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迪厄社会学视角下寒山诗的英译研究
本文主要研究寒山诗英译的产生过程。寒山诗长期处于中国传统文学诗歌领域的边缘地带,不被人们所重视。
其主要原因还是寒山诗语言风格通俗直白,不像传统中国诗歌那样言辞考究;再加上其作者寒山子也是名不见经传,(也有研究表明寒山诗是出自不同诗人之手),因此一直未受到特别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更加偏爱杜甫、白居易那样的大诗人。
寒山诗的这种境况自唐代以来持续了数千年,直到1953年英国著名汉学家阿瑟·韦利在杂志《相遇》上翻译并发表了27首寒山诗,将寒山诗引介到西方,这种情况才得到改善。正可谓墙里开花墙外香,寒山诗在西方,尤其是在英美两国的传播和受欢迎程度,远远超出了中国学者们的想象。
因此,这个现象本身就很值得探究,并且很有价值。在对中国古诗翻译的研究领域,大部分国内学者还是集中在微观层面,即对诗歌翻译语言层面以及对原文忠实度的研究。
实际上,诗歌翻译研究不应局限于语言层面,还要关注语言以外的社会层面。通过对诗歌译本生产过程的研究,能够从宏观角度解读诗歌译本是否被目标读者接受的原因。
早在1972年,James Holmes就在第三届国际应用语言学会议上发表了 ...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