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2007-1-24 21:06:00
以下是引用zmdong0在2007-1-24 19:34:00的发言:

[em01][em01]

老曹说的这几点可是我告诉他的。

用不同的词说同一个意思时,同意反复有什么问题?跟你说过不是价值定义了。再说一遍:价值定义见15楼。

你的价值概念点只能解释一些社会现象,

前段时间pengleigz网友出了一个题目,让大家都来算一算 ,请问你的价值论对下面他出的题如何解:

假设:1、甲的生产率为20斤大米/天或2瓶葡萄酒/天。

2、这个世界上只有甲一个人,没有商品,没有交换。

3、甲是个理智的人,他服从效用最大化原理。

4、甲需要大米和葡萄酒,并愿意化时间生产。

请问:甲怎样安排生产会取得最大效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5 10:58:00
以下是引用lhyhqh88888在2007-1-24 21:06:00的发言:

你的价值概念点只能解释一些社会现象,

前段时间pengleigz网友出了一个题目,让大家都来算一算 ,请问你的价值论对下面他出的题如何解:

假设:1、甲的生产率为20斤大米/天或2瓶葡萄酒/天。

2、这个世界上只有甲一个人,没有商品,没有交换。

3、甲是个理智的人,他服从效用最大化原理。

4、甲需要大米和葡萄酒,并愿意化时间生产。

请问:甲怎样安排生产会取得最大效用?

什么现象不能解释?请举一两个来。把问题转到别处,只会变成为辩论而辩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5 12:40:00
以下是引用zmdong0在2007-1-25 10:58:00的发言:

什么现象不能解释?请举一两个来。把问题转到别处,只会变成为辩论而辩论。

比如,已知你对大米的平均需求量是5/天、对葡萄酒的平均需求量是1.5/天,你的生产率为20斤大米/天或2瓶葡萄酒/(先不说你是如何可以每天生产出20斤大米,或每天生产出2瓶葡萄酒)。那么,每天生产出20斤大米可供你享用的时间是几天?葡萄酒的保质期是50年,大米的保质期是1年,那么,在大米的保质期内生产的大米被你用剩的量是多少?

先用你的价值论解释一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5 12:47:3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5 17:36:00

你是说一个人的经济学?

价值是一种相对能力,并且是个宏观的概念,而不是研究一个人用的。既使是微观经济学其研究的也是群体,而不是一个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5 21:46:00
以下是引用zmdong0在2007-1-25 17:36:00的发言:

你是说一个人的经济学?

价值是一种相对能力,并且是个宏观的概念,而不是研究一个人用的。既使是微观经济学其研究的也是群体,而不是一个人。

我说zmdong0,你解不开这道题也就算了,何必还要让别人去按你的价值概念思考问题呢,我们讨论、交流学术不就是希望想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吗,解释不了就证明自己的理论有局限性,你坚持说价值是一种相对能力,并且是个宏观的概念,而不是研究一个人用的,我也没有办法,但价值真是一种相对能力,并且是个宏观的概念吗?从社会系统的角度或许可以这样说,像罗宾逊那样独处荒岛的个人就真的没有价值存在?这种价值概念如果从宏观上解释一些社会现象或许有点用处,但若要指导人们的所有经济活动就会误人了,在人大论坛像zmdong0兄这样坚持自已观念的人确实太多,被在下指出其理论的局限者也不是只有你一个而己,当然,我就不指名道性了,只是我有点不明白,大家可是浸淫于这所谓的“经济学”多年的前辈了,却被在下这个刚出道的经济学外行所为难却是不该啊!你解不开我出的题目没有关系,不过在下倒是希望您能看看我在本论坛的贴子,给我的理论挑挑毛病,如有我的理论不能解释的,而你又有更好方法解决的,我立即放弃自己的理论而以你能解决问题的那种理论为基准如何?当然我不懂的东西也很多,等候zmdong0兄的指教,希望您多多指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5 21:50:2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6 17:28:00
以下是引用lhyhqh88888在2007-1-25 21:46:00的发言:
我说zmdong0,你解不开这道题也就算了,何必还要让别人去按你的价值概念思考问题呢,我们讨论、交流学术不就是希望想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吗,解释不了就证明自己的理论有局限性,你坚持说价值是一种相对能力,并且是个宏观的概念,而不是研究一个人用的,我也没有办法,但价值真是一种相对能力,并且是个宏观的概念吗?从社会系统的角度或许可以这样说,像罗宾逊那样独处荒岛的个人就真的没有价值存在?这种价值概念如果从宏观上解释一些社会现象或许有点用处,但若要指导人们的所有经济活动就会误人了,在人大论坛像zmdong0兄这样坚持自已观念的人确实太多,被在下指出其理论的局限者也不是只有你一个而己,当然,我就不指名道性了,只是我有点不明白,大家可是浸淫于这所谓的“经济学”多年的前辈了,却被在下这个刚出道的经济学外行所为难却是不该啊!你解不开我出的题目没有关系,不过在下倒是希望您能看看我在本论坛的贴子,给我的理论挑挑毛病,如有我的理论不能解释的,而你又有更好方法解决的,我立即放弃自己的理论而以你能解决问题的那种理论为基准如何?当然我不懂的东西也很多,等候zmdong0兄的指教,希望您多多指点!

