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2863 4
2012-02-25

有哪些书籍是在我们的头脑中跑马?

——转自雅虎

  这个时代,你得挑着拣着去阅读了
  已经很少有人去阅读了。
  偶尔,阅读的欲望袭来,看着书店里琳琅满目鳞次栉比的各色书刊,该如何入手?这是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各种有用的无用的信息交织在一起,形成信息的海洋,如果不加甄别的阅读,很可能时间花费了但并没有得到预想的收获,更有可能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
  “开卷必有益”,这句话得仔细的思量一番了,当你花费有限的金钱及大量的时间、精力阅读一本书,到头来却发现多数内容都是在扯淡,你甚至怀疑作者的目的是不是就想骗些买书钱时,你必须意识到,你不能再“好读书不问出处”了:你必须对阅读对象精挑细选,你必须慎重对待每一次阅读行为。
  本期学堂,我们为你挑选了一部分我们认为会对阅读者造成误导的书,这些书或者曾火爆一时,或者系跟风而出争议四起,但无一例外跟他们对自身的标榜和炒作是不相符的。如果你读过这些书,欢迎参与讨论;如果幸好你还没读过这些书,绕过它们吧亲,这是我们的建议。
  《羊皮卷励志丛书》带给我们的误导
  《羊皮卷励志丛书》是市场上很畅销的一部励志丛书,它所强调的一个理念在于: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人是可以战胜一切阻力的. 在书籍的里面,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匪夷所思的故事,这些故事中,包括一个父亲为了营救他的孩子,双手举起了一个汽车, 包括一个残疾的棒球后卫打出了一个历史上最伟大的本垒打, 包括一个穷光蛋梦想某天拥有一部好车,一座别墅和一个金发美女妻子,结果多年之后,梦想终于实现了,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位妻子居然和他梦想的一模一样……
  正如罗伯特林格《吓倒还是不被吓倒,这是个问题》一书中谈到的,这类书籍更像一种精神上的鸦片。它制造了一种虚无飘渺的幻境,短时间让人产生一种无比兴奋的感觉,不过看过之后时间不长,大多数人就没有感觉了,道理很简单,因为这类故事大多都脱离现实,有些故事很难证明他们的真伪,而有些故事纯粹是为了增加读者的兴趣而刻意造出来的,或者进一步说,即使这些故事是真的,他们发生的概率,坦白讲,也不会超过万分之一,丑小鸭一夜之间变成天鹅的奇迹与其说是励志故事,更不如说是一种童话。事实上,励志故事和童话的界限已经越来越小了……
  《我的成功可以复制》成反面教材
  唐老板的书,叫做《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一个人自己说自己成功已经够不靠谱;而说自己成功可以复制,则有居心不良诱骗无知少女的嫌疑了。
  我实在搞不明白精英们,领袖们,如此宽容唐老板之类的人,奉为座上宾、礼遇有加,目的是什么。
  后来慢慢明白了,说得不好听一点,唐老板之类的楷模,无外乎就是统治阶级扔给年轻人的一根狗骨头,让年轻人去追、去抢,而不去想想为什么自己要像狗一样争抢一块骨头。
  这些年,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政治运动和国进民退,特权集团的人知道每年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都看着他们那个小集团歌舞升平的日子眼红啊,力挺这个号称自己成功可以复制的楷模,暗示的是混到那个地步不是不可能的,你没混到是你自己不行,从而达到转移视线、推脱责任的目的。可是做过中国人都知道千军万马挤独木 桥是什么滋味,有些人挤上了,更多人挤不上;挤不上的人怎么办?……
  《像天才一样思考》永远成不了天才
  《像天才一样思考》通过对世界上众多科学家(如爱因斯坦)、艺术家(如达芬奇)思维方式的研究,提出打破惯常的思维方式,学会“超传”的新思维方式,让普通人也能学会像天才一样思考,以此激发和提高每个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此,作者在本书中通过介绍“五步骤、四层次”的超传法,引导读者逐步经历31种超传,亲身体验一个普通人如何做到“像大才一样思考”,从而发现一个也会像天才一样思考的新的自我。
  质疑来了:如果有人说他可以洞悉爱因斯坦的思维模式,这个绝对是在吹牛。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与其东施效颦去学所谓天才们的思考方式,并且这种方式还是经过儿子加工的,还不如在自己的思考方式上寻找亮点和突破点。每个人都想成为天才,但如果天才们用的是一套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思维方法,那他们还是天才吗?
