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论文之一:
宏观经济学:一个简明方法
张国忠
本文在模拟现实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上,探究宏观经济分析须遵循的方法。
一、宏观经济循环总图式:
E(AD)——P×Q——Y(AS)——E(AD)
这是模拟现实宏观经济运转的一个基本模型。式中,AD为总需求,以买者购买商品时的货币总支出E来衡量,合并记为E(AD)。AS为产品的总供给,以生产者的产品销售总收入Y来衡量,合并记为Y(AS)。P为产品的价格,Q为产品销售量。
这一图式表示的是一个循环过程。总支出E(即总需求AD)使生产和出卖产品成为必要,产品的出卖(P×Q)形成总收入Y(AS),总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经过货币资金的安排和配置过程后,形成了总支出E(AD),总支出又作用于生产和价格(PQ),如此循环不已。
二、宏观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显然,逻辑应从P×Q开始。这是因为,第一,P乘以Q的结果是GDP,即国内生产总值,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的财富总值;第二,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目标是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而在P×Q中,Q与前者(就业)密切相关,而P本身就是物价水平。然而,P与Q或GDP又是如何决定的呢?
P与Q是市场经济中的P与Q。P与Q是市场概念,它们是由供求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在萨缪尔森著名的教科书《经济学》中,他把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画到一个图中,以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作用来解释作为其后果的现实经济现象——产出、就业、价格水平等,这在逻辑上无疑是正确的。
在经济学的历史上,一些经济学家注重对需求方面的因素的研究,而另一些经济学家则注重对供给方面的因素的研究。实际上,按木桶理论的逻辑,需求和供给是同一木桶上的两块木板,它们对P×Q的影响,完全遵守“短边规则”,即最短的一块木板决定了木桶的盛水量。加长短板,消除此短边制约,木桶的盛水量即可增加。
现在我们分别就供求两方面来进行因素分析。
三、需求方面。
先看E(AD)对P×Q的影响。
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特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它是由该社会所拥有的资源——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技术条件,企业和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组织生产的能力等因素——决定的。设一个社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既定,则E(AD)对P×Q的影响,取决于该社会的当前生产是否接近其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及以怎样的状态接近其生产可能性边界。当一个社会的生产距自己的可能性边界较远时,E(AD)的变化主要引起Q的变化;而当一个社会的生产接近它自己的可能性边界时,E(AD)的变化主要引起P的变化。
那么,E(AD)又是如何决定的呢?我们知道,一般来说,支出来源于收入,而收入又来源于生产。所以,我们来分析一下上述循环公式中的Y(AS)——E(AD)部分。
我们以封闭型经济和开放型经济两种情况来展开公式Y(AS)——E(AD)。
⑴、封闭型经济图式:
Y(AS)——个人收入+企业收入+政府收入——C+S+T——C+I+G——E(AD)
