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3968 13
2007-01-19

2007年01月18日 09:44:57  来源:法制日报

中国教育的结症在应试教育,是人所共知。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应试教育不仅没有纠正,反而愈演愈烈。应试教育导致两个恶果:一是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创造力;二是培养的学生不符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标准。

因为应试教育,使许许多多优秀人才,被培养、造就成了没有个性、没有思想、没有创造性的中等之才,就像工业生产线上产出的同一规格、同一型号、同一品质的物质产品。

我们培养的许多学生不符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标准。已经出现了一批没有吃苦耐劳精神、缺乏坚定信念的人。目前有一种说法,谁要是在北京读了博士还回家乡工作,就是一种人生的失败。全国各地需要那么多人才,但大批硕士、博士都拥挤在北京,不愿去西部、中部,不愿去小城市、中等城市。更不用提到边疆去、到农村去。因为怕吃苦!不少人不仅实务能力差,就是生活能力也很差,甚至不能适应社会、不能自己谋生。缺乏坚强的意志、毅力,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即使有书本知识、考高分,有什么用!谈什么科技创新!

不尊重教育规律,采用行政手段管教育,表现很多。首先是学校升格。中专升大专,专科升本科,学院升大学,成为普遍的潮流。学校升格的结果是,消灭中等专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整个社会都来培养大学生。造成高级技工、中级技工严重短缺。同时也导致大学教育质量低下。

其次是大学合并。没有听取过广大高校教师的意见。大学合并的结果,人为造成许多超级大学、巨型大学。简直像大学的航空母舰。大学不像企业、公司,不是越大越好。大学是教育人的地方,不能像企业那样通过行政层次、行政手段和经济利益机制进行管理。超级大学、巨型大学,难于管理。内部关系复杂、矛盾复杂,管理困难、管理混乱。必然造成教育水平低下,教育质量滑坡。

第三是教育产业化、盲目扩招。教育产业化与盲目扩招,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导致教育、学校的性质、目的改变。不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而是与公司、企业发生混同。教育机构被混同于营利性的经济组织。必然导致教育质量低下。盲目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以法学教育为例,据统计全国现在有五百多个法学院、法学系。其中许多学校是从中等专科学校升格上来的,没有足够的师资、合格的师资。老师自己没有学过法学,只好在课堂上照念教材。愈是这样的学校,招生愈多。一届招几百人,目的是收费,不是培养人才。

没有一名民商法教师,居然拿到民商法硕士点资格,招民商法硕士研究生。即使一些老牌法学院、法律大学,盲目扩招的结果,一个学校每年就毕业法律本科生上千人,还有法学硕士几百人,外加法律专业硕士几百人。质量怎么能不低下,就业怎么能不难?!

第四是搞各种教学基地建设、各种重点学科建设,搞各种评比、各种评估。各种各样的评比、评估,成了学校长期的中心工作,教学工作就这样被“边缘化”了!教育质量怎么能不下降?!怎么能不滑坡?!

学校不是研究机构,是教学机构,目的是培养人才。之所以提倡科研,是为了提高教师学术水平,最终提高教育质量。教学是主,科研是从。现在的问题是,教学、科研的关系,被颠倒了。这与采用管理物质生产者的所谓“量化”管理有关。但教学是难以量化的。于是就着重考核科研。无论教师考评、奖励,晋升副教授、教授,还是评定教师岗位津贴,都只看科研成果。不少教学质量高,深受学生好评的教师,不能晋升副教授、教授。一些不会讲课、不懂教学、不认真讲课、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却可以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和担任博士生导师。

其实科研同样是难以量化的。所谓重科研,也是只看著作和论文的篇(本)数、字数,及发表的刊物、出版社的级别,并据以计算分数、计算奖金、决定补贴、决定晋升。并不考虑学术水平、论文质量。教师被混同于物质生产者。现在花钱出版著作,花钱发表论文,在学生论文上署名,让学生充当劳动力,把学生的劳动成果占为己有,已经不是个别现象。教师队伍学风浮躁,抄袭、剽窃严重存在。并且不是一般的人抄袭,是法学院的院长抄袭,是研究生院的常务副院长抄袭,是校学术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抄袭!教师队伍的学风问题如此严重,必有其体制根源。中国传统中“天、地、君、亲、师”的“师”,再次被赶下神坛,被等同于“车、钳、铣、刨、磨”工种的“打工仔”!师道尊严,扫地以尽!谈什么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怎么可能产生杰出的教育家!

建议中央政府正视高等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找准病因,对症下药,标本兼治。一定要坚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真正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尊重教育规律,纠正以行政手段管教育的倾向;尊重学术规律,纠正以管物质生产者的方式管教师的倾向。才能真正提高教育质量,为国家民族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也才能形成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有可能产生杰出的教育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 梁慧星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19 09:18:00

对梁慧星先生《忧思》一文的共鸣和回音

杨海坤2007-1-18 16:01:50  

拜读梁慧星先生1月14日在《法制日报》发表的《我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忧思》一文,忍不住拍案叫绝。这确实是一篇针砭时弊、实事求是、击中要害的好文章,梁先生忧国忧民的情怀跃然纸上。

  梁先生谈到了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尊重教育规律、不尊重学术规律等关键性问题,谈到了大学合并之风、教育产业化之风、科研成果量化之风,都非常到位。梁先生身在国家科研机构,对高校存在问题的观察可谓是独具慧眼,“旁观者清”,吾辈身在高校,感觉反有些迟钝,大约应验了古人所谓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景,讲得再透彻些,恐怕是“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鼻子没有梁先生敏感了。但是梁先生所指摘的现象中似乎漏缺了一个近年来蜂拥而起而带来众多问题的重要现象,那就是扩大校园、争相建设新校区之风。