呵呵!被你为难?非经济学范畴的内容我可没研究。

研究一个人应该是心理学或行为经济学的范畴,与本主题无关。

回复时请注意主题,希望你不要扯太远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6 17:32:3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6 23:01:00
以下是引用zmdong0在2007-1-26 17:28: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lhyhqh88888在2007-1-25 21:46:00的发言:
我说zmdong0,你解不开这道题也就算了,何必还要让别人去按你的价值概念思考问题呢,我们讨论、交流学术不就是希望想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吗,解释不了就证明自己的理论有局限性,你坚持说价值是一种相对能力,并且是个宏观的概念,而不是研究一个人用的,我也没有办法,但价值真是一种相对能力,并且是个宏观的概念吗?从社会系统的角度或许可以这样说,像罗宾逊那样独处荒岛的个人就真的没有价值存在?这种价值概念如果从宏观上解释一些社会现象或许有点用处,但若要指导人们的所有经济活动就会误人了,在人大论坛像zmdong0兄这样坚持自已观念的人确实太多,被在下指出其理论的局限者也不是只有你一个而己,当然,我就不指名道性了,只是我有点不明白,大家可是浸淫于这所谓的“经济学”多年的前辈了,却被在下这个刚出道的经济学外行所为难却是不该啊!你解不开我出的题目没有关系,不过在下倒是希望您能看看我在本论坛的贴子,给我的理论挑挑毛病,如有我的理论不能解释的,而你又有更好方法解决的,我立即放弃自己的理论而以你能解决问题的那种理论为基准如何?当然我不懂的东西也很多,等候zmdong0兄的指教,希望您多多指点!




呵呵!被你为难?非经济学范畴的内容我可没研究。

研究一个人应该是心理学或行为经济学的范畴,与本主题无关。

回复时请注意主题,希望你不要扯太远了。


呵呵!这就是你的治学态度问题了,非经济学范畴的内容?心理学或行为经济学与经济学难道就没有联系?请问你什么是经济学?说来看看。我所回复的内容其实非无离开主题,也不会扯太远,只是zmdong0兄不能活用理论罢了,才下这样的结论。我相信解决“经济学”因境的答案往往在“经济学”之外,我那篇::《[原创]一个人的经济学以及其精确的九个公式》其实并非只是指个人,九个公式应该也推广于社会组织企业、国家等系统,只是相应地个人的需求率改为系统的需求率,个人的生产率改为系统的生产率等等,以此类推,举一反多。所以我说真正有大用的理论应是大道至简,从一式以代万式,从知一物以类万物,可触类旁通以万物为师唉!吾乃自觉学识尚浅,许多研究尚待印证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6 23:28:00
以下是引用lhyhqh88888在2007-1-26 23:01:00的发言:




呵呵!被你为难?非经济学范畴的内容我可没研究。

研究一个人应该是心理学或行为经济学的范畴,与本主题无关。

回复时请注意主题,希望你不要扯太远了。


呵呵!这就是你的治学态度问题了,非经济学范畴的内容?心理学或行为经济学与经济学难道就没有联系?请问你什么是经济学?说来看看。我所回复的内容其实非无离开主题,也不会扯太远,只是zmdong0兄不能活用理论罢了,才下这样的结论。我相信解决“经济学”因境的答案往往在“经济学”之外,我那篇::《[原创]一个人的经济学以及其精确的九个公式》其实并非只是指个人,九个公式应该也推广于社会组织企业、国家等系统,只是相应地个人的需求率改为系统的需求率,个人的生产率改为系统的生产率等等,以此类推,举一反多。所以我说真正有大用的理论应是大道至简,从一式以代万式,从知一物以类万物,可触类旁通以万物为师唉!吾乃自觉学识尚浅,许多研究尚待印证也!