在没有对外贸易的封闭经济中,厂商们的产品销售收入Y(AS),经过初次分配后,形成居民个人收入、企业收入和政府收入三部分。其中居民个人收入和企业收入又分别变为消费(C)和储蓄(S)两部分。若政府收入用T来表示,则初次分配的结果变为C+S+T。通过储蓄转化为投资(I),政府收入变为政府支出(G),C+S+T经过再分配变为C+I+G。C+I+G就是对本国产品的总需求(AD),用总支出(E)来代表,在图式中为E(AD)。
⑵、开放型经济图式:
Y(AS)——个人收入+企业收入+政府收入——C+S+T——C+I+G+(X-M)——E(AD)
在开放经济中,对本国产品的总需求AD=C+I+G+(X-M)。其中出口X是国外对本国产品的需求,进口M是国外对本国的产品供给。在总需求中,之所以要减去M,是因为在统计本国居民、企业和政府的三项购买C+I+G时,既把他们购买的本国产品算了进去,也把他们购买的国外产品算了进去,而购买国外产品是不能算作是对本国产品的总需求的,所以要把他们所购买的进口品即M扣除。这样,开放经济中对本国产品的总需求就是:AD=C+I+G+(X-M)。此外,开放经济中的储蓄与投资,是本国国内居民的储蓄与投资、来自国外的储蓄与投资(资本流入)、流向国外的储蓄与投资(资本流出)等综合计算的结果。
在从Y(AS)到E(AD)的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数量关系:
①、储蓄:可支配收入与消费之差,即Y-T-C,包括窖藏,银行存款,购买股票、债券、保险单等。
②、I与S的关系:I=S,储蓄恰好全部转化为投资;I<S,出现流动性滞存,或称为货币滞存、资金滞存;I>S,利用过去的剩余储蓄或有新的货币发行。
③、G与T的关系:G=T,财政收支平衡;G<T,财政盈余;G>T,财政赤字。
④、X与M的关系:X=M,外贸收支平衡;X<M,外贸收支赤字,贸易逆差;X>M,外贸收支盈余,贸易顺差。
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为既定时,P×Q(即一国之名义GDP)由E(AD)决定。即名义GDP=f(AD)。
由于AD=C+I+G+(X-M),且C=Y-T-S,则:
AD=(Y-T-S)+I+G+(X-M)
其中,I、G、X的增加,使AD增加,进而使就业和名义GDP增加,为注入量;而S、T、M的增加,使AD减少,进而使就业和名义GDP减少,为漏出量。
由于注入量和漏出量对于总需求,进而对于就业和GDP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而成为总需求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这六个量的决定因素和决定机制,人们可以作出不同的分析和判断。宏观经济学家们因此划分为不同的派别,如凯恩斯学派、古典学派、货币学派、制度决定学派等。
实际上,总需求这块木板本身又是由若干小板组成的。具体地说,是由C、I、G和(X-M)组成的,既由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组成的。这几块小板也有个长短问题。例如,总需求的两个基本部分——消费和投资,相互关系密切,一板过短,则短线制约不可避免。2003-3004年的中国经济,就受到“投资过度,消费不足”的困扰。
从政府角度看,注入量和漏出量对就业和名义GDP的影响,决定了一国需求管理政策的内容和方式。
需求管理政策是政府通过调节总需求来影响就业和GDP的政策。它分为紧缩政策和扩张政策两种。紧缩政策是政府通过鼓励漏出量、抑制注入量来减小总需求的政策。扩张政策是政府通过鼓励注入量、抑制漏出量来扩大总需求的政策。
需求管理政策的一般应用方法是:设ASF为潜在的总供给,则在AD>ASF,出现通货膨胀时,用紧缩政策;而在AD<ASF,出现通货紧缩、萧条和失业时,用扩张政策。
四、供给方面。
一个国家的总产品生产能力受两个因素制约。一个是一国的资源禀赋,或称为资源环境条件,包括一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现有各类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状况等。毫无疑问,一国的生产能力必受其资源和环境约束。第二个因素是该国的资源产出率或要素生产率,即资源或要素投入量与有效产品的产出量之间的对比关系。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若主要依赖于资源产出率的提高,则是集约型的经济增长;若主要依赖于资源投入量的增加,则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鉴于一国资源的有限性及环境承受能力的有限性,集约型的经济增长要优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实现集约型的经济增长,要以技术进步、组织制度改进、产业结构优化、人的素质提高、人与环境的协调等为前提,所以,实现的集约型的经济增长,就是实现了经济发展。