  其实梁先生文中所批评的现象早为有识之士所批评,也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广大人民群众也都知悉,但像梁先生那样言之凿凿并大声疾呼的文章并不多见。况且“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我们更重要的使命是要通过这些现象来找原因、找教训、找对策,举一反三,以防止类似情况蔓延和重演。

  我想,首先要挖掘之所以出现这些高校值得忧思的种种现象的深刻原因。当然,原因是复杂而且多方面的,但主要责任还在于各级领导,特别是负责教育决策和管理的领导。第一是我们的决策机制出现了问题,有些领导只“唯上”,不“唯实”。中国古代有诗句,叫作“楚王好细腰,宫女多饿死”,也就是说,在我国具有根深蒂固的“官本位”体制和文化背景下,各级领导习惯于“一级跟一级”,习惯于揣摩上级意图,不用自己的头脑考虑问题,因此,并校风虽“起于青萍之末”,而越刮越烈,以至一发而不可收,至今有些省份还在那里继续不顾实际情况生拉硬套搞所谓的“并校”。

  第二是政风不健康。某些高校领导习惯于“跟风”,往往多的是盲目性,缺少的是自觉性和独立思考。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者还属表现平平,更有唯恐落后而推波助澜者刻意追求所谓“政绩”,因此,圈地风此起彼伏,争相攀比,愈演愈烈,新校区就越搞越大,罔顾财力物力和人力;并校风也如是,有些城市到处是该某大学校牌,照此下去,中国也该办成一所大学就行了。

  第三是决策者缺少哲学思维,缺少实事求是精神和辩证法。有些问题的提出初衷是好的,有些举措也不无道理,但往往只见其一,不见其二;只见其利,不见其弊;不看时间,不看条件,搞“一刀切”。例如,通过提高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来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本无可厚非,但是不顾实际情况,千篇一律提出要求,甚至层层加码,搞形式化,以至制造了许多科研垃圾,把学风也搞坏了。

  第四是缺少法制。一些高校的改革,往往除了缺少科学论证、科学规划之外,还缺少必要的法律准备,包括起码的法律框架和相对完备的配套措施,往往出了问题才去找依据、找法律。

  第五是缺少保护讲真话的良好环境和法律保障。高校出现的种种怪现象,不是没有人发现,但很少能得到及时反映。有的领导口口声声号召人们“思想解放”,提倡讲真话,但论者真的思想解放,真的写出反映真实情况的文章,却往往被打入冷宫,可以说是新时代的“叶公好龙”。

  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针对这些值得忧思的现象和问题,我们无疑应该拿出对策。首先要坚定不移进行体制改革,完善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民主是个好东西”,我们的民主资源很多,例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信息公开制度、专家论证制度等等,可惜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特别是涉及全国性决策问题上就缺少充分的论证、协商和表决,往往是“长官意志”凌驾一切,谁权大,谁说了算。没有集思广益,没有专家论证,仅靠首长个人的经验和智慧拍脑袋迟早会出问题。

  第二,要积极地总结经验教训。付了学费,不能汲取教训,还会犯同样或者类似的错误。毛泽东曾经批评冥顽不化的主观主义者比猪还蠢,说猪撞了墙会拐弯,而这些主观主义者撞了墙还不知道拐弯,后果不堪设想。当然,对于存在的问题也要辩证地分析,不能搞全盘否定,特别要注意向前看,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例如不能说不需要对高校教师提出适当的科研要求,还应该要加大对有益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又如,已经并校的地方如何做好并校后的消化工作,协调好各方关系,使正面效应得到充分发挥,不能搞“翻烧饼”。那些由于政府“瞎指挥”造成的损失政府理应买单,学校应该承担的部分还有关根据合同予以偿还。目前要紧的是解放高校的领导,使他们不被债务压得透不过气来,而要轻装前进,抓好当前的教学科研工作。

  大学是精英会聚、人才辈出的场所,是思想解放、理论发源的基地,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催化剂,高等教育不能等闲视之。同时,大学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高校的弊病往往是社会弊病的缩影。因此,治理高校也如同研究治理整个社会一样要对症下药,综合治理。切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作者系苏州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行政法学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9 09:33:00
好文章啊,大学不改革不行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9 11:27:00

文章列举了当今社会不尊重教育规律,采用行政手段管教育的种种表现,其中之一是大学的合并。结果是“人为造成许多超级大学、巨型大学。简直像大学的航空母舰。”,“必然造成教育水平低下,教育质量滑坡。” 这种大学对教学资源根本就没有起到优化的作用,倒造成管理混乱。

就我所知道的一所学校,老校区外有五个学院,和最远的新校区相隔25公里。你如果找这所学校问学校在什么地方,走在大街上十有八九人是不知道的,有一二个知道的,还会给你指错路,谁知是哪能个校区?!除了遇见本校的老师(或许也只有80%的老师知道得清楚)。

学校的合并,师生没觉得有什么便利,到是增加了许多的额外开支。班车一趟趟地发,班车上还注明了往哪能个校区去的,主要是怕你上错了车。老师上课、开会则把时间都浪费在了路上,真是既劳民又伤财。

大学有多大算是合适?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的话道出了大学的精神所在,“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0 08:10:00

“我们培养的许多学生不符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标准。已经出现了一批没有吃苦耐劳精神、缺乏坚定信念的人。”

谁之过?!

是教育工作者?是学校?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共同责任?还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0 09:07:00
以下是引用dengpon99在2007-1-20 8:10:00的发言:

“我们培养的许多学生不符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标准。已经出现了一批没有吃苦耐劳精神、缺乏坚定信念的人。”

谁之过?!

是教育工作者?是学校?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共同责任?还是……

现在还并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是在“找准病因,对症下药”。

但我以为,是管理体制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