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债券市场不断升温 作者:德盛安联资产管理香港行政总裁
康礼贤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上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很多机构提出大量政策建议,以帮助改革该地区的金融体系并防范未来爆发类似的危机。
那些建议包括:开发本币债券市场,减轻对银行贷款融资的依赖。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头一年,东亚(除日本之外)本币债券市场规模为4910亿美元。到2008年6月底,这个数字已增至3.88万亿美元,年增速为22%,而到去年9月底已进一步增至5.5万亿美元。尽管亚洲开发银行(ADB)公布,去年第三季度这一增速放慢(原因是欧洲债务危机和亚洲经济增长放缓),但亚洲的基金管理公司正在扩充各自的债券管理团队。迹象显示,债券经理更加吃香了,猎头公司报告招聘活动升温。
与股票业务相比,亚洲债券经理的人才储备较为有限。在股票业务领域,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业务的持续增长以及全球对亚洲投资组合管理日益扩大的需求,帮助提升了分析师和基金经理人的地位。亚洲股市在全球股票组合中的比例一直稳定上升,而亚洲债券仍仅占巴克莱全球复合债券指数(Barclays Global Aggregate)的2%。
传统上,固定收益经理多半受雇于亚洲保险公司,这些保险商希望匹配本币负债,它们往往持有债券至到期日,从而制约了二级债券市场的发展。基金经理资源的发展似乎表明,亚洲本币债券组合的更广泛市场正在形成,吸引着亚洲乃至全球的投资者。很多亚洲国家的社保体系改革,再加上日益壮大的中产阶层不断升温的投资需求,预计都将推动亚洲对本币债券的需求。同时,全球投资者减少发达市场债券比重、转向其它地区资产的需要,正给亚洲债券带来外部需求。
亚洲债券市场的一个巨大里程碑,与中国以及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一篮子货币有关,预计这一步骤将在2015年完成(取决于中国改革的速度)。尽管这在很大程度上仅具有象征意义,但它将影响投资者考虑货币配置和基础资产配置的方式。
尽管亚洲央行和ZF出台了大量政策,但该地区的跨境交易水平仍相对较低。亚洲地区投资者反而更喜欢投资于美欧债券,根据已公布的数据,2008年,只有20%的跨境债券投资流入其它亚洲债券市场。允许亚洲企业以其它亚洲货币借入资金的改革,预计将促进跨境交易活动。允许跨国企业和亚洲企业以人民币筹资的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渐进式开放,也会鼓励亚洲的交叉货币流动。
尽管外界预期,亚洲货币将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走强,但很多亚洲货币在去年贬值。
全球经济再平衡,以及亚洲各国ZF在较为疲弱的全球贸易和经济环境推行国内增长战略的必要性,原本预计会促使亚洲各国ZF和央行放弃那些追随美元的贸易相关政策,使亚洲货币兑美元汇率得以走高。然而,国际投资者去年风险敏感度提高,导致资金从亚洲撤出,迫使亚洲货币走低,在此过程中削弱了对亚洲债券日益上涨的需求。
在这方面,亚洲市场的投资者也必须区分较长期结构性调整与短期问题。今年初,亚洲货币走强(来自于全球投资者风险偏好上升)或许有助于重新确立人们对较长期趋势的信念。
人们普遍认为,相对于发达经济体,亚洲各国ZF拥有更大的政策灵活性,信用状况也不断改善。
对亚洲债券管理的需求如果确实上升,在香港和新加坡等主要金融中心,对债券经理和信贷分析师的争夺将加剧。过去,股票专业人士在基金管理公司中的地位较高,而在该行业的下一个发展阶段,债券经理可能会占据显要位置。
译者/梁艳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