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012-2-15 18:50:45
huhuaiguo 发表于 2012-2-15 16:27
谢谢!我不是托,我是经济学动态的员工,虽然进入动态不久。为表真诚,特提供如下真实信息:胡怀国,经济 ...
毁名容易成名难!经济学动态走到今天地步,确实有自我毁灭的原因。
作为中国最高研究机构,这种特殊的学术地位,好比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提高中国学术道德,也可以成为中国学术道德的反面教材,其社会影响远非一般刊物能比。贵刊贩卖集体版面费,确实有伤中国学术尊严和严肃。
我在社科院办的期刊上发过数篇论文,从来没有听说什么版面费之类,而贵刊的集体版面费(也就是所谓的理事单位),甚至有意无意屏蔽非理事单位的稿件等诸多行为,确实比较严重的影响了学术道德的净化。
希望贵刊认真自我检讨,努力改进,再次辉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15 18:53:10
huhuaiguo 发表于 2012-2-15 18:36
"至于是不是每个月都有新东西,是不是可以看一看NBER working paper的更新频率;看看CCER之类机构的讨论稿 ...
胡老师,难为您了。说到NBER和CCER的本意是为了表示,“民间”的成果是足够多的,只要质量唯上,形式得当,形成良性循环,高质量稿件不用愁。动态毕竟曾有口碑。这里,个人倒是有个明明白白的意见:目前形式的综述文章值得讨论:是否——1、重要命题,2、需要进行综述,3、该领域资深学者,4、足够的重要文献索引。这才是符合规范的综述。一年12篇特别领域的综述,已经太吓人了,何况那么多。博士论文的综述其实不是必要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胡老师不了解,去查了下,如果没有遗漏胡老师发表过的中文文章最好的大概也就是经济学动态。如果遗漏了请知情人补充,或者胡老师自己澄清下。

我这么说并不是怀疑胡老师的水平,能加入社科院的,我相信都是时代精英。至于胡老师说对某几本主要刊物上的综述不了解,只看JEP和季刊上的综述,我个人觉得似乎有点不妥。编辑的工作是甄别稿件的水平,同行的中文期刊(主要的,最好的几本)应该是烂熟于心。只有对几本中文期刊的综述都很熟悉,才能知道每本杂志的优缺点,才能更好的为自己的杂志挑选稿件。不知对否?


关于模型和实证论文,正如胡老师提出的“用小样谈大问题”是不合适的一样,仅用经济学动态投稿者的模型和实证论文无法模拟出“高水平”到底如何。这本来就是一个“双向因果”的问题:一方面,好的期刊才会吸引好的文章,另一方面,好的文章才能造就好的期刊。

我举个例子:JEEA是一本新杂志,但因为阿西墨格鲁等大牛纷纷投稿现在期刊质量绝对是世界一流(个别几期绝对是顶级水准的,见:http://www.eeassoc.org/doc/upload/Abstracts_10-120120130144400.pdf),这样下去EER只能靠边去了,而传统上EER一直是欧洲期刊的少数几个霸主之一。《经济学动态》干不过《经济研究》根子还是出在编辑部——说句不太好听的话,有什么样的编辑部才会有什么样的投稿者。高水平稿件永远是朝着高水平期刊去的,可能个别稿件质量比较差也会去投AER,但总体而言AER收到的稿件质量肯定远远高于一般期刊。

如果持续能吸引到一流作者,那么就不愁今后的发展。现在的情况是,作者有了好的稿子,第一反应是投《经济研究》,被拒后可能转《季刊》、《世界经济》和《管理世界》等,然后被拒几轮过后才可能考虑《经济学动态》。

要扭转这个局面,个人建议还是要革新。第一,每年可以办一次青年学者专刊(不是增刊性质的),邀请国内目前比较知名的年轻学者如:聂辉华、陈钊、陆铭等人写稿。说白了,这样的约稿,凭着社科院的牌子,大家多多少少还是给点面子的。这样一期刊物质量肯定能保证,有了这个标杆,等于告诉未来的投稿人:现在的《动态》要的这种水平的稿子。第二,对于综述文章放宽限制——无论是字数还是题材都应该是开放式的。同时建议增加“技术”类综述的比重,其实在经济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差不多1-2年在某个领域就会出现方法上的重大突破——也就是说,同一个领域的方法应该经常更新。

所谓的思想性,与技术性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尽管我本人不是很喜欢别人动不动提“思想创新”,经济学思想的创新从有经济学以来总共也没多少次,更常见的创新还是“技术性”的。所以,《动态》不应该为“名声所累”,总是为了“思想性”而存在。好的技术文章并不会影响期刊的“思想性”,反而有利于提高刊物质量——当然,那种抄袭西方先进技术,套用中国数据的论文肯定要“枪毙”掉。任何期刊都应该杜绝这类文章,只有这样中国的经济学研究才能摆脱“山寨”命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15 19:29:24
云随风动 发表于 2012-2-15 18:47

======================
你的困惑,也是我的困惑;你的困恼,我比你更苦恼!