[em01]

小学生的玩意没人理会的,不要再在这里打广告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6 23:29:03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7 22:34:00
以下是引用zmdong0在2007-1-26 23:28:00的发言:

小学生的玩意没人理会的,不要再在这里打广告了。



呵呵!zmdong0老师你错了,这不是小学生的玩意而是幼儿园学前班的玩意,因为我认为自已对经济学还未入门呢。既然zmdong0老师认为一个人不谈交换的经济学不是你研究的范围,那么下面,我再请教zmdong0老师有关“交换”的经济学如何?下面请看:

以张三用1元货币买李四一斤白菜为例。这里,李四在卖白菜,他在与人交易之前会根据同行跟自己同样份量的白菜成本、标价、交易价格以及自己的成本来制定价格表,这个阶段是李四在给白菜定价、标价、喊价的阶段;张三要买白菜,他在与人交易之前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市场上(包括李四在内的商家)同样份量的白菜价格、品质(使用价值)作一对比估计、掂量,可是最后为什么以张三用1元货币买李四一斤白菜为结果?而且刚好是1元货币交换一斤白菜,用你那只谈社会“交换”的“价值”概念能解释清楚价格表的存在?用你那价值理论能解释清楚为什么张三用1元货币买李四一斤白菜为结果而不是张三用1元货币买别人的1.2斤白菜或8两白菜?或为什么李四不用这一斤白菜(卖给张三的)卖给另外的购客2元甚至3元······呢?

希望不会难倒zmdong0老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8 11:30:00

回楼上,怎么老觉得你所说的偏离了本主题。

1、你同意本主题的论述吗?若不同意,请指出不同意的地方我们来进行讨论。

2、关于你所说的1元买1斤白菜的问题。我想先问你是否同意价值决定价格。不然说着说着又会扯远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9 18:06:00
以下是引用zmdong0在2007-1-28 11:30:00的发言:

回楼上,怎么老觉得你所说的偏离了本主题。

1、你同意本主题的论述吗?若不同意,请指出不同意的地方我们来进行讨论。

2、关于你所说的1元买1斤白菜的问题。我想先问你是否同意价值决定价格。不然说着说着又会扯远了。

说实在,俺也不知如何才能跟你讨论下去,一时又说这是你说的“价值”,一时又说那才是,比如,35楼:“价值是一种相对能力,并且是个宏观的概念,而不是研究一个人用的”再看你在1楼对理性人的假设,请问下面“1”中:“效用(边际效用)最大化”是不是价值最大化?你说我在上面所说的不是属于经济学范围而是属于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那么,在“3”中:“当认为自己生产比从市场上购买某产品更合算时,自己生产自己消费”你又凭什么确认为自己生产比从市场上购买某产品更合算,或比较这两种选择的?你都认为“自己生产自己消费”不是你所研究的了,为什么又要把它作为理性人的假设说明,你在15楼的价值概念好像并没有关于效用(边际效用)方面的论述呀!如是者还有许多,本来认为zmdong0老师会有新见解,可惜。不过我们暂不讨论这些吧!就


“理性人的假设应为价值最大化

一般认为理性人的假设在于效用最大化。而生活中理性人不应该仅仅被视为消费者,理性人同时还是个生产者,还可能是个自产自消者。因此,理性人的假设应该包括:

1、效用(边际效用)最大化,通俗地说就是花最少的钱得到一样的满足;

2、生产最大化,通俗地说就是尽可能投入最少的钱和劳动得到一样的钱(产出);

3、当认为自己生产比从市场上购买某产品更合算时,自己生产自己消费。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理性人的假设应该在于价值最大化。”

不过我们暂不讨论这些,就以你的主题进行讨论吧!

我认为“理性人的假设应为价值最大化”应改为:“理性人的假设应为追求价值率【有用程度(价值)/成本】或效率最大化并实现自己所定目标的人”比较合适。

要做到“价值最大化”是不可能的,因为最大化就意味着:首先,主体对被使用的事物完全信息;其次,才能使被使用的事物完全利用。但这可能吗?现实中信息的传播是会有干扰的,被使用的事物的流动也是会有流失、耗损的,也就是说价值最大化意味着成本的可逆(完全利用),不过,成本的不可逆并不意味着:它不可能接近,因此,向成本的最大化接近、靠近的事实就是理性的实现行为,控制这种行为的思想称之为智慧(或称之为实现理想的过程或相对真理的实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30 21:38:1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9 18:34:00

