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业应走自己的路 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约翰•加普 报道
时下谁不想成为一个风险投资家?投资银行家可能遭人谩骂,私人股本高管则可能受到抨击,但硅谷的亿万富翁精英们却可以安然无恙。
由于公众的强烈抗议,苏格兰皇家银行(RBS)首席执行官史蒂芬•赫斯特(Stephen Hester)被迫放弃了不到100万英镑的奖金,而高盛(Goldman Sachs)首席执行官劳尔德•贝兰克梵(Lloyd Blankfein)并未因股票奖金腰斩至700万美元而收获任何赞誉。然而,没有人介意阿塞尔伙伴公司(Accel Partners)的吉姆•布雷耶(Jim Breyer)因Facebook的首次公开发行(IPO)而获得5亿美元的收入,同时该公司还将录得90亿美元。
这或许相当公平。布雷耶在2005年用自有资金冒险投资Facebook的时候,并不知道它会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功,而硅谷尽管是建立在ZF资助的研究基础之上,但并非“大到不能倒”。风险投资公司与一代人之前的华尔街合伙企业一样——它们的合伙人可能干得非常好,但当他们出错时,没有人挽救他们。
然而硅谷的顶级金融机构——比如阿塞尔、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和Benchmark Capital等基金——在终结上世纪90年互联网泡沫的危机之前就失去了光环。如果风险投资公司在这种“淘金热”面前克制不住自己的话,就可能重蹈覆辙。
一位风险投资家表示:“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丧失约束。我们曾经犯下过这种错误,结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修正。我们知道疯狂投资的后果,我们不想重蹈覆辙。”
风险投资目前面临的门槛,与银行业和私人股本曾经跨过的门槛一样,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这个迄今规模不大、私人所有的作坊式行业,日益由少数几个不断发展和走向国际化的“大型投资银行”公司主导。规模有其益处,但也会让它们处于聚光灯下,无论是作为公司还是个人。
在过去几十年,顶级风险投资公司恪守纪律、拓展品牌和网络并保持低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体而言,风险投资业目前只是从互联网泡沫破裂对长期回报造成的破坏中有所恢复,但该行业的佼佼者们已经“开花结果”。
某些合伙人已经获得了数亿美元的收益,而没有招致任何敌意——据《福布斯》(Forbes)杂志估计,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的约翰•多尔(John Doerr)的财富已经达到23亿美元。风险投资还没有背负黑石(Blackstone)联合创始人史蒂芬•施瓦茨曼(Stephen Schwarzman)大肆操办其60岁寿宴的那种恶名,而米特•罗姆尼(Mitt Romney)的竞选活动已经吸引了私人股本。
它还有一个更好的亮点。天使投资人兼创业家克里斯•迪克松(Chris Dixon)注意到:“一个激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最优秀人才有治愈癌症和解决全球信息问题的金融体系,似乎是一个健康的经济领域。”
风险投资业的规模也不大,这一直是其获得成功和良好声誉的关键因素。风险投资公司之所以没有像大型私人股本那样筹集资金,是因为它们不能很好地利用现金。阿塞尔早期对Facebook的投资就很典型,尽管它很奇怪地获得了成功——布雷耶用公司的1270万美元(以及个人的约100万美元)进行了投资。
它们对许多初创企业分散下注(这些企业的利润率大多不高、甚至还会亏损),寄望于少数企业能为它们带来巨额回报。它通过收购股权、而不是累积债权来投资,这显然有些冒险。由于这些公司依然是私有的,它们合伙人的财富状况隐瞒得很好,只是偶尔在首次公开发行(IPO)文件中有所披露。
这是最佳合伙企业的好时光,尽管有些起伏——当布雷耶投资于Facebook时,阿塞尔生活在过去的辉煌之中。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教授乔什•勒纳(Josh Lerner)表示:“所有的投资活动都进入了前十名。它们的品牌和人脉让它们获得了持续的竞争优势。”
问题在于,其他人已经注意到了这一领域。社交媒体繁荣(尤其是Facebook)导致大量新资金流入硅谷,无论是“超级天使”(创业者变身为筹集种子基金的风险资本家)还是数字天空技术(Digital Sky Technologies, DST)等外来者。数字天空技术是一家由俄罗斯互联网巨头尤里•米尔纳(Yuri Milner)运营的投资公司。
大部分新资金流入了晚期阶段的投资,这些投资的门槛较低——与找到一家有潜力的初创企业相比,找到一家成熟公司需要的专业知识较少——回报也相对较低。某些公司从晚期投资者那里获得了巨额资金——Groupon去年在上市前夕筹集了9.5亿美元。
硅谷沙山路(Sand Hill Road)上的主要风险投资公司的回应,是让自己变得更强大。Khosla Ventures、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和红杉资本最近各自筹集了逾10亿美元(红杉的13亿美元融资由三只基金分担——两个在中国,另一个是典型的融资4.25亿美元的美国风投基金)。
随着不断的发展壮大,它们开始越来越像凯雷(Carlyle)等私人股本公司。凯雷在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基金,目前正在寻求上市。它们有可能会丢掉那些既让自己获得成功、又免受非议的品质——规模小、私人所有且具有创业精神。
规模较大的基金往往会产生诱惑——一家希望投资的公司,不可能只是进行一系列的小打小闹。尽管愿望是美好的,但一些公司将淡化早期的业务重点和冒险特质。这将降低它们的回报率,让它们看起来更像金融工程领域的成员。
风险投资家上一次进入公众视线,是因为在互联网泡沫狂热时期让没有真实前景的不成熟公司上市。这一次的IPO较为可靠,但行业自身出了问题。如果该行业变得过大,就有可能失败。
译者/何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