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防范离岸人民币市场崩溃风险 英国《金融时报》
罗伯特•库克森 香港报道
全球各大银行已采取措施,以保护自己免受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崩溃的风险。这意味着银行能够在某些情况下延缓付款,并以美元结算交易。
这些举动显示,尽管银行家们把人民币国际化视为一个重大机遇,但他们也看到了一个风险:即规模较小、但增长迅速的离岸人民币市场有可能运转不畅。
尽管市场参与者表示出现崩溃的几率极低,但银行家们称,建立一个在紧急情况下结算交易的机制是必要的。
这是因为中国仍保留着广泛的资本管制,对在岸与离岸市场之间的人民币流动构成了限制。
已经采取的措施之一是,由世界各地近1万家银行运行的全球支付系统Swift本周实施了一套机制,即便在离岸人民币市场完全失去流动性的情况下,这种机制也将使成员机构能够在相互之间完成交易。
“离岸人民币市场规模仍相当小,并容易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Swift的人民币国际化总监丽萨•奥康纳(Lisa O’Connor)对英国《金融时报》表示。
“(这些措施将)帮助保护银行及其顾客。”
去年9年,离岸人民币市场遭受空前的波动,当时国际投资者抛出人民币、转而买进美元,部分原因是他们担心人民币升值幅度可能低于自己的预期。
其结果是,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与在岸市场出现了2%的差异。
几乎就在同时,香港的人民币储蓄资金池开始缩水,引发离岸人民币利率飙升。
按照新的机制,使用Swift网络处理衍生品交易和外汇市场及货币市场交易的银行,可订立相关条款,指定它们的离岸人民币交易须遵守一项特别的“中断事件协定”。
由国际互换和衍生工具协会(ISDA)拟定的这项协定,使银行有权在离岸人民币市场“失去流动性”、“不可兑换”或“不可转移”的情况下,延缓付款,并以美元(而非人民币)结算他们的交易。
译者/和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