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020 0
2012-02-23
2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核心,重点在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三个方面取得突破。
    对此,国务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评估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魏际刚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当前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其实是对医药卫生事业科学发展道路的探索。
    魏际刚说,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对于我国新历史条件下,迈向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件十分紧迫的历史性任务。他认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医药卫生体制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有许多不同,这是中国特殊国情决定的。要统筹解决医药卫生领域的问题,需要有一个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解决办法。
    “就完善医药体制而言,首先至少应该明确三个目标。”魏际刚说,首先是确保广大民众有药可用、用得起药、用放心药和合理用药;其次是确保医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最后是实现医药事业与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
    而要实现上述三个目标,魏际刚认为,应该坚持五个统筹:一要统筹医药生产流通领域发展与确保药品质量和合理用药。应大力提高医药生产流通能力,保障民众有药可用。要发展药品生产流通能力,尤其要充分保障安全有效、临床必需、价格合理、使用方便的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二要统筹医药市场发展与严格监管。要遵循医药经济规律和价值规律,完善医药市场规则,建立合理药价机制,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医药市场体系。三要统筹医药发展的地方积极性与中央总体部署。不同地区可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有优势的现代医药、特色医药、传统医药、民族医药等。要完善医药产业政策,根据全国医药一盘棋的思想,做好全国医药发展规划。四要统筹医药经济增长与药品结构升级。应鼓励大中小医药企业、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医药企业发展,形成大企业主导、中小企业配套、各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医药经济格局。五要统筹药物自主创新与国际医药合作。高投入、高风险的药品创新特点,以及国内大多数医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现实,决定了我国药物创新现阶段难以实施全面的原始创新,但也并不意味着只能全面模仿。未来一段时期内应走仿创并举、仿创结合、仿中有创的药物自主创新之路。
    针对社会各界普遍反映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2月22日晚间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认为,医药卫生改革滞后,不能有效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医药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基层卫生服务体系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还不能消除“因病致贫”现象;公立医院公益性质淡化,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尚未形成;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虚高,影响了基本药物的普及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存在较大的城乡、地区和人群差异,影响了疾病预防控制效果。
    不过,此次会议指出,必须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把改革持续推向深入。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核心,在三个方面重点突破。
    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重点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保工作。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到2015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60元以上,三项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均达到75%左右。
    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逐步扩大到村卫生室和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深化补偿机制改革,破除“以药养医”机制,推进医药分开、管办分开。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规范诊疗行为,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作者: 江宜航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02月23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