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随风动 发表于 2012-2-15 18:47 
======================
你的困惑,也是我的困惑;你的困恼,我比你更苦恼!
"以老年学者为主的《经济学动态》,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动态?","现在的文献,idea很重要,技术和方法同样重要";"看看同为社科院的《世界经济》,为什么最近十年来越来越好";“比如现代宏观经济学,大家都用DSGE模型”
(1)动态的编制和队伍建设,我无能为力;就是我本身,是不是在动态做事,在动态做什么事,也完全不取决于我。个人的一贯做法是:能做什么,就尽力去做;做不了的事情,自己尽量不要想。我的人生是一个偶然的小概率事件,我个人在人类社会中可以忽略不计,何况浩瀚宇宙迄今仍是谜团。
(2)《世界经济》和《经济学季刊》,是我唯一自己花钱买的中文杂志;过去隔几个月专门去一趟深圳南山书城,这两份杂志是必买的东西。杂志间的区别,大家应该都明白。
(3)关于DSGE,我也一直认为是宏观经济学的主流,是不可回避的重要分析工具,曾同它较劲多年。至于您提及的问题,在我了解的范围内,有如下答复:
其一,涉及数学公式。对于排版编辑来说,公式的排版需要一个字母一个字母敲进去,文字则可以直接铺。由于排版人员身兼多职,加上不同年龄结构的偏好等,此类文章有一些能克服的困难(排版、编校等,我们全是自己干;处理过一些稿件,我累得够呛)。不少文章,都处理好了,但排版没出来,只能拖一拖。此类问题,我们会尽快克服。
其二,就我个人而言,或许与经历有关,总感觉文章是给人看的。全球70亿人,玩模型的不超过100万,有效模型创新的不超过1万。作为中国学者,我们可以独立模型创新,但我们有更多紧迫的问题,纯理论创新有点“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感觉。对于大多数中国学者,还是在各种各样的“互补性”理论模型中,挑选出适合分析中国实际问题的模型和方法。在这个问题上,感觉不少学人有点偷懒;不论是模型还是计量,直接就套,其实际价值并不是十分明显。
举两个例子吧。曼昆(2006)(The Macroeconomist as Scientist and Engineer)值得琢磨: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长期,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对的;在市场调整尚未完善的短期,新凯恩斯主义是有道理的。长期和短期是个相对概念,取决于市场机制是否充分发挥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改革开放前的30年,在经济学意义上只是一个短期。不仅如此,我们的市场本身还不是很完善,市场机制本身还有诸多干扰(如户籍,不仅对短期劳动力市场有影响,甚至影响长期劳动配置)。在这个意义上,现有的多数模型,明显在偷懒:模型是一直简化工具,用市场条件下的简化工具,套用我们的情况,肯定要调整,但很少看到。
再举一个例子。现代宏观经济学侧重于实体经济,长期的货币是中性的。前几年曾思考过一个问题,譬如通货膨胀对增长和分配的效应。西方多数国家,工资指数化、公务员工资根据市场化指数进行调整等,故适度通胀的长期影响可能是中性的;我们不同,直觉上应该存在非中性。不过,英文文献,不必谈论此问题;中文文献,要么没有模型(不确定其内在逻辑的严谨和计量后果),要么直接套用,故感觉是有问题的。
去年曾写作一篇小文(斯密的思想渊源,经济研究的网站好像有转载),借助于西方学术传统,对经济学之外的、市场经济之处的非常外围的东西,做了一些思考。里面提及了不少问题,是西方不必讨论,我们该讨论但又没人理会的。说句极端的话,市场机制本身还没弄好(市民意识、契约精神、非人格化交易等),若直接套用西方成熟模型,肯定是有些偷懒;至少应该调整一下,包括模型结构和数据本身等。
基于上述感觉,虽然我个人比较侧重于方法,但对于重视思想和观点的动态传统,我也是慢慢多些理解的。
当然,我是想得多,做得少,也没有写过什么有水平的文章,但对别人的好文章还是有感觉的,作者、读者和同行的意见我会很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