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创新与战略管理
3943 3
2012-02-18

摘要:人类社会作为一个复杂的组织系统,其维系和发展必须依赖于管理及其相关科学;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又给管理科学提供了更多的现实问题和发展可能。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组织体系的完善,人们在逐步意识到管理重要性的同时,也开始越来越多地思考管理在社会实践中所面临的新问题,管理科学在面对机遇和挑战时表现出新的可能。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管理学自身发展的需求。管理理论的丛林不仅仅是学术上的争议,而且关系到管理实践的实施。本文旨在从管理理论的丛林的现状入手,在前人的基础上,探讨管理理论的丛林的成因,各管理学派争论不休各执一词的根源,并运用类比的思想,给出关于管理的定义,从认识论的层面上解决问题。

关键词:管理理论,丛林成因,本质

绪论   1961年,自孔茨发表《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提出六种管理理论学派后,有学者认为510年内,丛林将消失并形成一个完备统一的管理理论。但是,到1980年孔茨再探丛林,发表《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管理理论不但未有减少,还从六种增至十一种。孔茨在其论述中对各学派理论作了中肯的评价,并提出对统一的管理理论的希冀。但是,直至二十一世纪,管理理论的丛林依旧存在,并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兴起,更多的元素被注入到管理理论中。管理学界依旧争吵一片,而国外学者鲜有意识对丛林进行反思,相反,国内众多学者对丛林的思考则呈现一种理论先觉。但是,本文认为不论是孔茨关于管理理论丛林的论述,还是国内学者的反思,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故而本文旨在提出关于丛林的一些思考,以期能够解决管理理论的丛林的现状。

    关于管理理论丛林的思考

      管理学界学派林立,理论繁多,哈罗德孔茨将这一现象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在其《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中,他将这些理论观点归纳,提出十一个观点流派,分别是:(1)经验或案例观点;(2)人际关系观点;(3)群体行为观点;(4)协作型社会系统观点;(5)社会技术系统观点;(6)决策理论观点;(7)系统观点;(8)数量或“管理科学”观点;(9)权变或情境化观点;(10)管理角色观点;(11)运作理论观点。孔茨对上述十一种学派观点作了概括,并提出各学派的不足之处,他将管理理论丛林的成因归纳为下述几点:

1.1管理学术语的定义及用法得不到统一,造成语义上的丛林

1.2对管理和管理学的定义和其所包含的范围未能取得一致

1.3把前人对管理经验的总结当做先验的假设而摒弃

1.4曲解前人提出的一些管理原则,即那些显然没有仔细阅读古典管理学家著作的学者,形成了对古典学者的不确切认识,他们认为古典学者坚持的是最佳方式观点

1.5管理学家们各执一词,不愿相互理解

显然,孔茨的观点至今仍有着不可忽略的指导作用,但是孔茨的观点并没有切中核心之处,只是从丛林的表象入手。并且孔茨认为运作的观点即管理过程学派能够完成各理论的统一,他认为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五大基本职能是管理的核心,其他学派的观点都可以归结到为五大职能中。但是,这五个管理职能从哲学的角度看属于方法论的层次,不仅是管理过程学派,迄今为止所有的一般管理理论全都在探索管理的方法论,他们或认为管理就是一个过程,或是管理是决策,管理是协调,管理是经验是艺术等等,把管理的手段或是管理实践中的基础步骤拿来作为管理,并发展一套一般管理理论,其实,笔者在探究丛林时,发现丛林的出现茂盛,其实在管理被作为一门科学被研究就已经注定。

有学者曾说:“只有当社会发展到需要管理来提高生产力时,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才有可能兴起。”即管理学的目的是提高生产力,管理学研究的是那些在时代的束缚下需要管理来保持其发展步伐的事物,以我们现在时代的角度看,就是多人的组织,在多人的情况下的协调,使得共同目标得以实现,这就是这一个世纪来管理学的内容。为什么说这决定了丛林的出现?显然,管理学一出现就被打上实用主义的烙印,而过分强调与实践的吻合度,反而走进教条主义的框框,这也是孔茨说各学派对前人的摒弃以及固执的原因,正是由于奉行实用主义,管理学的研究中缺乏真正的学术精神,缺乏为科学而科学的态度,所以各学派才会深陷方法论的泥潭,把由实践总结出的由下至上的管理方法当做管理本质,并且实用主义和时代的局限将管理对象束缚在组织上,可以认为研究对象的束缚决定丛林存在时间的长短。