  《哈佛女孩刘亦婷》 现在看看真可怕
  任何一种“成功”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把一种“成功”归结到一个单一的原因便是在制造一个神话,很有魅力但却令人难以置信。《哈佛女孩刘亦婷》的炒作也许能制造一个有关素质教育的神话, 但却也向我们揭示了“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的含混性。细想起来,只在与“应试教育”对比时,我们才大约明白“素质教育”的含义。一旦考察其独立内涵,便往往 一头雾水。哪些素质?怎样教育?许许多多女孩或男孩之所以没去哈佛上学,不是因为没有获得从零岁开始的“素质培养”,而 是因为没有碰上一次访美的机会。他们和他们的家长大可不必为自己没有从零岁开始就接受“培养”或进行“培养”而跌足叹息。
  市面上已经见到《北大男孩某某某》、《清华女孩某某某》之类的仿制品。仿制者完全不在意那个副题,因为他们深知该书的畅销决不是因为有上百万的家长想学习“素质培养”法,而是因为他们想学习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孩子进哈佛:重要的是能进入一所好大学,其他都是扯淡。中国是一个重教育的国度,几千年来不会有哪一代父母比我们这一代人更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从零岁开始,多宏伟的工程!许多父母辞去工作,离开故里,到孩子上学的城市去陪读、伴读,读完本科读硕士,读完硕士读博士。父母的牺牲是巨大的,但孩子实现的却好像是父母的“自我”。谁在牺牲?谁在剥夺?还有,谁在生活?我真担心,为孩子付出最多的一代父母将培养出一代多才多艺的空心人…
  《厚黑学》误人子弟的成功之道
  李宗吾先生从成就霸业的历代帝王身上发现了厚黑的共性,于是以为把握到了成功之道的钥匙,写出了著名的《厚黑学》。但咎其本质,其实也只是说了一通没有操 作性的废话。厚黑只是表面现相,隐藏在成功背后的其实是智慧、心术、情怀和人格魅力的共同运作。厚黑是四者中心术的矛与盾,只占了帝王成功条件的四分之 一。后世的厚黑信徒只知谋于心术,当然成就有限。
  2010年的冬天,我在天津一家餐厅做服务生时,遇见过一回吃霸王餐的事件。一个中年男子点了一桌子菜,酒足饭饱后扬长而去。被我一个眼尖的同事在电梯口 追回。在经理和那男子理论的时候,我在一旁细心观察那男子的神态。只见此公面无惧色,侃侃而谈,毫无心虚状,且大有老子今天吃定之气概。我于是想起李公的 厚黑学,不禁对吃霸王餐的这位君子泛起了景仰之情。最后,结果以经理一方理论失败,餐厅自认损失,息事宁人而告终。然后第二天传来隔壁料理店也遭遇霸王君 光顾的噩耗。我的同事们一时表现得无比艳羡,都声称如果自己能得霸王君面皮城墙功的三分火候已然可混得人摸狗样了。但是我开始在心中犯疑:如果脸厚和心黑真是成功的秘诀,那么霸王君即便也许并不黑罢吧,但单凭这样一张厚脸也应该小有成就的呀。可怎么会混到这般田地呢?……
  《学习的革命》是场大炒作
  学习的革命》使我联想起了传销会上唾沫横飞的“魔鬼训练”,李阳·克立兹歇斯底里的“疯狂英语”;也联想起了“让1亿中国人先聪明”的“巨人脑黄金”,用3.2亿元争夺CCTV广告标王的“秦池酒”;还联想起了大气功师的意念力学、灭鼠药贩子的“祖传秘方”,性病门诊部的“一次见效”……在这个浮躁的商业时代,“快速学习法”也成了一种时尚。那么说,勤奋、刻苦的学习不需要了。我们的孩子可以像吃巧克力一样轻松愉快地变成天才。
  正当《学习的革命》热浪滚滚的时候,一部名叫《学生的革命》的三卷本也紧跟着凑热闹,声称是一种“源于美国风靡台湾的快速学习法”。
  1998年12月29日,在首届中国(广州)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采访时,我顺 便问起一位美国归来的留学生:“在美国,《学习的革命》有这么火吗?”他说: “很遗憾,我都不知道有这样一本书。我想,这样的书恐怕是专门为望子成龙的中国人度身订作的。”
  《中国青年报》记者李学凌曾在美国最大的网上图书销售站Amazon.com查阅该书英文版的销售情况,截至12月10日下午,该书一共卖出不到2万册。从1997年初就在美国上市,历经两年才在Amazon.com卖到这个数量,可以说业绩平平。
  一本在外国并不抢手的书,在中国却被炒得如此火爆,大走红运。这使我想起当年的“买一平方厘米美国土地”,外国人并无多少兴趣,在中国却卖得红红火火,中国人的钱滚滚地流进外国策划者及中国炒作者的钱包…
  《少有人走的路》其实已经被走烂了
