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总是血淋淋的,许多不具备经济学思维的人总是难以分清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总是无法分清感情与事实,无法分清希望达到的效果与当下行为之间的千山万水,对人性,人如何行为缺乏理解,仅凭自己善良的一厢情愿的想法去行事,结果往往南辕北辙。恐怕许多学了经济学的人也会犯此类错误,我们的世界因为种种善良的愿望而变得更加糟糕了。翻开历史,好心办坏事的例子不鲜见。
这篇文章探讨的是应该如何帮助患病儿童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最容易激起人们的同情心,但同时在强烈感情的驱使下我们或许也更容易犯错误,以致愿望与结果间相去甚远。
这篇文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解经济学,体会人性的例子,告诉我们如何才能更有效率,更好的帮助更多的人~
转自:
http://www.impencil.org/Portal/pencilwork/20120215100346.aspx
儿童“大病医保”模式不可行
作者: 迢书
薛蛮子、邓飞和其他志愿者正在谋划儿童大病医保项目(以下简称“项目”),项目官方微博(@大病医保)称,其愿景是:“给每一个乡村孩子买上一份大病医疗保险。”又是个无主句——谁出钱?
首先说明,我反对ZF强行征税,然后“让乡村孩子享受免费医疗”,因为这效率低下、易生腐败。如果善款来自民间募捐,项目由非ZF、非营利组织运作,则再好不过。
值得注意的是,项目称可能引入保险公司,以商业化方式运作,这其实并不可取。主要理由有二:一是保险公司难以起到杠杆作用;二是即使用善款补贴保险,农民也不一定愿意投保,而且越贫困者投保率越低。
我认为,效率最高的运作模式是:家长向项目申请贷款,按揭孩子的生命。借钱救命,欠债还钱,这合天理、顺人情。
项目的目标是救命,而不是扶贫。最理想的情况是,每一笔善款的边际效用是救命一条,而且救命成本越低越好。善款有限,必须节约。
需要再定义什么叫救命:如果大病威胁儿童生命,家长通过其它渠道无法筹集足够治疗费用,这时项目资助差额才叫救命。如果家长有筹款能力,资助就不叫救命,而叫扶贫。
假如某县有10万儿童,某大病A每年发生10例,平均治疗费用50万元。如果治必活,不治必死,要确保10例全活下来,需要多少善款?下面用表格、文字比较三大类模式的优劣:捐款、保险、贷款。
| 机制
| 优点
| 缺点
| 综合
|
捐款模式
| 无筛选全额捐款
| 道德风险低,家长不会谎称经济困难。
| 救命成本高,部分家长有筹款能力。
| 不可取,否则难以说服捐款者。
|
有筛选全额捐款
| 救命成本较低,善款全部用于资助无筹款能力者。
| 道德风险较高,最能哭穷者得资助。
| 可取,但是效率不高。
|
有筛选资助差额
| 救命成本低,只需要资助差额。
| 道德风险极高,家长普遍说谎。
| 绝不可取,慈善不能鼓励撒谎。
|
保险模式
| 保险公司市场化运作
| 不消耗善款,保险公司和投保人皆大欢喜。
| 脱离现实,目前投保、承保都不积极。
| 还不现实。
|
补贴所有投保者
| 家长交纳保费,可能节约善款。
| 保险公司有运行成本,要合理利润。 投保积极性可疑,贫困家长难惠及。
| 除非运作、营销成本超低,否则不可行。
|
补贴贫困投保者
| 家长交纳保费,可能节约善款。 只补贴贫困投保者,可能节约善款。
| 保险公司有运行成本,要合理利润。 投保积极性极低,贫困家长难惠及。 普遍造假。
| 绝不可取,慈善不能鼓励撒谎。
|
贷款模式
| 向家长提供利率高于定存的贷款
| 救命成本低,家长会努力筹款,尽量少地贷款。 道德风险较低。 善款循环利用。
| 需要建立风险控制机制。 需要精干、专业的团队。
| 救命效率最高,道德风险较低。
|