"以老年学者为主的《经济学动态》,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动态?","现在的文献,idea很重要,技术和方法同样重要";"看看同为社科院的《世界经济》,为什么最近十年来越来越好";“比如现代宏观经济学,大家都用DSGE模型”

(1)动态的编制和队伍建设,我无能为力;就是我本身,是不是在动态做事,在动态做什么事,也完全不取决于我。个人的一贯做法是:能做什么,就尽力去做;做不了的事情,自己尽量不要想。我的人生是一个偶然的小概率事件,我个人在人类社会中可以忽略不计,何况浩瀚宇宙迄今仍是谜团。

(2)《世界经济》和《经济学季刊》,是我唯一自己花钱买的中文杂志;过去隔几个月专门去一趟深圳南山书城,这两份杂志是必买的东西。杂志间的区别,大家应该都明白。

(3)关于DSGE,我也一直认为是宏观经济学的主流,是不可回避的重要分析工具,曾同它较劲多年。至于您提及的问题,在我了解的范围内,有如下答复:

  其一,涉及数学公式。对于排版编辑来说,公式的排版需要一个字母一个字母敲进去,文字则可以直接铺。由于排版人员身兼多职,加上不同年龄结构的偏好等,此类文章有一些能克服的困难(排版、编校等,我们全是自己干;处理过一些稿件,我累得够呛)。不少文章,都处理好了,但排版没出来,只能拖一拖。此类问题,我们会尽快克服。

  其二,就我个人而言,或许与经历有关,总感觉文章是给人看的。全球70亿人,玩模型的不超过100万,有效模型创新的不超过1万。作为中国学者,我们可以独立模型创新,但我们有更多紧迫的问题,纯理论创新有点“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感觉。对于大多数中国学者,还是在各种各样的“互补性”理论模型中,挑选出适合分析中国实际问题的模型和方法。在这个问题上,感觉不少学人有点偷懒;不论是模型还是计量,直接就套,其实际价值并不是十分明显。
     举两个例子吧。曼昆(2006)(The Macroeconomist as Scientist and Engineer)值得琢磨: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长期,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对的;在市场调整尚未完善的短期,新凯恩斯主义是有道理的。长期和短期是个相对概念,取决于市场机制是否充分发挥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改革开放前的30年,在经济学意义上只是一个短期。不仅如此,我们的市场本身还不是很完善,市场机制本身还有诸多干扰(如户籍,不仅对短期劳动力市场有影响,甚至影响长期劳动配置)。在这个意义上,现有的多数模型,明显在偷懒:模型是一直简化工具,用市场条件下的简化工具,套用我们的情况,肯定要调整,但很少看到。
     再举一个例子。现代宏观经济学侧重于实体经济,长期的货币是中性的。前几年曾思考过一个问题,譬如通货膨胀对增长和分配的效应。西方多数国家,工资指数化、公务员工资根据市场化指数进行调整等,故适度通胀的长期影响可能是中性的;我们不同,直觉上应该存在非中性。不过,英文文献,不必谈论此问题;中文文献,要么没有模型(不确定其内在逻辑的严谨和计量后果),要么直接套用,故感觉是有问题的。
     去年曾写作一篇小文(斯密的思想渊源,经济研究的网站好像有转载),借助于西方学术传统,对经济学之外的、市场经济之处的非常外围的东西,做了一些思考。里面提及了不少问题,是西方不必讨论,我们该讨论但又没人理会的。说句极端的话,市场机制本身还没弄好(市民意识、契约精神、非人格化交易等),若直接套用西方成熟模型,肯定是有些偷懒;至少应该调整一下,包括模型结构和数据本身等。