  书的封面不错,设计得很简洁也很切题,书名那几个毛笔字很有味道。但封面好不代表内容也好,看到一些人的推荐,于是找来翻翻,等到看完,觉得再次落入了“畅销书的陷阱”。书确实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好,至于在美国畅销,只能说东西方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能打动美国人的东西,未必能让我们产生共鸣。太美国的东西,我们容易出现理解上的问题,所以也不觉得有趣。
  作为一个被熏陶多年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读者来讲,很多观点在我看来太过唯心。但是,西方人确实可能会更赞同这本书的观点,毕竟宗教与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作者以心理医生对待病人的角度对待读者,选例生硬,老生常谈,甚至没有什么说服力。这种居高临下的说教确实不怎么讨人喜欢。文中的每一小节都有标题,但很凌乱,似乎永远找不到主题,感觉作者要表达的想法太多,但方式没找对。
  全篇充满了“心智成熟”这四个字,似乎还有点宣传玄学理论。说所有人都有一定的世界观我同意,但是说所有人都信仰神、上帝之类就有点牵强了。
  书是讲心智成熟路程的,道理很多,但太泛泛了,也没有什么说服力,就像“拒绝逃避、勇于承担”,人人都会说,但我们想知道的是如何才能做到,可看这本书,依旧感觉对此无能为力。
  拿爱国主义赚钱的不高兴系列
  巧言令色哗众取宠的《中国不高兴》
  书中五个作者们犯了个低级错误,主观地把个人 情绪当作了民族情绪宣泄。尽管全书以发生在2008年的诸多重大事件为背景,浓墨勾勒出了“中国为什么不高兴”、“中国的主张”、“放下小菩萨,塑伟大之 目标”三大部分,有怒斥也有谏言,但是,其中的“中国”概念最终也让人摸不着头脑,既然被骂的精英不能代表中国,“麻木”的普罗大众也不能代表中国,所谓 的“中国不高兴”到底是谁不高兴呢!
  该书一出来就火暴,让别有用心的某些西方观察家认为,《中国不高兴》的空前火爆,标志着中国民族主义卷土重来,正是这一情绪促成了海监船出航、商务部拒绝 汇源被可口可乐公司收购等事宜。以致美国《时代》周刊3月20日惊呼:“如果民族情绪不加以适当制止,它可能会推动北京方面采取好战孤立主义路线。”实际 上,对于主权问题,中国人的立场一直没有改变,只是西方政客习惯了中国的“韬光养晦”,突然看到态度强硬有些不适应。加上中国历来有人喜欢粉饰自我,刻意 放大自己的影响力,把正常维护自己的利益也当作勇敢来吹嘘,让许多不懂中国性格的西方人惊讶莫名。
  作者们“呼唤高尚集团”、“要做英雄国家”无可厚非,却只字不提当今中国内政的核心问题,倒是对奥巴马、萨科齐等领导的外国政治集团毫不客气。这样的心态很扭曲,与其说是“不高兴”,不如说是巧言令色、哗众取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2-25 18:00:53
洋洋洒洒不知所云的《中国为什么不高兴》
  看了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不知道中国到底是该高兴还是不高兴。
  从贺雄飞写的序言开始说吧。一开始他就把《中国不高兴》的作者们定义为一帮具有民粹主义情结的"老愤青",把那本书看成是"精神鸦片"。这已经有点过了,说那批作者有民族主义倾向是可以的,上升到民粹主义就过头了。但也许是矫枉过正吧,我就继续看,想知道作者这么说的理由。没想到贺雄飞下面不说原因,指责完那批作者后,花了序言近一半的篇幅,说中国目前哪些人很高兴,这过渡能力让我咋舌,但更囧的是,我看不出他列举的那些现象和《中国不高兴》说得有什么矛盾的地方。
  几年前,余世存的《非常道》风靡一时,然后跟风之作不断,像《常言道》《史间道》《风雅颂--百年来百位老学人珍闻录》等等,虽然这些作品都不如《非常道》出色,但也各有特色,与《非常道》相互补充,值得一看。
  这本《中国为什么不高兴》倒还真是别出心裁,明里说反对《中国不高兴》的观点来赚眼球,暗里却是捧它的:《中国不高兴》说文化保守主义者提不出什么有新意的观点,《中国为什么不高兴》的作者们就出了本书来说明他们确实提不出有新意的观点;《中国不高兴》说香港的教授拿着比美国教授还高的薪水,但不会思考,就搞些七拼八凑的论文,《中国为什么不高兴》的作者们就跳出来拿自己作例子说,大陆很多学者也不会思考的,工资是低了点,但七拼八凑的功夫不输香港教授。
  或者,其实这本书也是出版商胡乱拼凑出来的?
