给国家,国家再把它发给消费者。消费者到供销社领回自行车后,供销社再把钱交给国家,由国家销毁,或让银行收回,再利用。两种方法一样,但是我认为直接调拨物资比较好,起码可以减少贪污的途径。
(四)公有制的优越性
公平地说,公有制确实比私有制优越,可是优越在哪里呢?公有制比私有制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计划经济比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上。把图四和图三相比较就可以看出来,计划经济里,不存在消费对生产的反制约,也不存在各行业之间的相互制约,没有经济危机,利于正确处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而且没有技术封锁,能使国家和人民以最合理的,最快的速度富起来,这是第一点。
这一点说的是公有制里的浪费少,且生产效率高,致富速度快。
市场经济里,总存在商品的相对过剩,商品一相对过剩,卖不出去,企业就得停产倒闭,这就要造成浪费——产品被浪费,生产设备也被浪费,或闲置,或烂掉。市场经济里,豪华包装、广告宣传、刺激消费等也造成很大的浪费。而公有制里不存在这些事。
信奉市场经济的人,总败坏公有制的效率低,例如说以前计划经济时期,工厂亏损严重。他们的话听起来似乎十分在理,而实际上很可笑。要知道,由于生产目的不同,市场经济和公有制对效率的认识也是不同的。市场经济的生产目的是赚钱,一切都为钱转,评价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赚钱的多少快慢,所以它认为赚钱快就是效率高。而公有制的生产目的不是赚钱,是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所以它认为能最快满足全体人民的生活需要才是效率高。公有制根本就不考虑赚钱的事,它甚至连钱都取消了,还要赚钱吗?信奉市场经济的人,说计划经济里工厂不赚钱就是效率低,就好比老虎说牛不吃肉就缺乏营养长不大一样无知可笑。从满足人民需要这个标准来看,显然市场经济的效率要低得多,它永远都无法满足全体人民的生活需要,因为它的生产目的就是赚钱,不是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只要人民买不起,它就不生产。例如住房,虽然还有很多人急需住房,但是因为买不起,住房卖不出去,房产商就不能生产,同时ZF也限制房产商生产,恐怕资本家破产,恐怕引起危机,这就不可能满足人民的需要。而公有制的生产目的不是赚钱,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所以只要人民需要,就不住地生产,直到满足人民的需要为止。所以,公有制的效率比市场经济高得多。
第二个优越性,就是公有制里,生产是可控的,人民完全能控制住生产速度和产品种类,让生产就生产什么,让生产多快就生产多快,这就能使人类社会最合理地发展,最长久地,最和谐地存在。而在私有制里,生产处于无ZF状态,是不可控的,就像一辆破车,该快的时候反而熄火,该慢的时候又停不下来了。即使自然界剩下最后一升石油,只要有人能消费得起,也会把它消耗掉。
第三个优越性,就是公有制的分配制度避免了贫富分化,与钱财有关的犯罪较少,社会较安定,而且公有制里不追求利润,没有假冒伪劣、黄赌毒乱等。
这三点就是公有制的优越性。同私有制相比,公有制也就只有这三点优越性,因为只有这三点私有制做不到。其余的,象福利、慈善等公益行为,凡是公有制能做到的,私有制都能做到,不能说是公有制的优越性,它们只是ZF安抚社会的手段。平时不绝于耳的“某某人生病无钱医治,ZF及人民热情相助,致使疾病得以及时治疗,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节日前,某某市及时把救济金发到困难户,送去了党的温暖”等等新闻报导,都是斜眼的化妆师硬生生地想朝社会主义脸上贴金,却没贴到正地方去,不仅不能服人,反而是授人以柄,自讨其辱。请想想,给穷人施些小恩小惠,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是做得还好么,如果有人凭此就说资本主义比公有制好,我们岂不要张口结舌?
只有知道公有制的优越性,才有可能衷心地热爱公有制;只有知道公有制的优越性,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出它的优越性,使国民经济快速而稳定地发展。不知道公有制的优越性,即使喊公有制好也是人云亦云,有口无心,一旦尝到了私有制的一点甜头,立即变调;不知道公有制的优越性,在经济建设上就不可能知道怎样去发挥它的优越性,甚至有可能做反,东施效颦,以丑为美,扬短避长。有些领导经常兴致勃勃地泛泛高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争取国民经济在××时达到××水平”,真不知他们要发挥的是哪些优越性,怎样发挥。
计划经济的情况和所有企业都兼并到一个人手里的私有制在管理形式上是比较相似的。一个私有制社会,假如这个社会里的所有产业,包括农业、工业等都被一个资本家兼并了,那么,这个时候,这个社会里的经济活动方式就是计划经济,生产和消费都有统一计划,产品也由这个资本家统一分配,工厂之间是调拨关系,这时不再有商品,不再有商品买卖,也不再追求利润,也不再有技术封锁,不再有假冒伪劣、黄赌毒乱,不再有经济危机,不再有广告、促销等。与公有制的计划经济不同的是,这个时候,这个资本家要把剥削的成果归自己享受,他最富裕;同时他还要给ZF官员们供应最好的消费品,而给普通工人农民供应低档消费品,这时仍然有三六九等的贫富差别。当然,这时也会随着制造一种政治思想出来,麻痹工人和农民,说他们就应该享受这样的待遇,而资本家和官员等就应该享受那样的待遇,以使工人和农民没有怨言,社会稳定。
最后要说明的是,在公有制下,仍存在“剥削”,即国家或社会对工人、农民的“剥削”。与私有制下的剥削不同的是,公有制下国家或社会“剥削”的目的是为了积累、储备或扩大再生产,所以剥削的财富,最后还用到全体人民身上,任何私人都不能享受。这和家庭情况是一样的,家庭就是公有制。家庭里,各个家庭成员赚的钱,或生产的东西,并不是各个家庭成员都把它消费光,而是要留一些作为家庭储备,但是这个储备最后还是用在了全部成员身上。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