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类社会作为一个复杂的组织系统,其维系和发展必须依赖于管理及其相关科学;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又给管理科学提供了更多的现实问题和发展可能。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组织体系的完善,人们在逐步意识到管理重要性的同时,也开始越来越多地思考管理在社会实践中所面临的新问题,管理科学在面对机遇和挑战时表现出新的可能。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管理学自身发展的需求。管理理论的丛林不仅仅是学术上的争议,而且关系到管理实践的实施。本文旨在从管理理论的丛林的现状入手,在前人的基础上,探讨管理理论的丛林的成因,各管理学派争论不休各执一词的根源,并运用类比的思想,给出关于管理的定义,从认识论的层面上解决问题。
关键词:管理理论,丛林成因,本质
绪论 1961年,自孔茨发表《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提出六种管理理论学派后,有学者认为5至10年内,丛林将消失并形成一个完备统一的管理理论。但是,到1980年孔茨再探丛林,发表《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管理理论不但未有减少,还从六种增至十一种。孔茨在其论述中对各学派理论作了中肯的评价,并提出对统一的管理理论的希冀。但是,直至二十一世纪,管理理论的丛林依旧存在,并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兴起,更多的元素被注入到管理理论中。管理学界依旧争吵一片,而国外学者鲜有意识对丛林进行反思,相反,国内众多学者对丛林的思考则呈现一种理论先觉。但是,本文认为不论是孔茨关于管理理论丛林的论述,还是国内学者的反思,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故而本文旨在提出关于丛林的一些思考,以期能够解决管理理论的丛林的现状。
一 关于管理理论丛林的思考
管理学界学派林立,理论繁多,哈罗德孔茨将这一现象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在其《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中,他将这些理论观点归纳,提出十一个观点流派,分别是:(1)经验或案例观点;(2)人际关系观点;(3)群体行为观点;(4)协作型社会系统观点;(5)社会技术系统观点;(6)决策理论观点;(7)系统观点;(8)数量或“管理科学”观点;(9)权变或情境化观点;(10)管理角色观点;(11)运作理论观点。孔茨对上述十一种学派观点作了概括,并提出各学派的不足之处,他将管理理论丛林的成因归纳为下述几点:
1.1管理学术语的定义及用法得不到统一,造成语义上的丛林
1.2对管理和管理学的定义和其所包含的范围未能取得一致
1.3把前人对管理经验的总结当做先验的假设而摒弃
1.4曲解前人提出的一些管理原则,即那些显然没有仔细阅读古典管理学家著作的学者,形成了对古典学者的不确切认识,他们认为古典学者坚持的是“最佳方式”观点
1.5管理学家们各执一词,不愿相互理解
显然,孔茨的观点至今仍有着不可忽略的指导作用,但是孔茨的观点并没有切中核心之处,只是从丛林的表象入手。并且孔茨认为运作的观点即管理过程学派能够完成各理论的统一,他认为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五大基本职能是管理的核心,其他学派的观点都可以归结到为五大职能中。但是,这五个管理职能从哲学的角度看属于方法论的层次,不仅是管理过程学派,迄今为止所有的一般管理理论全都在探索管理的方法论,他们或认为管理就是一个过程,或是管理是决策,管理是协调,管理是经验是艺术等等,把管理的手段或是管理实践中的基础步骤拿来作为管理,并发展一套一般管理理论,其实,笔者在探究丛林时,发现丛林的出现茂盛,其实在管理被作为一门科学被研究就已经注定。
有学者曾说:“只有当社会发展到需要管理来提高生产力时,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才有可能兴起。”即管理学的目的是提高生产力,管理学研究的是那些在时代的束缚下需要管理来保持其发展步伐的事物,以我们现在时代的角度看,就是多人的组织,在多人的情况下的协调,使得共同目标得以实现,这就是这一个世纪来管理学的内容。为什么说这决定了丛林的出现?显然,管理学一出现就被打上实用主义的烙印,而过分强调与实践的吻合度,反而走进教条主义的框框,这也是孔茨说各学派对前人的摒弃以及固执的原因,正是由于奉行实用主义,管理学的研究中缺乏真正的学术精神,缺乏为科学而科学的态度,所以各学派才会深陷方法论的泥潭,把由实践总结出的由下至上的管理方法当做管理本质,并且实用主义和时代的局限将管理对象束缚在组织上,可以认为研究对象的束缚决定丛林存在时间的长短。
只能说,各管理学派只是从某一个或几个管理方法,管理性质入手研究某一角度的管理方法而已。至今,没有一个管理理论直接地正确地指出管理本质,而管理的本质问题则是丛林问题的关键,只要解决管理本质问题,即给出管理正确的定义解释,丛林问题就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