     基于上述感觉,虽然我个人比较侧重于方法,但对于重视思想和观点的动态传统,我也是慢慢多些理解的。
      当然,我是想得多,做得少,也没有写过什么有水平的文章,但对别人的好文章还是有感觉的,作者、读者和同行的意见我会很尊重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15 19:30:37
匿名者 发表于 2012-2-15 18:57
对胡老师不了解,去查了下,如果没有遗漏胡老师发表过的中文文章最好的大概也就是经济学动态。如果遗漏了请 ...
基本支持。在经济学领域,不存在脱离“技术”的所谓思想创新和深度,那是哲学。没有专业技术,就没有主流经济学研究。只有好坏。这么多年了,还需要讨论这个问题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15 19:31:48
huhuaiguo 发表于 2012-2-15 19:29
你的困惑,也是我的困惑;你的困恼,我比你更苦恼!

"以老年学者为主的《经济学动态》,如何才能做到真 ...
所以问题就是,你一个人无法改变什么
这个刊物还会继续沿着原来的路径继续下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manchern 发表于 2012-2-15 20:30
基本支持。在经济学领域,不存在脱离“技术”的所谓思想创新和深度,那是哲学。没有专业技术,就没有主流 ...
刚刚看了胡老师说,编辑部就他一个70后,其他都是50后,我觉得这个问题有必要提一下。

我们年轻人觉得顺理成章的事情,在50后看来未必。他们的年龄差不多是我们父辈了。。。

我觉得婚前性行为是人之常情,我父母就觉得这十恶不赦——同样的,难道婚前性行为是人权也需要讨论么?其实是需要的,假如你面对的对象是50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云随风动 发表于 2012-2-15 20:31
所以问题就是,你一个人无法改变什么
这个刊物还会继续沿着原来的路径继续下滑
编辑部的水准决定刊物质量。有些国外刊物换一个主编,整个杂志水平一下子水平上升或者下降的例子其实也不罕见。

一个70后加一群50后,短期内不能指望杂志提高什么了。不过50后很多人在未来5年内要退休的,是不是能进一些新博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15 19:40:10
对于排版编辑来说,公式的排版需要一个字母一个字母敲进去,文字则可以直接铺。由于排版人员身兼多职,加上不同年龄结构的偏好等,此类文章有一些能克服的困难(排版、编校等,我们全是自己干;处理过一些稿件,我累得够呛)。不少文章,都处理好了,但排版没出来,只能拖一拖。此类问题,我们会尽快克服。

-----------------------------------

这个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
我给您举个例子
复旦的世界经济文汇
也都是一些兼职编辑,平时都要上课搞科研的
他们如何降低在排版方面的工作量呢?
第一,严格要求作者按格式自己排版和校对;
第二,不要去搞那种一个页面双列的格式,这既放不下稍长的公式,还要付出巨大的排版精力
关键还在于,你是想对这个刊物进行改革(也包括改版)呢
还是得过且过,小修小补
从您的上述发言来看,我的理解是:您在所里没有这个话语权。
所以,我很难看好《动态》未来的发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15 19:47:43
bhs123 发表于 2012-2-15 15:17
说得非常好!我认为经济学动态文章的思想性远超经济研究,没必要家家杂志都搞一些远离社会的象牙塔理论,动 ...
同意[em23]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15 19:48:53
huhuaiguo 发表于 2012-2-15 16:27
谢谢!我不是托,我是经济学动态的员工,虽然进入动态不久。为表真诚,特提供如下真实信息:胡怀国,经济 ...
[em23]实在,好样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15 19:54:27
匿名者 发表于 2012-2-15 18:57
对胡老师不了解,去查了下,如果没有遗漏胡老师发表过的中文文章最好的大概也就是经济学动态。如果遗漏了请 ...
“对胡老师不了解,去查了下,如果没有遗漏胡老师发表过的中文文章最好的大概也就是经济学动态。如果遗漏了请知情人补充,或者胡老师自己澄清下。”

谢谢关注!我无法确认“中文文章最好”的如何评价,或许我已跟不上时代步伐了,但我可以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

(1)我总觉得发文章是负担,除非约稿、外在压力等,我是不会主动写稿投稿的,我更愿意自己看书、找朋友聊天。
(2)1999年博士毕业前夕,学校要求至少发两个核心,于是写了几篇,《学术交流》和《经济科学》毕业时用了,《改革与战略》发后一直不知道,在韩国上网时偶然才知道发表的。
(3)2002年评副研究员,要求有代表作,于是写了几篇。
(4)香港期间写过不少,多数属于命题作文,或海内外约稿,都是不写不行、写了白写的(同行看不到,写不好很不行),此后就有了写作恐惧症,非不得已不愿再写,为此把香港几年的朋友快得罪光了。
(5)经济学动态的文章好像发了好几篇,但基本都是约稿;同在一个单位,不写不好。