1、自产自消的前提是有跟外面的比较,而不是一个人自己比较;只有一个人的时候,只能自产自消,理性人的假设无所谓这么多条。

2、我所说的三点其意就是追求效率最大化。之所以写三点,是为了说明与理性人的假设是效用最大化进行区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30 22:00:00
以下是引用zmdong0在2007-1-29 18:34:00的发言:

1、自产自消的前提是有跟外面的比较,而不是一个人自己比较;只有一个人的时候,只能自产自消,理性人的假设无所谓这么多条。

2、我所说的三点其意就是追求效率最大化。之所以写三点,是为了说明与理性人的假设是效用最大化进行区别。

自己一个人自产自消就不能追求效率最大化?如果是在荒岛上一个人自产自消也须追求效率最大化,讲求自身与环境的价值交换、转化、优化。既然己经承认追求效率最大化的动机是作为一个理性人必须的前提,就得明白追求效率最大化的追求是可以随时随地的,一种非要把研究规定在某一约束条件内的理论本身就是缚茧自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30 22:01:2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30 22:19:00
主流经济学的理性假设往往偏重于完全理性,这只要在于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完全信息观上,但我的理论不同,我的理论以现实为依据,认为现实是不完全信息,信息至多是相对对称,但人类的发展正是在对完全信息的追求并接近中显示出其相对于当代(时)的相对理性,因此,我认为相对理性——即相对于当代(时)的人的相对理性才是现实的,历史的进步是更加理性的选择的结果;是接近完全信息、绝对真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更进一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31 11:54:00
以下是引用lhyhqh88888在2007-1-30 22:00:00的发言:

自己一个人自产自消就不能追求效率最大化?如果是在荒岛上一个人自产自消也须追求效率最大化,讲求自身与环境的价值交换、转化、优化。既然己经承认追求效率最大化的动机是作为一个理性人必须的前提,就得明白追求效率最大化的追求是可以随时随地的,一种非要把研究规定在某一约束条件内的理论本身就是缚茧自困。


价值是一种相对能力,是通过与他人比较而来的。
人们周围的环境的价值是有前提的,也就是产权问题。如果在一个荒岛上,其资源足够10000个人生存,而只有两个人生活在其中,谁也不能占有大部分的资源,这时周围环境就没有价值可言。比如其中一个人捕鱼,一个打猎,同时没有技术限制的问题,他们之间的交换一定是按劳动量来进行的,这时根本就没环境价值的问题。既使在现代社会,只要周围环境没有出现产权问题,就没价值的问题,比如阳光。
记住任何一门科学都有一定的研究范畴。如果一个天文学家去研究历史,那么他研究历史时就是转行或兼职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31 12:00:00
以下是引用lhyhqh88888在2007-1-30 22:19:00的发言:
主流经济学的理性假设往往偏重于完全理性,这只要在于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完全信息观上,但我的理论不同,我的理论以现实为依据,认为现实是不完全信息,信息至多是相对对称,但人类的发展正是在对完全信息的追求并接近中显示出其相对于当代(时)的相对理性,因此,我认为相对理性——即相对于当代(时)的人的相对理性才是现实的,历史的进步是更加理性的选择的结果;是接近完全信息、绝对真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更进一步。

其实我所说的理性人的假设也是不完全对的。因为这个世界上不完全都是理性人,既使理性人也不完全任何时候都是理性的。因此,竞争的法则是更重要的。达尔文认为自然界的法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我认为人类社会的法则是“财竞天择,适者生存与发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31 14:40:00
以下是引用zmdong0在2007-1-31 11:54:00的发言:

价值是一种相对能力,是通过与他人比较而来的。

这种相对能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吗?如是,其实用有用(效)劳动(或劳动功用)即可,在单位时间内表现为劳动生产率或效率,与他人的比较那是从社会的角度上一种“人竞社择”原理的体现,但这是一种被选择、被比较的价值,属于客观上的输出、耗费“价值”。可参看:《 [原创]人竞人(社)择”与“我择人竞”的原理 》。

人们周围的环境的价值是有前提的,也就是产权问题。如果在一个荒岛上,其资源足够10000个人生存,而只有两个人生活在其中,谁也不能占有大部分的资源,这时周围环境就没有价值可言。比如其中一个人捕鱼,一个打猎,同时没有技术限制的问题,他们之间的交换一定是按劳动量来进行的,这时根本就没环境价值的问题。既使在现代社会,只要周围环境没有出现产权问题,就没价值的问题,比如阳光。