制度因素对一国经济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整和优化各行为主体间的责(责任、风险)、权(权力)、利(利益)配置,实现责、权、利在各行为主体内部和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均衡,在公平与效率统一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人这个经济活动主体的作用,可实现动力充足、协调有序、较为稳定的经济发展。
决定一国生产能力的各因素,如资源环境条件、技术和人的素质水平、经济体制等之间的关系,也可用木桶原理来分析。一个社会的生产能力,不仅受这些因素整体状况的制约,而且受这些因素之间的相对关系的制约。当其中某一个因素成为制约生产和经济发展的“瓶颈”,成为木桶上的短板时,采取措施解决这一制约,就能大大解放生产力,对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一种类似“乘数扩张”的效应。如中国自1978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就产生了这种“乘数扩张”效应。
供给方面的分析,着重从结构、技术、制度层面来探究影响一个经济的生产能力和水平的因素。
——发表于《金融理论与教学》杂志2005年第1期
相关论文之二:
“一线两段”宏观分析模型——含义和应用
张国忠
在《宏观经济学:一个简明方法》一文中,笔者提出了关于市场经济宏观运转的一个模型:
E(AD)——P×Q——Y(AS)——E(AD)
在这里,笔者把它正式命名为:“一线两段”宏观分析模型。本文中,笔者将对这一模型的含义和应用作一些说明。
在《宏观经济学:一个简明方法》一文中,笔者对该模型是这样描述的:
“这是模拟现实宏观经济运转的一个基本模型。式中,AD为总需求,以买者购买商品时的货币总支出E来衡量,合并记为E(AD)。AS为产品的总供给,以生产者的产品销售总收入Y来衡量,合并记为Y(AS)。P为产品的价格,Q为产品销售量。”
“这一图式表示的是一个循环过程。总支出E(即总需求AD)使生产和出卖产品成为必要,产品的出卖(P×Q)形成总收入Y(AS),总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经过货币资金的安排和配置过程后,形成了总支出E(AD),总支出又作用于生产和价格(P×Q),如此循环不已。”
这个循环流转不已的过程,就形成了一个环形线,也就是“一线两段”分析模型中的“一线”。把这环形“一线”从E(AD)部分断开抻直,就是上面的形式。
这“一线”可分为两部分。
从E(AD)到Y(AS),即E(AD)——P×Q——Y(AS)为第一部分,它有两层含义。
第一,GDP(即P×Q)和总供求的关系。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值计算的总和。GDP是一个市场概念,是一定时期内所有在市场卖出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额或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销售额,即P×Q。GDP或P×Q是由供求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方面,企业生产产品要有成本,产品的价格不能低于成本,成本的高低影响到产品价格的高低。另一方面,企业要随时根据市场需求状况来进行产量和价格调整,以消除生产和销售之间任何脱节——这就是说,需求的变动引起P和Q的变动。由于一国的总生产量受其由资源数量和技术条件决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制约,所以,由总需求变动引起的P、Q变动就与该国的资源利用程度有关:当一个国家的生产距自己的可能性边界较远时,总需求的变动主要引起Q的变动;而当一个国家的生产接近它自己的可能性边界时,总需求的变动主要引起P的变动。