  大陆地域、岛国心胸之《中国人可以说不》
  国家有两种,一种是大陆型的民族,象美国,中国,欧洲大陆国家,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等,地域的优势使他们心胸比较广阔,什么事情都看的开,善于接纳意见,分析问题,对小问题,小细节不会追究,原则问题不动摇,简单的说,就是象个男人。
  一种是岛国,典型的就是日本,由于地域狭小,又经常发生地震,不免有惶惶不安的情绪,这种情绪一旦到了一个极限,就变成神经质,看什么都敏感,看什么都好 象是敌人。英国-----或许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岛国,但是有大陆型胸襟的国家,也难怪,当年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地遍布全世界,让他们有足够牛B的资本。
  一般说,我们总喜欢把日本拿出来痛批一翻,现在却越来越没有底气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国民慢慢的不大象大陆型民族的胸襟了,反而越来越靠近岛国寡民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或许是从《中国人可以说不》开始的吧。其作者之一张藏藏曾于九六年跑到日本为他这本大作的日译本作宣传,日方为扩大效果(不知是不是要为“中国威胁论”找到实据),邀请张藏藏到电视台和日本铁杆右翼石原慎太郎对谈…
  最近又看到一本鸡肋书,名为《中国站起来》。为什么说它是鸡肋书呢?因为批评不好,不批评也不好。批评吧,原本不值得批评,谁愿意和无聊认真呢?不批评吧,又有些不吐不快,毕竟讨厌异味是人的本能。
  但看那书作者的意思,是说中国人的精神有问题。故而,人虽然不见得都趴着,但精神是趴着的。那也要看,究竟是谁的精神?是《中国站起来》的精神?是《中国不高兴》的精神?是所谓新左派的精神?抑或是马克思主义精神,还是自由主义精神?
  新左派是不会不站着的,书里的愤怒不应该是他们;马克思主义精神,从来都是站着的,对此,稍有怀疑性指派,差不多都等于是太岁头上动土,而自由主义精神中,从来没有这样的概念。
  实际上,站与站也不一样。都是站着的,城市和农村一样吗?老板和雇员一样吗?央企和中小企业一样吗?政府官员和平民百姓一样吗?
  依我的看法,现在很多中国人,不是没站着,而是站得太累了。例如蚁族就太累。他们不需要站着,更不需要所谓站起来,而是需要多歇一会儿,再歇一会儿。又如蜗居者,也不需要什么鸟站起来,而是需要房间大些,身体躺得舒服些。 常态的社会,应该有最充分的个体性选择自由,形象点表达:既有卧的自由,也有坐的自由,还有爬的自由,更有跑的自由。形式无穷,唯我所愿……让摩罗们站着去吧,我们快乐自己的…
  骗死人不偿命的养生系列
  《求医不如求己》作者被指骗子
  近两年在保健类图书市场上有一套名为《求医不如求己》的系列书卖得特别火。有报道说此系列的第一本书在七个月内就印了十二版,估计销量至少有几十万册。据作者自己介绍,他用‘中里巴人’这个笔名的意思是想做个桥梁,把阳春白雪的中医理论介绍给下里巴人。作者敢发下如此宏愿,人们自然会以为这位‘中里巴人’是位非常有经验的中医大家,可事实真相又是如何呢?
