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370 2
2012-02-23

【财新网】(记者 于宁)近年来在高铁领域涌现出一批丁书苗式的通天企业,他们纷纷进入了轮对、集便器、座椅、高铁传媒等市场,其定价之高被业内称为“掠夺性垄断”,但即使有了机会,这些白手起家的闯入者们未必能够获得垄断利润。

  

首先是政治风险,依附于某个人的关系网危险系数很高。如丁书苗先于刘志军被调查,而在张曙光被查之后,数位企业老总被问询,之后出国避风头,无暇顾及国内的企业,威奥的人员流失已十分严重,丁书苗的企业也一直在寻找新的买家。而且,这类企业往往白手起家,没有技术和经验积累,从头开始投入,成本很高。一旦靠山倒塌,往往是行业洗牌的头号清洗对象,之前的投入都付之东流。

  

其二是政策风险,即政策突然调整带来的不确定性,这是垄断行业通常存在的问题,也是业内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尤其是象高铁这样主要靠ZF投资拉动的行业,投资急涨急退对企业来讲不可预测性太高。

  

2008年以来高铁投资大跃进,很多人是看好这个行业才进来的——一是投资增长快;二是后期维护成本高;三是利润率高。但是这种人为高速推动的增长随着刘志军的下台而出现重大调整,刚刚进入两三年的企业还没有完全摊销固定资产投资,订单即大幅下滑,此前的大举扩张反而成为包袱。

  

2009年7月才成立的上海元通垄断了动车VIP座椅,但是市场远没有预期的4000亿元这么美好,原本与铁道部签订了三年1万个座椅的合同,实际交了4200余个。

  

而威奥的孙汉本在铁道部前副总工程师张曙光的号召下大举建厂,在青岛、唐山、长客都投资数亿建厂,拿单能力成为孙汉本大举贷款的底气。因为在供应商大会上,张曙光曾魄力非凡,一句话常挂在口头:“你们好好开发技术,只要工厂生产出来我就用。” 2008年威奥从银行贷款约8亿元。但最后在长春成立的内装公司最后赔了,设备变卖,骨干调回来,目前还欠了数亿债务。

  

丁书苗的高铁传媒据说也不赚钱,当时他们通过刘志军的关系直接打入了各地的动车站。这块业务是地方路局的多经公司在管,一般进入者是和地方路局合资后分利,而丁书苗是不让路局入股直接进入。在各地车站设置了大型的LED显示屏,投资数千万,但广告收入并不多。

  

其三是市场风险。虽然垄断企业凭借关系可以快速进入市场,获得稳定的收入,但其能否赚钱,成本控制就成为关键。

  

这类企业成本高在两块,一是技术引进成本高昂。因为这些企业毫无技术背景,在与外资的谈判中必然处于劣势。外资的苛刻条件诸如:10%的销售提成、前1000个产品从外资采购、技术培训费、模具开模费等等。

  

二是采购成本有时也下不来,他们在采购中也会遇到点装的问题,比如整体卫生间的利润就不如洗面器等某些配件利润高,再比如深圳恒之源的阅读灯只能采购北京某公司的节能板。

  

三是这些民企往往是家族企业,在快速发展中管理跟不上,亲属、业务员拿回扣、挖公司墙角的情况时有发生。

  

四是打点关系的费用不低。

  

不过,除了政治风险,其他风险在很多行业中也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我们看到这些年来,他们虽然没有获得预期中的高回报,但与一般行业相比也非同小可。试想,做哪个实业投资2亿能像上海元通一样第二年就获利。白手起家的孙汉本如果不是进入高铁能有几亿的收入?如果不是做集便器、塞拉门这样的产品,怎么会有今天的规模?丁书苗如果不是结识了刘志军,怎么能将投资涉足到轮对、声屏障、传媒、房地产、影视等多个领域?正因为此,一方面是这些关系型垄断企业现在接受采访时往往大谈没有赚够钱以及现在生存形势艰难;另一方面,仍有很多企业前仆后继,希望借洗牌之机挤到“垄断”的盘子里来。

  

只是,一朝得道,未必能长盛不衰。如果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关系,再好的生意也不是一盘好生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2-23 13:54:16
一单算一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3 15:54:49
学习分享,谢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