产权问题其实应是一个价值占有的界定问题,如果在一个荒岛上,其资源足够10000个人生存,而只有两个人生活在其中,谁也不能占有大部分的资源,这时周围环境并不是没有价值可言,而是对于这两个人而言不须耗费成本付出,或少耗费成本付出就可拥有足够10000个人生存的资源,而对于这两个人而言卓卓有余的资源。当然你如用马克思的价值概念也可这样说,但须说清楚,否则容易让人误解。但我一般把马克思的价值概念用成本耗费来表达。
记住任何一门科学都有一定的研究范畴。如果一个天文学家去研究历史,那么他研究历史时就是转行或兼职了。

不错,任何一门科学都有一定的研究范畴,因为这样做可以有利研究的细分,但往往也使研究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果一个天文学家去研究历史,那么他研究历史时就只能是研究天文方面的历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31 15:03:00
以下是引用zmdong0在2007-1-31 12:00:00的发言:

其实我所说的理性人的假设也是不完全对的。因为这个世界上不完全都是理性人,既使理性人也不完全任何时候都是理性的。

这点无疑是正确的,可以跟你的“相对能力”一样,现实中的“理性人”是相对理性的人,相对于当时当地与自己竞争对手、与自己交换的对方比较中更懂得选择、更优的“理性”。

因此,竞争的法则是更重要的。达尔文认为自然界的法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我认为人类社会的法则是“财竞天择,适者生存与发展”。

从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可推出“物竞人择”或“人竞社择”原理,我的替代成本正是论述同类需求或供给的竞争、被比较与选择、比较的,鲁滨逊式一个人在岛上与自然环境价值交换属于“物竞人择”,当然,在这里的“物竞”并非是指自然环境会为适应人的选择而竞争,而是指个人面对环境选择的潜在机会成本,从人的角度是机会成本,而从物的耗费成本比较、替代性来说则是物的替代成本。 当然,这是从广义上的进化论——“系统进化论”,但必须明白进化的目的是为了优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1 14:11:00

回47、48楼:

1、任何一门的科学的研究应建立在原有的基础上,可以对原有的概念进行阐释。如果你动不动就创造新名词,就会脱离其基础,没有人会明白你说什么,也没有人有空听你说什么。

2、研究一门科学你要把握其基础是什么,范畴是什么,这一点至关重要。比如天文学家研究天文历史学,那么其主要方面是历史,并且这个历史并不构成天文学的基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1 17:04:00
以下是引用zmdong0在2007-2-1 14:11:00的发言:

回47、48楼:

1、任何一门的科学的研究应建立在原有的基础上,可以对原有的概念进行阐释。如果你动不动就创造新名词,就会脱离其基础,没有人会明白你说什么,也没有人有空听你说什么。

“任何一门的科学的研究应建立在原有的基础上,可以对原有的概念进行阐释。”但并非是教条化、呆板化照搬一些错误的传统概念,我创造新名词并非我故意显示自己的创新,而是因为在传统概念不能很好解释甚至于障碍学术进展时,我不得己而为之,不错,这样或许会影响那些视野狭窄者的理解,但从长远而言,却是一种“短痛”,想当初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定律、爱因斯相对论、甚至于许多经济学的什么曲线、什么科斯定律、什么帕累托改进的新名词新规律的提出无不遭到其学术界的排拆,可现在不也习以为常,当然,有些人不喜欢创新、只能接受现成的观念我也没有办法,但更可悲的是不懂却又不问。当然,我自认还不可与以上那些前辈伟人相提并论,甚至可以说是相差甚远,但这并没有影响自己的自信与追求,我“创造”的许多新名词也许在别的理论中可能早己有类似陈述,只是大家还不知罢了。但学科之间是可以相通、交叉的,如果非要制造学术壁垒只会阻碍学科的发展。

2、研究一门科学你要把握其基础是什么,范畴是什么,这一点至关重要。比如天文学家研究天文历史学,那么其主要方面是历史,并且这个历史并不构成天文学的基础。

“研究一门科学你要把握其基础是什么,范畴是什么,”这是正确的,但须明白基础是可以深入的,范畴是可以扩展的,创造传统学说的前人并非完全理性的人,其学说只是相对于当时的学说更接近完全信息(或绝对真理)而己,而且任何一种学说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人类文化史上显示许多学科正是在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交流、汇融贯通最后诞生的。“这一点至关重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2 17:09:2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