捐款模式模式一:无筛选全额捐款,500万元。不管家长是穷是富,只要孩子确诊为大病A,项目直接捐款50万元。显然,这种方法效率很低。
模式二:有筛选全额捐款,略低于500万元。如果孩子确诊为大病A,且家长确实很穷,项目直接捐款50万元。这种模式会鼓励家长哭穷,除非家长是远近闻名的富翁,因此效率也不会很高,毕竟能够一下子掏出50万现金的家庭不多。
模式三:有筛选资助差额,低于500万元。如果孩子诊断为大病A,且家长确实钱不够,项目考察家长的筹款能力,资助差额。这种模式会鼓励家长哭穷,也让家长没有动力向亲友借钱,毕竟捐款不要白不要。
模式一救人成本最高,二次之,三最低。不过,凡是鼓励人说谎的模式都有害社会风气,很不足取。模式三导致普遍撒谎,二次之,一再次。综合以上两个维度,模式二更可取。
保险模式模式四:保险公司市场化运作,不需要项目补贴。保险公司推出针对A的单病种保险,每年保费100元。如果10万儿童投保,则年保费为1000万元,保险公司共赔付500万元。如果运作高效的话,保险公司还有利润。当然,这是最理想的情况。现实情况是,农民不愿投保,保险公司不愿承保。
模式五:项目补贴所有投保者。只要补贴足够高,一定有保险公司愿意承保。广邀保险公司投标,选择报价最低者。如果每份保险补贴25元,则10万儿童只需要250万元。因为家长也出了保费,这就节约了宝贵的善款。如果补贴最少要50元,那就没有必要通过保险公司,直接捐款效率更高。这种模式有两大硬伤:愿意买保险的家长一般不会太穷,他们并不是最迫切的资助对象。特别贫穷的家长,往往还没有投保意识,这种模式难以惠及他们。另外,即使保险有项目补贴,农民也会认为是忽悠、不划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每年交10元,报销可靠,额度也大,仍然有很多农民不愿意交费。
模式六:项目补贴贫穷投保者。理论上,这能节约善款,但是绝不可行。家长是否投保先不论,投保时装穷很容易,而保险公司逐一甄别上万人却极困难。如果项目要求保险公司凭“投保人家庭贫困证明书”领取补贴,哪个家长愿意去村里开这个丢脸的证明书——就为这看不见、摸不着的补贴?可以断定,这种模式必然带来普遍的造假,枉费人力,扭曲人心。
模式四不现实,模式六太荒诞,惟有模式五似乎可以考虑。然而,光上文提及的硬伤就极难解决。保险公司可以在短时间、小区域赔本支持,想长时间、大范围运作则费力不讨好。
贷款模式模式七:项目将捐款纳入基金,向家长贷款,其运作流程如下。
1.鉴于前期善款较少,项目通过媒体播送广告,告诉某贫困县的家长,如果孩子患了大病A,可以凭医院诊断书、“家庭贫困证明书”等向项目申请贷款。
2.贷款必须要有公证人、担保人,比如由村长作公证人,家长的若干名亲属作担保人。
3.亲属必须为贷款担保,但不需要为所有贷款担保。比如说,每人只需要担保2万元。在贷款额度有限、申请家长较多的情况下,优先贷给贷款较少、担保可靠者。
4.贷款必须收取利息,利率必须高于银行定期存款。家长自收到贷款之日起,三个月还款一次。前期还款少,比如说象征性的几百元,可减轻家长经济压力,但是必须让家长养成还款的习惯。后期还款多,还款期限可以延长至20年。当然,鼓励提前还款,还款期限越长利率越高。如果孩子10岁,贷款50万,还款期限20年,那么每年只需要还2.5万元贷款产生的本息,而且主要是在孩子成年后还款,压力并不大。
5.只要孩子还活着,家长就必须按时还款,如果孩子因病或其他原因夭折,剩余债务自动豁免。
6.如果家长出现违约,马上通知公证人、担保人。如果拒不还款,则项目不再对所在乡镇放款,并张榜公示,以增强威慑力。
模式七的优势是,救命平均成本低:一方面,因为贷款有利息,家长会先掏光自己的钱,再借亲友的钱,最后才尽量少地贷款,因为额度有限、申请者多,家长会千方百计少贷款、找担保;另一方面,孩子得救后,家长会逐渐开始还款,善款得以循环利用,只要其违约率低于百分之百,其效率就比捐款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