第二,国民收入核算原理。把一国一定时期内各项最终产品的购买支出加总求出总支出即E(AD)的方法,就是国民收入核算方法中的支出法;而把一国同时期内各项最终产品的销售收入加总求出总收入即Y(AS)的方法,就是国民收入核算方法中的收入法。GDP恒等式就是总支出流量和总收入流量之间的恒等关系。因为买者的支出就是卖者的收入,这一恒等式总是成立的。在总支出流量(产品流量)中,除了用于消费部分外,其余都是用于投资;在总收入流量中,没有用于消费的部分,就是储蓄。由此得出投资储蓄恒等式。从核算意义上看,任何时期内,实际发生的投资和储蓄必然相等。
“一线”中的第一部分,我们称之为“核算部分”,或称“核算段”。
“一线”中的第二部分,即Y(AS)——E(AD)部分。在《宏观经济学:一个简明方法》一文中,这一部分被具体化为封闭型经济图式和开放型经济图式两种情况。为简明起见,我们以封闭型经济图式为例。该图式为:
Y(AS)——个人收入+企业收入+政府收入——C+S+T——C+I+G——E(AD)
文中对此图式的解说是这样的:“在没有对外贸易的封闭经济中,厂商们的产品销售收入Y(AS),经过初次分配后,形成居民个人收入、企业收入和政府收入三部分。其中居民个人收入和企业收入又分别变为消费(C)和储蓄(S)①两部分。若政府收入用T(主要是税收)来表示,则初次分配的结果变为C+S+T。通过储蓄转化为投资(I),政府收入变为政府支出(G),C+S+T经过再分配变为C+I+G。C+I+G就是对本国产品的总需求(AD),用总支出(E)来代表,在图式中为E(AD)。” 这是个国民收入经过分配、计划、安排形成总需求E(AD) 的图式。“一线”的这个部分我们称之为“分配和总需求决定部分”,简称为“分配部分”或“分配段”。
在分配部分,C、S、T均由收入而来。我们按一般宏观经济学教材的算法,举个例子来说明。设收入Y=1000,税率为0.2,自发性消费a=100,边际消费倾向b=0.8,则T=0.2Y=0.2×1000=200,C=a+b(Y-T)=100+0.8×(1000-200)=740,S=-a+(1-b)(Y-T)=-100+(1-0.8)×(1000-200)=60,最后,C+S+T=740+60+200=1000=Y。这样,收入被个人、企业和政府等经济单位依据面临的经济状况及预期的未来变化趋势,按着一定的规则和方法分配成C、S、T三个部分,我们称C为计划消费,S为计划储蓄,T为计划税收。在收入分配为C、S、T三个部分后,只有C仍是将要购买商品的货币量,而S和T则已变成不能直接购买商品的货币量,故称S和T为漏出量。
在分配部分,投资I和政府支出G仅在一定程度上受收入的影响。投资更主要地取决于投资者对投资的利益和风险的预期(凯恩斯学派认为,投资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政府支出则主要取决于政府的财政支出计划。这里,投资被称为计划投资,政府支出被称为政府计划支出。计划投资和政府计划支出是可直接购买商品的货币量,故称注入量。
在分配部分,由于计划储蓄和计划投资是由不同的经济活动主体基于不同的因素决定的,所以它们的相等是偶然的,而不相等则是经常的。同样,政府收支也是经常不相等的。在《宏观经济学:一个简明方法》一文中,分析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数量关系时说:“I=S,储蓄恰好全部转化为投资;I<S,出现流动性滞存,或称为货币滞存、资金滞存;I>S,利用过去的剩余储蓄或有新的货币发行。”在分析政府收支的数量关系时说:“G=T,财政收支平衡;G<T,财政盈余;G>T,财政赤字。”由于I和S可能不相等,G和T可能不相等,所以作为C、I、G总和的E(AD)与作为C、S、T总和的Y(AS)就可能不相等。
现在我们把“一线”的两段连起来,组成完整的“一线”,见下面的图式:
E(AD)——P×Q——Y(AS)——C+S+T——C+I+G——E(AD)
图式中,从E(AD)到E(AD)为完整的“一线”。从E(AD)到Y(AS),即E(AD)——P×Q——Y(AS)为核算部分或核算段,从Y(AS)到E(AD),即Y(AS)——C+S+T——C+I+G——E(AD)为分配和总需求决定部分或分配段。这就是完整的封闭经济中的“一线两段”分析模型。
需注意的是,“一线”是一个环线,没有开始,没有结尾,从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不断运动。环线上的不同经济单位、不同个人、不同企业,会同时处在运动的不同阶段上,他们的活动是交错的,不同的活动“在时间上继起,在空间上并存”。但在每个时期,其活动的量是可以度量的。