  ‘中里巴人’的真名叫做郑幅中,北京人,41岁。在《求医不如求己》系列书中所附郑幅中的简历非常简短:北京中医协会理事,祖父为民间中医,父亲是八卦掌第四代传人。至于这位先生是哪间医学院毕业,又是在哪里悬壶济世竟是从未提过。好在网络时代有搜索引擎给我们答案,首先在卫生部的网站检索,查不到他有医师执业资格。然后发现他在武汉接受采访时承认‘没上过大学,医术靠家传、自学’,在杭州时他说自己‘不是中医,也没有行医的资格,我讲的是养生。有人找我看病,我都一句话:有病找大夫,别找我’。
  他承认没有行医资格似乎很坦白,但是他说让找他看病的人去找医生而不是看他,这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5 18:01:18
《刘太医谈养生系列》不靠谱
  翻开《刘太医谈养生》这本书,开篇就是金朝医学家刘元素和明朝医生刘纯的画像,也难怪,这里边就有个“认祖归宗”的意思,“太医”何来?刘弘章自己说得明白,他是“中国金朝医学家刘元素的第33代后裔,也是明朝永乐太医刘纯的第24代承袭人”。
  按照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刘纯医学全书》的记载,刘纯享年六  十岁,“其卒年约在明永乐十六年(1418)”。而《明代医家刘纯生平初探》的记录是:“刘纯约生于元至元六年(1340),卒于明永乐十年(1412) 前,享年70岁左右。”
  尽管这两个史料对于刘纯的卒年、寿数有差距,但无论如何,他没有活126岁那么长久!
  更令人伤脑筋的是,大部分中医类书籍对刘纯生平介绍,竟然没有一个字说他当过太医!这还不算完,《刘太医谈养生》的大部分章节开头,都是讲一段刘纯怎样治病的历史故事,其中一段讲郑和得了糖尿病(消渴病),经刘纯用牛皮冻和函消散治 好,最后因为受到太后张氏的斥责,“受辱不眠而死”。而真实的历史是: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的途中,因为积劳成疾,在印度古里病逝。
  看来,《刘太医谈养生》中的好多看起来写得特别真实的东西,还真不能太当真…
  《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不太可能
  曾几何时,张悟本给人们画了一张美丽的食疗大饼,让人感觉吃下几斤绿豆,人生就完美了——他的《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销量突破300万册;他主讲的节目《百科全说》排名收视率前三;他的问诊费最高达2000元;养生“吉祥三宝”绿豆汤、长条茄子、苦瓜,追逐者如过江之鲫。
  尽管张悟本为自己辩解,强调自己是“食疗”而非“治病”,可是他的信用却值得诟病。这个大叔曾经在电视上口吐莲花:“我要么不做,要做我就做老大;经过权威部门调查,1400多个病例,总治愈率为68%;糖尿病治愈率为94%……我一个人可以顶一个三甲医院;15年,我拿下诺贝尔医学奖。”
  短短数天,他便从养生专家跌落为“砖家”。张悟本“教授”被证实学历造假,13个光环一一剥落。现在,人们视之为江湖郎中和游医大仙。
  几个精心包装了张悟本的“贵人”是整个吸金链条上的骨干,传媒的炒作造星运动、主管部门后知后觉的放任自流以及大众的盲目跟风,才是张悟本被神化背后的真正推手…
  经不起现实考验的职场系列
  《杜拉拉升职记》绝非职场圣经
  2008年,中国的图书市场杀出的一匹最黑的黑马应当非《杜拉拉升职记》莫属了,这本 书的出现,让中国的出版人突然恍然大悟,原来中国的职场女性是一个如此巨大的图书消费群体,她们对成功的渴望,并不亚于这个国家里的男人。犹太人说过,女人和小孩的钱最好赚。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如果要与时俱进的理解这句至理名言的意思,那就是你卖给女人的不仅仅是衣服和首饰,还可以卖给她们不是装在香 水瓶子里的梦想。但是,梦想终归是梦想而已,小说毕竟是小说,它们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还很值得商榷。