一句话,我写的东西,要么是不得已,要么是给朋友们看的;学术水平如何,相信没有多少人关注。我看的东西多些,据说是经典的论文、论著,会尽可能找来读读,每日读书50页应该有20多年了吧。人活一辈子很偶然,只要可能,我希望做自己喜欢的事——读书,别临死时发现自己糊涂了一辈子。

以上回应,同工作有些偏了,似乎涉及个人问题,以后少些讨论,毕竟我们是工作上的同道、而非感情上的朋友。

另外:社会科学,其实范围很大;经济学,其实范围也很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15 19:55:26
匿名者 发表于 2012-2-15 18:57
对胡老师不了解,去查了下,如果没有遗漏胡老师发表过的中文文章最好的大概也就是经济学动态。如果遗漏了请 ...
“高水平稿件永远是朝着高水平期刊去的,可能个别稿件质量比较差也会去投AER,但总体而言AER收到的稿件质量肯定远远高于一般期刊。

所以,学术杂志也有马太效应,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如果一个杂志一不小心跌下去,要花费比原来多得多的代价才能升回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15 19:55:51
排名下跌可能与该刊期刊网不能下载相关,由于不能下载,可能导致其引用率下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15 19:56:23
huhuaiguo 发表于 2012-2-15 19:29
你的困惑,也是我的困惑;你的困恼,我比你更苦恼!

"以老年学者为主的《经济学动态》,如何才能做到 ...
就您这些思考而言,已经令人担忧编辑思路是否能够开阔了:有点汪丁丁的味道了——很怕的。编辑的学养深厚固然好,但自身的定见和偏好太深也不好。很难想象一位当今的专业研究者不是通过网络浏览最新学术成果并择善而居,而是通过买杂志了解同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huhuaiguo 发表于 2012-2-15 20:54
“对胡老师不了解,去查了下,如果没有遗漏胡老师发表过的中文文章最好的大概也就是经济学动态。如果遗漏 ...
中文文章最好的意思,最简单的定义是发表在:《经济研究》、《季刊》、《世界经济》、《管理世界》这个四本期刊上的文章。虽然这么定义可能有点偏颇,但基本可以代表目前中文期刊最高水平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15 20:00:45
匿名者 发表于 2012-2-15 19:36
编辑部的水准决定刊物质量。有些国外刊物换一个主编,整个杂志水平一下子水平上升或者下降的例子其实也不 ...
如果50后编辑们都是接受过现代经济学教育,
并至少有硕士以上学历
我相信年龄其实不是一个问题
但问题恰恰是,五六十岁那批人基本上都是马列经济教育
最多能理解制度经济学的一些思想
再新的就看不懂,不得不排斥了
但另一方面,他们每个月又要让一批文章发表呀
怎么办,只好多用熟人的稿件呗,特别是那些成名专家的,他们的博士挂上他们的招牌
质量肯定有保障的
于是乎,所谓的关系稿就诞生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15 20:02:34
匿名者 发表于 2012-2-15 19:58
中文文章最好的意思,最简单的定义是发表在:《经济研究》、《季刊》、《世界经济》、《管理世界》这个四 ...
没有必要这么讨论这个问题的,是不是?难得胡老师到坛子交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manchern 发表于 2012-2-15 21:02
没有必要这么讨论这个问题的,是不是?难得胡老师到坛子交流。
是他自己问如何定义,我没有要用发表来衡量他水平的意思,第一次发言就表明了我对胡老师水平的信任。

我主要是信不过那些50后没有接受现代经济学训练的老编辑们的水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15 20:06:33
manchern 发表于 2012-2-15 20:02
没有必要这么讨论这个问题的,是不是?难得胡老师到坛子交流。
确实,以社科院经济所的关系
我相信胡老师真要在本所的经济研究,或世经政所的世界经济、财贸所的财贸经济发几篇文章并非难事
这个反而可以折射出他的真诚
还是对事不对人的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15 20:09:37
manchern 发表于 2012-2-15 19:56
就您这些思考而言,已经令人担忧编辑思路是否能够开阔了:有点汪丁丁的味道了——很怕的。编辑的学养深厚 ...
"很难想象一位当今的专业研究者不是通过网络浏览最新学术成果并择善而居,而是通过买杂志了解同行。"

社会在发展,请允许老人进步!