只能说,各管理学派只是从某一个或几个管理方法,管理性质入手研究某一角度的管理方法而已。至今,没有一个管理理论直接地正确地指出管理本质,而管理的本质问题则是丛林问题的关键,只要解决管理本质问题,即给出管理正确的定义解释,丛林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2-18 20:37:39
二    管理本质
何来管理?一般各学派都认为管理来源于实践,从人类的共同劳动得来,所以,管理必须依存组织形式。但是,正如上文所述,组织是一个束缚,人们常会疑问,难道人不会管理自己吗,管理自己以及自己所有的无生命的事物,譬如时间行程管理。当然,各管理学派会说此处的管理与管理学是没多大关系的,因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组织。事实上,由于管理学的应用需用,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多少都被集中在工商组织,这是从实践中由下而上提出的管理的自有束缚,其研究对象不可避免的局限在介于宏观微观的可视组织。
戴维B赫尔茨曾说:“管理是有心智所驱使的唯一无处不在的活动。”笔者对将管理归结于活动不敢苟同,因为这又归结到方法论。但是,这句话的确道出管理的一个特征,“由心智驱使的唯一无处不在”。这句话的视野非常广,把管理从组织中解脱。事实上,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管理,而不仅仅局限于组织,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诸如一个学生清晨即起,制定新一天的学习休息计划,并以此为准则控制行为,协调一天的人际关系,器具使用,以确保计划完成,这是微观的个量的管理,并不依存于现今管理学中所谓的组织,但是从系统的角度看,管理是依存于这一系统中的,依存于以这个学生为意识主体的系统中。再比如,ZF出台一个经济计划,并制定相关条例法令,约束各部门,工商企业,地区ZF,进行宏观调控,这也是管理,而显然这也不是依存于现今管理学的组织而是依存于系统,整个市场系统,这种管理笔者将其称为宏观管理。各管理学派将这两个范围内的管理弃之不顾,除了由于管理学先天的实用主义缺陷,管理本质的不明之外,还与其不可视不可控有关,这里的不可视不可控就是难以控制,受制于时代的局限,但是,在理论上,仍要将其纳入管理学的理论体系。所以管理并不依存于组织,而是系统。这就是说管理本身不是来源于实践,即来源于人类的共同劳动,只能这么说,人类从实践共同劳动中认识到管理的存在,而管理本身还是难以捉摸。
那么管理到底是什么?管理依存于系统,而系统自宇宙初生开始就存在,而从我们已知的对管理的认识,管理似乎本身就是一种方法论,以致它被直接用于人类可视组织中,并只为系统组织利益服务,这就是当今管理存在的目的。而本文论述得到管理依存于无处不在的系统,“人的系统”,“物的系统”,“人与物的系统”。那么此时管理的目的是什么?言及至此,便涉及什么在管理,诸如,为什么苹果只能跌向地球,却不能飞向高空?为什么人们走路,只能让脚向后蹬,却不可向前?这是管理吗?似乎有些管理的影子,但更不妨叫做自然定律的约束。物理学中有一条原理,即人择原理,其中强人择原理表明:宇宙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的存在,因为宇宙若非如此,我们便不会存在。这条原理还有一层意思,即人类可认识宇宙,可以认识宇宙的基本物理定律以改造(管理)宇宙。人类利用这些定律发明制造出一些非自然事物,这就是对自然定律的管理。自然定律约束的是宇宙中一切物理行为,但是,好比走路,自然定律约束在于人若要走,只能脚往后蹬,但是人是不是一定要往后蹬呢?这是人的主观控制,自然定律不能约束。那么很显然,在物质的一面,自然定律规定了一套准则,并以此控制约束协调,人类其他生物等一切的物理行为都要也必须会符合这些准则,物理的行为无穷多,选取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为了什么事情完成某一行为却不受物理定律的约束,而是主观的控制,这就是我们谈的管理,是区别物质的,意识上的原动力。在此,只能是意识作为管理的驱动力,因为管理依存于任何一个有意识体存在的系统。比如说狼群中头狼就会对狼群潜意识的管理,而群狼潜意识中也会服从这样的管理,而这样的情况个,不能说是狼能思考,而是意识。当然,限于时代的局限性,管理的重点在人。
物理学中有一条熵定律:即任意一个系统总是向无序的状态发展。当然,倘若有外力对系统有相反的作用,那么或可延缓向无序状态发展的速度,或可使系统反向发展。另一点,即相对有序的系统的能量总是大于相对无序状态的能量。这里的有序和无序代表着可控的程度,是事物发展的方向。事实上,熵定律不仅是一个系统总是会从有序状态向无序状态发展的描述,比如一个玻璃杯跌落,摔碎了,这是在自然定律或可说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作用下自然形成的,符合现有的自然规律体系。熵定律表明,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下,玻璃杯不会如时间反演般从摔碎复合,接着向上运动到它起始在桌子的位置而不依靠外力.也就是说,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下,系统总是从有序高能的状态向无序低能状态发展。我们都承认,在自然定律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直接控制的手段,规范了一切系统的物质行为。但是管理是出于意识而作用于系统,是主观能动的选择性指导。纵观所有意识系统,管理就是使得有无序低能状态到有序高能状态的驱动力。注意,只能是意识系统,管理因意识的驱动而存在,但依托于系统才能发挥作用。
论述至此,本文给出管理的定义如下:管理是使意识系统由无序低能状态向有序高能状态发展的驱动力。管理的主体是意识体,管理对象是意识系统。同时,由于意识系统的广泛性,管理的方法则应有:即不存在无用的事物,也不存在无用的时机。
三    观点的总结
  
     本文论述认为管理理论的丛林的成因在于管理方法论与认识论的混乱,从而造成各学派理论在管理方法论层次上的争论不休,并造成语义上的丛林。故而只要在明确了管理的本质意义之后,以此为指导,再结合管理实践,即将管理的认识论与管理的方法论相结合,才能使得管理理论的完备与统一,才能更好的指导管理实践,而管理学也能够成为一门“为科学而科学”的学科。


参考文献
1.《管理理论学派纷争的原因探索》;
2.《管理哲学》 袁闯,复旦大学出版社;
3.《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 哈罗德.孔茨;
4.《管理学原理》 周三多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18 20:41:13
本文原创,禁止挪作他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18 23:24:13
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