  一个真正在外企职场里的老鸟,其实会很清楚的知道,这样的小说,要作为职场的《九阴真经》来读,那真是问题太多了。首先,虽然本书 一再强调此书是一个人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所描写的,但是可能很多人都忘记了,杜拉拉给我们所讲的故事这只是一个办公室里的罗生门的故事的一部分罢了,即便 是同一件事发生了,你去采访一个HR,一个员工,和一个经理,他们都会有完全不同的版本,而每个人的描述,解决问题的方式,都只是基于她自己所认定的心理 事实的基础之上。那么依据这个基础所得出的结论和对策,是否是最好的,最后判定的也是她自己。我曾经认识一个主编,那是相当的无能,但是多年来都过着养尊 处优的日子,他们的杂志多年来一直在赔钱,但是他们的集团老总好像也无所谓,从来不打算撤换他。有一次我和我同样做生意的哥哥谈起此事来。我哥立即教育我 说,你不在那个位置,所以根本不会懂得上层的人在想什么。也许集团的老总根本不需要他赚钱,集团里的这个杂志,本来就是用来赔钱(洗钱,避税)的…
  《杜拉拉职场变身秘诀》 别老拿杜拉拉说事
  杜拉拉这个职场人物,太让人审美疲劳了。本书给人第一感觉:这本书很肤浅,远不能改变女性的职场命运。重复和反复的东西,换个马甲,一样出不了杜拉拉的模式。杜拉拉只是运气,不是一个可以广泛推广的守则,如果职场都要这个样子,那么你肯定不能脱颖而出。职场的人都明白:杜拉拉更可能是个个案。
  烂点评说:《杜拉拉职场变身秘诀》(作者王思渔)只是在陈述基本的职场原则,怎么能改变职场地位?此书更像给应届大学生洗脑之作。任何有过职场经历的人,都知道这些道理没错,更知道混在职场,只明白这些道理远远不够!作者讲了很多故事,但是都很苍白,编造的痕迹很重。那种辞退老板老丈人的女孩,能有几个呢?而文中反复出现的掂量等词汇,让充满希望的阅读者一次次陷入失望。到底怎么掂量,这个分寸在哪儿呢?作者给了无数个失败的案例,但是如何成功,却并没有给出答案,恐怕也给不出来答案。
  书名再次借用杜拉拉,并定位变身秘诀。而读过之后,才明白只是一些基本规则,探究不到创意和积极的意义。如果每个人都老实肯干,就都可以变身吗?工作就等同于卖命吗?杜拉拉只不过是一个美好的职场故事,无论如何,别再拿杜拉拉说事儿了。
  《潜伏在办公室》 被夸大的职场战争
  有人说,金庸笔下的大侠,其所具有的伤害能力,只有皇帝能与之相比,却皇帝幸福得多;武侠梦,实际上是中国男人改良了皇帝梦。只是,在当下的社会中,武侠梦对于成年人而言,似乎显得过于幼稚。于是,就连影视剧也变换着方式替人发梦。
  职场,成了最好的方式。功夫,由侠客的携长剑策烈马砍杀翻滚飞跃,变为个体在人群中的花言巧语拍马逢迎左右逢源。
  曾经有一段时间,几乎所有的电视剧都被归纳出职场潜规则。比如《金枝欲孽》与《宫心计》中,后宫嫔妃的明争暗斗;又如《潜伏》与《黎明之前》的 敌我交织……最后的胜出者往往被认为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而后,这类电视剧总能让人总结出职场生存的一二三。其实,他们秉承的不过是为人处事的浅显道理,置 于任何的“场”都同样奏效。只是,人们夸大了周旋,而忽略了技能等更为重要的东西。
  如果借由几部影视剧和几本书,便能获得职场成功,那就掺杂了太多幻想的成分。而职场中,人们为什么时常不快乐?大约是忽略了技艺的娴熟和创意,却太在意人与人之间的猜度…
  哗众取宠的决定一生系列
  扯淡的《20几岁决定男人、女人一生》
  出版是个很沉闷的行业,却往往有些很热火的事,就是烂书追风,烂书成群,真是烂书一箩筐,不批憋得慌!
  最早在书店看到了一本书,是《20几岁决定女人的一生》,觉得女人很可怜,这么早就让人家决定了!二十几岁有的人还不是女人呢,有的人也就刚刚成为女人。接下来看到了《30几岁决定决定男人的一生》,暗自庆幸,男人虽然背着“三十而立”的桎梏十字架,但还比女人幸运了些,最起码还多了10年不是?后来又看到了《20几岁决定决定男人的一生》,我想这算平衡了!事情到这里还不算完,某天我甚至看到了《5岁决定男孩的一生》,照这样说女孩还不得3岁就决定一生?