《老子》上说,“上善若水”。宏观经济会不断地流转,GDP会在流转中增大,经济质量会在流转中提高。
上面我们提到,在分配段,作为分配和计划结果的E(AD)可能与分配前的Y(AS)不相等,这种不相等就导致GDP的增大或缩小。在分配段中,⑴、若I+G>S+T(注入量大于漏出量),从而E(AD)>Y(AS),则总需求会拉动P×Q,使GDP变大;⑵、若I+G<S+T(注入量小于漏出量),从而E(AD)<Y(AS),则P×Q从而GDP会因需求不足而变小;⑶、若I+G=S+T(注入量等于漏出量),从而E(AD) 恰好等于Y(AS),P×Q从而GDP会保持不变。在宏观经济学教材中,GDP不再变动的状态被称为宏观经济均衡,I+G=S+T被称为三部门经济即封闭型经济的宏观均衡条件。宏观经济均衡时的GDP被称为均衡GDP,它是分配段中注入量和漏出量相等时实现的GDP。
在分配段,E(AD)= C+I+G,而C为从Y中扣除税收和储蓄后的剩余,即C=Y-T-S,所以,E(AD)=(Y-T-S)+I+G,这样,政府通过影响S、T、I、G四个量,就可影响E(AD),进而影响P、Q或GDP。这就是《宏观经济学:一个简明方法》一文中关于需求管理的内容。
政府通过影响E(AD)来对GDP施加的影响是有限的。一国的真实GDP(实际GDP)以该国的潜在产量为最高界限,而潜在产量由该国的资源禀赋和资源产出率决定。改进产权和交易制度,实现生产上的技术进步,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是增加一国真实GDP和提高经济质量的更有效的起长期作用的因素。
在现行宏观经济学教材中,在前后不同的地方,反复地用文字语言讲储蓄投资恒等式与作为宏观经济均衡条件的储蓄和投资相等②的区别,讲核算与均衡的区别,但这部分仍然是学生学习时的难点。不弄清这个区别,国民收入决定、乘数、IS-LM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等都难以理解,这里是理解全部宏观经济学的枢纽。现在,有了“一线两段”分析模型,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二者间的区别:I+G=S+T和Y=C+I+G这两个式子,在核算段,指的是储蓄投资恒等式和收入支出恒等式,而在分配段,则指的是宏观均衡条件(在分配段,若I+G=S+T,则必然得出Y=C+I+G)。这个问题可轻而易举地解决,自然,收入决定、乘数、IS-LM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等理解上的困难,也不存在了。
注释:
①、为避免误会,应明确经济学中的投资和储蓄概念。在经济学中,投资仅指企业购置厂房设备、个人购买住宅和企业存货投资。储蓄是收入中没有被消费的部分,即:储蓄=收入-消费。像购买债券、股票、保险单等,在经济学上属于储蓄,不属于投资。
②、在通行教材上,仅有居民和企业的两部门经济的经济均衡条件是:S=I;包括居民、企业和政府在内的三部门经济(封闭型经济)的均衡条件是:S+T=I+G;包括居民、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在内的四部门经济(开放型经济)的均衡条件是:S+T=I+G+(X-M)(其中X是出口,M是进口,X-M为净出口)。如果仅看这些等式,而不标明是在核算段还是在分配段,读者很难分清它们是储蓄投资恒等式还是经济均衡条件。
——发表于《金融理论与教学》杂志2006年第1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8 19:22:34编辑过]
流动性陷阱的现代解释
流动性滞存主要包括:⑴、居民和企业的现金窖藏;⑵、银行的存差。
银行的存差部分可以变为国债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国债部分可通过政府支出花出去,用于实体经济部门,而在中央行存款的部分则只能滞存于银行系统内。
至于企业和居民的现金窖藏,则明显是流动性滞存。
窖藏还有另一种形式,就是当银行存差过大时,银行为减轻存款利息负担,会降低居民和企业在银行存款的利息率,进一步取消存款利息,甚至对存款收费。在银行不是通过贷款,而是直接通过存款来获益的情况下,就相当于存款者通过银行来窖藏现金,这与租用银行保险箱类似。这时,银行成了吸收资金的“黑洞”。真正的流动性陷阱就出现了。
来源:《世界经济学人》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