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394 0
2012-02-21
【胜义谛与世俗谛理解混乱的原因——简别】
  
  “身高最高的人是我班上的某某某”——放在全世界范围内,这是一个明显不正确的观点,如果放在具体的此班级的范围内,没错。
  所谓简别,用最通俗的话说,就是设置前提条件,或范围条件。
  
  俱舍、因明、中观等论典经常看到所谓的“胜义”,但其各自的胜义的观点却不同。
  为什么——
  
  这涉及到印度传统文化中的用语习惯问题,印度人的文献,一般很少进行简别,我们(也包括西方人)习惯于——在什么什么情况下,什么什么是最好、最高、最什么什么的。而同样的语言,在印度人的表述方式中是“最什么什么的是什么”。因为这种方式的盛行,导致了理解与沟通的困难以及分歧的产生,所以,陈那菩萨的时代,开始在因明学中特别强调了“简别”的问题。汉地因明对此的论述及多也非常深入。
  在藏地,有很多去印度流学的僧人,我们在其中发现了很多此类情况,这种不进行简别的习惯,不只在佛教经论中很平常,它甚至在印度形成了一个印度文化中的语言特色。所以,二谛的混乱,是因为我们习惯了自己的语言方式(即:在结论前习惯说“在什么什么情况下”),所以,用此习惯套在印度人的语言上时,本来是有条件限定的,我们也都误当成没有条件限定的,或是同一个结论,我们误当成都具备同样的条件限定了。
  
  佛教中,一部论典所涉及的此论典核心内容范畴,实际就是关于此论典各种结论的简别。
  所以,并不是所有说“胜义谛”的地方,都是我们理解的与“中观二谛”一样的胜义谛,它很可能仅指在中观所说的世俗谛内、某个具体的知识范畴中的胜义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