  正常人的一生,是何其漫长的岁月,里面充满了无数的故事,数不清的变数,理不完的波折,不知道这几本书凭什么在一个人的人生刚刚开始甚至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决定了人家的一生?此类书籍迎合当下人们的功利心,向人们灌输年纪轻轻就能功成名就的幻觉,让年轻人不能静下心来做事,让整个社会都沉浸在浮躁的氛围中,其毒害何其之深!
  唬人的《毕业5年决定你的一生》
  毕业五年的孩子,大多也就二十多岁,这跟之前的“二十多岁决定一生系列”本质上并无多大区别。无可否认,毕业后前五年的工作对一个人的性格养成和事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但动辄用“决定一生”这样耸人听闻的字眼,让那些暂时因为各种原因找不到工作或者工作并不理想的年轻毕业生作何感想?
  人的命运永远都握在自己手里,著名的创业导师、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开始创业的时候,已经毕业好多年了,那时他还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学教师。如果前五年就决定了他的一生,那你如何解释如今庞大的阿里巴巴集团?
  有的人善于早人一步为事业的成功取得先机,有的人喜欢沉淀之后厚积薄发,每个人因为自己的性格和自身经历的不同,在事业的发展和时机选择上就会有不同的方式,只要最终的目标是对着成功而去,就本质本质的差别。刚出校门的年轻人,本来心性就处在不稳定的状态中,如果再被这样的书迷惑,把原本不重要的一些事情看的太重,畏首畏尾,妄自菲薄乃至自暴自弃,那就只能让人一声叹息了。
  《3岁决定孩子的一生》太坑人
  《20几岁决定女人的一生》走红之后,不久就有了《30几岁决定男人的一生》,之后又向10多岁发展,最后甚至到了几岁。不信,你看《十几岁,决定男孩的一生》《18岁以前决定孩子的一生》《6岁决定一生》《3岁决定孩子的一生》……就差没到娘肚子决定一生了。也有按年级分的,如《高中决定你的一生》《4年级决定孩子一生》《小学一年级决定孩子的一生》……总共就一个“一生”,何其短暂,怎能轻易就被几本破书决定了呢!
  有网友对此类“决定”系列做出点评:当精子历经千辛万苦遇到卵子的那一刻,你的一生已经被决定了!
  《20几岁决定女人一生的幸福》想忽悠谁
  人的阶段可以粗略的按出版商的思路分一下:男性可分为男孩和男人阶段;女性可分为女孩和女人阶段。从这个角度来说,男孩、男人(女孩、女人)至少把人的一生分为两大部分,从这个思路来推,应该说《20岁决定女人半生》、《6岁决定男孩小半生》。可即使是这样也是不对的。
  别管说多少岁决定人的一生,都用了两个很严重的词,一个是“决定”,一个是“一生”!
  先从“一生”说,一生毫无疑问是一个时间概念。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20、30、35、3岁等无疑只是一生这个年龄线段上的时间点,由一个点决定一个线段无疑是荒谬的;如果一个人活了80岁,我们说3岁决定一生就成了“3岁决定80岁”,你说好笑不好笑?即使那个说什么左右上下模糊概念的时间也不过“一生”的子集罢了!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个线段,它应该是一个曲线,有波峰也有波谷,一生就是一生,少一岁也不是一生!
  再从“决定”说,在我看来“决定”就是板上钉钉的意思,这个词太绝对,我对它很没有好感,以为我们老“被决定”。一个女孩成为女人可以是一瞬间,而一个男孩成为男人则需要时间积累。你在哪一岁上成功了,结婚了,金榜提名了,都说不准,人的一生是不确定的。谁也决定不了!
  再说了,我就一个“一生”,何其短暂,就让你几本破书就决定了我才不干呢!
  结语:在有限的时间里,读最好的书
  对于热爱生命的人而言,读书,是那么的令人惬意,多少生命的真谛来自文字;对于热爱读书的人而言,时间,是那么的弥足珍贵,多少生活的琐碎侵蚀了阅读。
  没有阅读的生命是贫瘠的,没有生活的阅读是空洞的,人生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在有限的时间里,读最好的书。
  什么是最好的书?
  那些能在这个时代涤净你的浮躁气和功利心的书,就是好书。
  永远不要抱着目的去读书。书是有生命的,读书便是灵魂的交流,一旦你抱着“得到”的心态,那最美好的部分,你反而永远也不可能得到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2-25 21:18:50
回帖是种尊重!!喜欢请回帖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22 15:25:23
感谢楼主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