世界是多元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象高校人那样幸福!网络和电脑是新鲜事物,我96年才有电脑,99年才开始用信箱;至于一些数据库,许多地方是上不去的,不是每个人都象高校和科研机构那样可以自由上。香港的大学,图书馆证很麻烦、收费也高;公共图书馆专业性数据库并不全。
举个例子吧。我2010年才会发短信,你信吗?因为香港人没有发短信习惯——电话费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香港打电话到北京0.2元,北京打过去十几元),但短信超贵(据说是每条5元)。不同专业、不同圈子、不同社会很不一样,中国学人有许多幸福的方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云随风动 发表于 2012-2-15 21:06
确实,以社科院经济所的关系
我相信胡老师真要在本所的经济研究,或世经政所的世界经济、财贸所的财贸经 ...
我同意这个说法。但凡事有多面性,假如一个人在芝加哥大学工作,他有水平,但不可能为了避嫌就不发JPE。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15 20:19:16
匿名者 发表于 2012-2-15 20:12
我同意这个说法。但凡事有多面性,假如一个人在芝加哥大学工作,他有水平,但不可能为了避嫌就不发JPE。
...
我的意思的,其实自己单位或兄弟单位的刊物,
要求没那么高
哪怕写纯文字的东西,在财贸经济、国际经济评论等社科院中档刊物上发发也是没问题的
跟所里的大牛一起,早几年纯文字发经济研究也并非不可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15 20:20:37
匿名者 发表于 2012-2-15 19:58
中文文章最好的意思,最简单的定义是发表在:《经济研究》、《季刊》、《世界经济》、《管理世界》这个四 ...
"中文文章最好的意思,最简单的定义是发表在:《经济研究》、《季刊》、《世界经济》、《管理世界》这个四本期刊上的文章。"

应该允许自由发言。这个社会如果没有了真诚,人还活嘛劲。
您提及的杂志,前三本我常看,基本同意。我最初是做思想史的,同《经济研究》、《世界经济》无关(估计投去也发不了),《季刊》当时还没有(我肯定不会投,一是水平,二是毕业急用,它的周期应该赶不上)。后来,学术研究基本是我的业余爱好了;如果按朋友们熟悉的例子,工作内容更接近英国的“Econimist”——写作团队成员,同纯学术无关。按照论坛朋友的观点,应该有严重问题:有一年春节,同事走光、约稿不成,自己春节期间写了6篇,大半本杂志。香港的《信报》(月刊),副总是北大硕士师妹,每期要写三五篇,彼此见面大吐苦水;想不到在国内学术界,我们要死不活地干,反成了占单位便宜?个人感觉,世界很大,彼此大有差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huhuaiguo 发表于 2012-2-15 21:20
"中文文章最好的意思,最简单的定义是发表在:《经济研究》、《季刊》、《世界经济》、《管理世界》这个四 ...
胡老师是天津人?这是题外话,看到了嘛劲。

其实本帖主要还是讨论《动态》的问题,至于其他的都是顺带提到,胡老师不要介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15 20:24:36
都不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huhuaiguo 发表于 2012-2-15 21:20
"中文文章最好的意思,最简单的定义是发表在:《经济研究》、《季刊》、《世界经济》、《管理世界》这个四 ...
无论如何还是很感谢您透露的情况,至少我们明白为什么《动态》会处于目前的状态。

有些事情恐怕只能等待时间的作用——该退休的退休,该换人的换人,该革新的革新。否则,一本期刊由盛而衰很容易,反之则很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15 20:32:33
huhuaiguo 发表于 2012-2-15 20:20
"中文文章最好的意思,最简单的定义是发表在:《经济研究》、《季刊》、《世界经济》、《管理世界》这个四 ...
《信报月刊》(甚至《明报月刊》)前些年在南方读书每期必看——研究生以上可以,哈哈。胡老师辛苦了。关于排版的事,我觉得可以先“一刊两制”:年纪大的作者就代劳吧,这么多年都习惯了不是(其实他们是有弟子服其劳的);其他的请其自己严格排版校对吧,一点儿也不过分——除非真收了钱的呵呵玩笑。学术期刊慢慢都会变成季刊和世界经济这种国际面孔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16 00:35:51
胡老师是一个真诚的人   支持经济学动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16 01:12:23
难得看到有这么心平气和的讨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